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1301445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速迈向碳中和有难度也有后发优势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

随着各国为了发展经济而消耗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还要迅速减下去;到2060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放量,实现净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主要对策是什么?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在制定碳中和路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何建坤:欧盟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则在200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它们距离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概有45年到70年的时间来过渡。此外,它们都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可以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我国从碳达峰碳中和只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时间大大缩短,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同时,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的预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发展阶段上要比发达国家来得早,因此难度明显更大。不过,我国也有后发优势——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成本大大降低,使我们能够更迅速地实现能源和产业低碳转型。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贸易、技术等国际规则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深度脱碳、零碳技术已成为科技发展前沿,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将激励着我们去抢占先机,获得优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有条件的地方具体指哪些?

何建坤:有条件率先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的,有这样两类地区:一类是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因为经济转型领先,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已非常缓慢,经努力有条件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另一类是我国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可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即以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也可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记者: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即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单位GDP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与此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十四五期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可达到19%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约达20%;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可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从而保障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记者: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对策是什么?

何建坤:我国当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为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73%,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约占10%,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约为17%,而农林业吸收碳汇每年约增加8亿至10亿吨,仅相当于排放量的7%左右。未来,随着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主要依靠加强林地管理增加森林蓄积量,到本世纪中叶,每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因此,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依靠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要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我们进入碳中和时代后的社会图景。

何建坤:进入碳中和时代,首先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形态会发生改变。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那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球的环境,而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其次,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乃至财富观念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有钱了,你可以买大房子和高档车,这是财富的标志;将来,为了保护地球环境,物质消费会以低碳、绿色为价值导向,比如共享电动汽车就会替代私人小汽车而变为主流消费模式。

最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这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场自觉的革命,既有企业的自觉行动,也有公众的自觉参与,如此才能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之,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一个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时代开始。

(张蕾《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1日10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60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放量。如果届时实现了净零排放,就实现了“碳中和”。
B.欧盟和美国在工业化完成后才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并且距离2050年实现“碳中和”有半个世纪来过渡,所以能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
C.“十五五”期间将通过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以保障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D.进入“碳中和”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趋势,新能源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与发展背景下,一旦率先掌握深度脱碳、零碳技术,我们在未来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B.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经济转型领先,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它们可以同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C.每年农林业吸收的碳汇温室气体量相较排放量占比过低,且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到本世纪中叶,每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
D.保障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抵消天然气消费增长排放的二氧化碳。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将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雀之灵》这个舞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地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抱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媚笑,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其中静谧的清冽。

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节选自新华社网络中心经伟涛《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1.对文本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他第一次触电是因为结识了邰丽华并欣赏了她的舞蹈《雀之灵》。
B.作者说,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邰丽华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才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
C.《雀之灵》是邰丽华独自表演的舞蹈更多地展现个人的艺术魅力,而《千手观音》是由12位女孩集体表演的更多地展示相互之间的默契协作。
D.邰丽华希望残疾人不仅能用独特的方式表演舞蹈,而且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能够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世界。
2.下列对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节“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C.通讯第4节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苦行僧般的毅力意志艰难坚毅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经过。
D.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3.相据文本内容,请概括出邰丽华在舞蹈艺术上演绎成功人生的原因,并加以简要分析。
2020-03-12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浦东国际机场一角,一块巨型电子显示屏上,正播放着C919的相关情况。

现场有参与C919型号研制的专家、工程师,也有C919的用户、供应商,还有热爱飞机和航空的发烧友。

人们按照不同的方阵分区而坐。不同方阵的人,穿着对应的服装,戴着对应的帽子。期待着即将揭幕的一场视觉盛宴。

在一个临时搭建、约3米高的平台上,几十架摄像机对着同一个方向张望。

众声喧哗,若百鸟朝凤。

13时34分。远方。机场滑行道上。出现了一个令人久盼、美丽而又矫健的身影。它是一架崭新的飞机,白色机体,蓝绿绘彩,尾翼上醒目地喷绘着绿底白字的C919人们按捺着怦怦跳动的心,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心里盼望着那神圣一刻的到来。

这一刻,即将开启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首架机的首次飞行。

14时00分,靓丽的C919在浦东机场第四跑道上,在倾注了无限希望的目光中,在温暖而略带潮气的有着淡淡海腥的轻风里,身姿娇美地滑行,朝着美好的前方。

速度由慢而快。越来越快……

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1000多人的现场喧嚣顿消,唯有速度也愈发加快的心跳的声音,因这美好的身影,而澎湃。

视觉盛宴夺人心魄。飞机前轮抬起,后轮抬起……几乎一瞬间,C919轻盈地离开地面,华丽地一飞冲天。

“好!”“太棒了!”不知都有谁在这一刻由衷地大喊。

也在这一刻,现场1000多双积满辛劳的手,为之击响雷鸣般的掌声。

这扣动灵魂的激昂中,C919优雅地开启了走向世界民机舞台的征程。

(摘编自陈新(C919,飞向蓝天》

材料二:

完成了机上地面试验,C919走向了机场跑道,开始了例行的首飞前“热身”——低、中、高速滑行。此过程中,首飞飞行员就位,地面指挥中心人员与塔台导航通信设备都按实飞时配置。

选择一个蓝天白云、微风吹拂的好日子。当发动机启动,飞机快速驶过跑道腾空而起,爬升至3000米高空,然后转入匀速的巡航飞行。其间,机翼上的副翼、扰流板时上时下,直立的尾翼后缘方向舵或左或右偏转,飞机也随之转向,展现飞机的各种飞行姿态。除此之外,首飞更多的是按预定的航向完成首飞测试。最后一步就是飞行风险系数最高的降落与着地了。当飞机下降到离地面600米时,下俯的机头突然拉平近似水平,并维持这种姿态绕机场上空飞行一圈。着陆时,襟翼、缝翼放下至最大位置,飞机由此具备足够大的升力和阻力成功降落。至此,首飞才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摘编自《“十三五”科技成果回顾——C919飞机篇》)

