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30498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
B.礼治社会的秩序表面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其实是由人们主动服从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C.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二者也有区别。礼靠国家权力来维持;法靠传统来推行。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与法不同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是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3.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2020-09-24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化的发源地

诗三百,谓之天籁,谓之诗源。《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大多数篇章是反映汉水流域的诗篇,在“雅”和“颂”中,有不少内容也与汉水流域有关。

“沔彼流水,朝宗其海”,“江汉浮浮”,“江汉汤汤”这就是诗经中描写的伟大汉江。《汉广》唱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首汉江情歌,其景其情,与那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异曲同工。《诗经》中还有《南有嘉鱼》《早麓》《四月》《江汉》《常武》《沔水》等吟及汉江。可见公论汉江是《诗经》产生地之一是有根据的。

汉江孕育了《诗经》,也是《楚辞》的发源地。2300年前,屈原谏阻楚怀王赴“武关之会”,被无端流放汉水之北。屈原一生有过两次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湘江流域,正是这两次流放,造就了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在流放汉北期间,创作了《天问》《九章》等伟大诗篇。在《九章·抽思》一篇中,他忧愤地唱道:“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屈原曾经流放在鄀城一带,都在今宜城东部,公元前504年楚鄢郢为吴所破,楚都被迫迁至鄀。屈原在迷茫中来到鄀城的“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庙堂中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古贤圣怪物行事”的壁画,由此引发了诗人的万般伤痛和不尽疑端,挥笔写下了包含170多个问题的奇诗《天问》。从《楚辞·渔父》一诗中,可以看出,屈原早在第一次流放汉江时,就有了投江的想法。诗中屈原和渔父有一段对话,渔父认出在江边行吟的屈原,于是问道:“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回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当屈原表示不愿与世间恶物同流合污,为保持己之皓白宁肯投江葬于鱼腹时,渔父莞尔而笑乃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特指汉江中游这一段。《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由此可以说明,《渔父》一诗形成于汉水之滨,时间大约是屈原即将被迁逐江南的前夕。渔父的歌词意思大概为:汉江水清的时候可以洗我的头巾,水浊的时候可以洗我的脚。潜台词则是让屈原顺其自然,没有必要去投江自尽。可以看出这个“渔夫”绝非等闲之辈,不是天上神仙,也是世间高人。也许屈原正是听从了渔父的劝告,才未当即投入汉江自尽,而是忍辱负重,南下潇湘,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由此,才有了《离骚》《九歌》等伟大的诗篇的诞生。

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夏水”,如《哀郢》中:“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兮”,“背夏浦而西思兮”,“江与夏不可涉”等。古之夏水即汉水。屈原在《思美人》一篇中有“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这里的嶓冢,同样是指汉江。嶓冢即嶓冢山,汉水的发源地。

“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同时也指伟大诗人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诗体写的一些诗,还指把这些诗选辑而成的一部诗集。在《楚辞》中,并非只有屈原才写到汉水,宋玉和王逸同为汉水之滨的宜城人,他们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在《楚辞》中有《九辩》和《招魂》二篇。宋玉作为屈原文学的继承人,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等,成为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王逸还是《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在《楚辞·九思》中写道:“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兮。”第一句写的是屈原流放汉水之滨,第二句写的是求汉水女神显灵。宋玉和王逸继承了屈原“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创作精髓,发扬和光大了楚文化和汉水文化。

(选自《文化襄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誉为诗源的《诗经》在风、雅、颂三个类别中,都有涉及汉江流域的内容。
B.《诗经》中《汉广》和《关雎》两篇描写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
C.屈原先后被流放汉北和湘江的经历是他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的直接原因。
D.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因此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等大量的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先概述《诗经》和汉水流域的关系,后以《汉广》为例进行了具体论证。
B.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汉江是《楚辞》的发源地这一说法,使人信服。
C.文章在阐述汉江和《诗经》、《楚辞》的渊源时,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文章结尾处集中论述了《楚辞》的其他作者都在屈原创作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很多篇目吟诵汉江,这成为认定汉江是《诗经》产生地之一的有力证据。
B.两次被流放的经历对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屈原在此间创作出大量优秀诗作。
C.如果流放汉江时屈原没有遇到劝慰他的那位渔夫,可能就没有《离骚》等伟大诗篇的诞生。
D.汉江孕育了《诗经》和《楚辞》,而《诗经》和《楚辞》反过来又发扬和光大了汉水文化。
2020-01-16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诟病的文化传统。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首创的。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延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做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代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典范是由倡导所致的,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这种制度政策相伴而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崇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令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等观念,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对宋代朱子及其他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我们应重视并加以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延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代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
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之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
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演变的原因。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受宋理学影响违反人性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缠足之风盛行朝野
B.《祝福》中鲁镇的人认为寡妇祥林嫂是不干净的
C.《儒林外史》中王秀才支持女儿自杀殉夫
D.《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迫改嫁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
B.本是优秀文化传统的“孝道”一旦走上泛政治化道路,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本意义。
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
D.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的特点。
2020-02-21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