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96735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诟病的文化传统。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首创的。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延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做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代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典范是由倡导所致的,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这种制度政策相伴而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崇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令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等观念,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对宋代朱子及其他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我们应重视并加以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延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代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
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之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
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演变的原因。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受宋理学影响违反人性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缠足之风盛行朝野
B.《祝福》中鲁镇的人认为寡妇祥林嫂是不干净的
C.《儒林外史》中王秀才支持女儿自杀殉夫
D.《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迫改嫁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
B.本是优秀文化传统的“孝道”一旦走上泛政治化道路,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本意义。
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
D.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它之所以能飞上九万里高空,乃因为风斯在下,依赖于外部条件——狂风,即庄子所说的有所待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一面又要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性分),就是一种逍遥,鲲鹏斥鹄在逍遥这一点上,没有差别。庄子所言之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

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文中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在这里大鹏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后来,阮修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篇《大鹏赞》: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借助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何其雄健;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又是何等自由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襟怀、理想的象征。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因为具有诗意的内涵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B.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时代以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法门的文人。
C.鲲鹏在庄子笔下是“有所待”的文学意象,在李白笔下则是绝对自由的文学意象。
D.鲲鹏成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是在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误读”下创造出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顺序阐述了鲲鹏意象的起源、内涵转化、质的变化,到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文章的②③④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递进关系,其中③④段分别从世俗化和诗意化两个层面论证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
C.文章第⑥段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因果分析,分析了鲲鹏意象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D.文章大量运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来证明历史上鲲鹏意象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这样更显得论证过程真实可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意象在《逍遥游》中能高飞九万里,但因为还要依赖外部条件——风,算不上真正的自由翱翔。
B.阮修的《大鹏赞》和李白的《大鹏赋》两文中的大鹏意象分别是魏晋风度的诗意展示和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
C.魏晋文人通过将鲲鹏意象进行内涵转化使之成为了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重构了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D.后代的大鹏意象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象在内涵上并不-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审美创造。
2020-08-23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已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论语》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在《尽心章句上》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 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孟子突出地强调了“义”在“仁”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品格和内驱力地位。孟子不仅同孔子一样,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而且还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

(摘编自段德智《中国哲学家论死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孔子关注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D.着眼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基于“我——他” 的关系,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C.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孟子对死亡哲学命题的发展。
D.文章认为孔孟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提出“杀身成仁”这一命题,但并非无视死亡的自然属性,因此有“逝者如斯”的感慨。
B.“仁”这种美德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仁”讲“修身”,结果就只能培养“小人儒”或“伪君子”。
C.孟子认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他不赞同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
D.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孟子还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比孔子更深一层。
2020-10-15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说这话的是米考伯太太——她说她绝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她说到做到。当小说中其他的因素跟她发生碰撞时,她所拥有的这种人生就会从边缘、从因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发射出道道光芒。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名字的再次出现。当作者想集中全部力量于一击时他们最是便当,扁平人物对他会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从不需浪费笔墨再做介绍,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他们是些事先定制的发光的小圆盘,随便放在哪儿都成,绝对令人满意。

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能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这使他们在回顾中具有了一种令人舒心的特质,甚至使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小说已然湮没无闻后仍被人牢记不忘。我们都希望书本能经久长存,成为我们的庇护所,希望书中的居民经久不变,而扁平人物正是因此取得了他们的合法性。不过,眼睛一直严厉地盯着日常生活的批评家们一一对于这种表现生活的方式却很不耐烦。他们认为,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没办法概括在一句话里,那米考伯太太凭什么就可以这么做?然而一部复杂的小说经常既需要圆形人物,也缺不得扁平人物,这两者相互磨合的结果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生。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

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让我们转到圆形人物身上来吧,我们先去一趟《曼斯菲尔德庄园》,看一看跟巴儿狗一道坐在沙发上的伯特伦夫人。她的套话是“我脾气虽好,可是绝对经不得劳累”,而且对这一原则一直坚守不渝。可一场祸事在结尾处不期而至。她两个女儿都处境堪虞——朱丽亚私奔了;玛利亚因为婚姻不幸福也跟着情人跑了。伯特伦夫人该如何自处?“伯特伦夫人没有深刻的思想”,这正是她的一贯作为。“但是在托马斯爵士的引导下,(她)对一切重要的方面都形成了正确的看法。”托马斯爵士的指导推动着这位贵妇人获得了独立和并非出自本愿的道德感。“因此她明白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这正是道德的最强音——非常斩截,水到渠成。后来又跟上一个巧妙无比的渐弱音,通过否定的形式出现。她“既不要求芬妮劝解,也不想自欺欺人,掩饰它的罪愁和耻辱”。那句套话再次显形,因为她一直以来确实照她一贯的原则尽量对麻烦视而不见,也确实要求芬妮劝解她该如何自处;十年以来芬妮的全部职责也就在此了。作者的措词虽以否定的形式出之,却提醒我们想到肯定的方面,她惯常的精神状态亦由此再次历历在目,单凭一个简单的句子,她就先是被吹成一个圆形人物,然后又打回扁平的原形。

简·奥斯丁的笔法何等神妙!寥寥数语,她就大大拓展了伯特伦夫人的形象。简·奥斯丁尽管给她的人物贴上“理智”“傲慢”“情感”“偏见”的标签,可他们绝不局限于这些品性限定的范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圆形人物的生活宽广无限,变化多端——自然是限定在书页中的生活。小说家有时单独利用它们,更经常的则是结合以其他种类的人物,来成就其实现真实生活的抱负,并使作品中的人类与作品的其他方面和谐共处。

(摘编自B.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扁平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是从单一的观念、品质出发塑造出来的,其特点常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B.“扁平人物”会因与小说中其他因素的碰撞而发出道道光芒,并让读者在回顾他们时感到愉悦,久久不忘。
C.一些批评家以日常生活为比照来审视小说中的“扁平人物”,认为他们既非真实可信,也难以理想地表现生活。
D.狄更斯是利用“扁平人物”的高手,在复杂小说中用“扁平人物”就能再现真实人生,让读者产生深度人性的艺术感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斯特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伯伦特夫人的例证说明,“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
B.“扁平人物”能吸引读者的情感之眼,圆形人物的生活宽广无限、变化多端:两者相互磨合,更接近真实人生。
C.“圆形人物”性格的丰满变化远胜于“扁平人物”,但作家不必要将所有人物都塑造成“圆形”。
D.“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有了这两类人物,就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
3.下列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普鲁斯特笔下的帕尔玛公爵夫人能以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我必须特别小心待人友善。”她除了特别小心之外什么都不做。
B.《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就像摩尔·弗兰德斯一样拥有一本专门讲她的小说,其形象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可以无拘无束地爱干嘛干嘛。
C.把对《伊万·哈灵顿》中的伯爵夫人与蓓基的记忆作比较,我们只记得伯爵夫人的外形及围绕这个形象的那个公式,她是个典型的扁平人物,蓓基却是圆的。
D.《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不论做什么,去哪里,不论说了什么谎,打破了什么样的盘子,一切的目的都在于隐瞒他主人家的贫困。
2023-12-02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