材料三:

中国首架大飞机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表示:C919将在今年(2021)完成测试并获得适航证。有了适航证,C919就可以真正地实现商业飞行了,也意味着中国国产大飞机,终于进入了全球飞机制造的竞争行列。

不过,波音和空客认为:C919还不是够格的竞争对手,C919诸如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零部件由欧美公司提供,C919还没有可靠的飞行数据,难以让大多数航空公司给予信任。尽管如此,C919的制造公司——中国商飞,还是有机会,和波音,空客一起成为全球飞机三巨头。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铁板钉钉,将是全球最大的飞机需求国。此后20年,中国的飞机需求高达8000-9000架,即使不出口,中国商飞和C919都有足够大的市场。支撑它成长。更为重要的是,C919的重要竞争对手之一,波音737MAX由于质量问题,被我们禁飞,而何时恢复飞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趁着这个契机,C919可以多拿下一些订单,并完善商业飞行数据和运维经验,快快成长。

因此,这两年,C919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空窗期,希望中国商飞好好把握,抓住机遇。

(摘编自《夸克财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时间上精确到年、月、日乃至时、分,表明事件意义的重大。
B.材料一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现场情况以及观众的感受,议论性比较强。
C.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飞机“热身”、首飞、降落和着地等步骤。
D.材料三认为C919的发展虽然有一些不利条件,但仍有着光明的前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看C919试飞的过程中。由开始的众声喧哗到喧嚣顿消,写出了观众从兴奋激动到紧张的状态。
B.试飞过程中,飞行风险系数最高的步骤是降落与着陆,飞机必须具备足够大的升力和阻力才能成功降落。
C.C919一旦获得适航证实现商业飞行,中国将进入全球大飞机制造的竞争行列并迅速成为全球飞机制造大国。
D.C919先完成机上地面试验,接着进行例行的首飞前“热身”。在这两个过程中,首飞飞行员都就位了。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叙写了C919的试飞,请比较二者在记叙上的不同点。
2021-07-15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的这场冬季流感,比以往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从11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持续三月至今,几乎横扫全国。

国家卫计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检测阳性率在2017 - 2018年冬季“均显著高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

不惟中国,北半球国家大多未能幸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拉响警报,全美流感在13年内首次达刭“广泛传播”级别,2018年的流感可能“非常严重”。2018年第一周,英国流感的全科医生咨询率上升了78%。

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一再提醒各国防控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但他们无法预测新的流行何时发生,正如一位国外流感专家所言:“只闻钟声嘀嗒,而我们却不知道时间。”卫生部门也多次召开各类研讨会、防控工作会,加强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措施。

在全球共同抗击流感的道路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受到了多年不遇的严峻挑战。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还原这场“跨年流感”的侵袭路线,探讨流感病毒兵临城下之际,政府、学界与民众能准备什么,又能避免什么。

(摘编自《南方周末:大流感启示录》,有删改)


材料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I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正通过其“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密切监测全球的流感形势,这包括监测季节性流感、人畜共患型流感和罕见的流感大流行。

“疫苗接种是降低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主要干预手段,”张文庆说,。流感疫苗在过去几十年中验证了技术成熟和安全性,并获得各国医药监管机构的许可。为寻求防护,民众首先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世卫都基于对下一个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供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各国疫苗企业根据预测结果生产当年的流感疫苗。

根据世卫发布的2017年~2018年北半球流感季疫苗构成推荐意见,本流感季三价流感疫苗应涵盖两种甲型(H1N1和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一个谱系。目前,中国使用世卫推荐的三价流感疫苗。

张文庆说:“本季三价流感疫苗含有的乙型流感毒株成分,并非是中国占流行优势的Yamagata系毒株。但即使流感疫苗与流行株并不紧密契合,流感疫苗仍可以对不同但相关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提供保护,预防与流感相关的疾病。”

对普通民众而言,张文庆建议,勤洗手并用正确的方法擦干;咳嗽或打喷嚏时遮盖口鼻;发觉不适、高烧与其他流感症状时及早自我隔离;避免与病人紧密接触等。此外,对已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出现与流感感染相关的症状如肺炎、败血症时,应该寻求医疗咨询,尽早接受治疗。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摘编自《南穷周末:大流感启示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反映了2017年冬季流感的诸多情况,危害大,影响面广,级别高,预测难度大,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B.材料二给流感下了定义,介绍了流感的传染源、临床症状、危害人群等情况以及秋冬季流感还有直接致人死亡的危害。
C.材料三主要提及流感疫苗的接种、生产以及流感疫苗的型号等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世界卫生组织为流感防治做了许多工作。
D.材料四中,从“全国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图来看,疫情在冬季大致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到急速下降的趋势。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不仅仅是中国,大多数北半球国家也遭遇了2017年的冬季流感,英美两国关于此次流感的相关信息显示出这场流感的严重性。
B.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大范围的流行。流感的临床症状十分明显,患者反应剧烈,应及时就医。
C.世界卫生组织密切监测全球的流感形势,拥有“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可以预防季节性流感等流感的流行。
D.流感疫苗技术成熟,有一定的安全性,接种可以降低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医药监管机构对疫苗接种是许可的。
E.本季三价流感疫苗含有的乙型流感毒株成分,不是Yamagata系毒株,不能对不同但相关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提供保护。
3.材料一的最后说,“政府、学界与民众能准备什么,又能避免什么”,根据你的阅读认识,谈谈这三者各应做些什么。
2018-05-28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