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22549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支创制刍议

干支,天干地支,中国古代纪年、月、日、时之法也。

天干地支以纪年、月、日、时的传说,所从来远矣。《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有云: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考定星历一说,《系本》及《律历志》作如此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更早的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以迄春秋时的历史,有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大桡,黄帝之臣也,以作甲子,亦若仓颉为黄帝之臣也,以制文字一样,不过是个代号式的人物,天干地支的创制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这一点,我赞成郭沫若《释支干》中所云: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大抵其文其事皆出自然发生,而无丝毫神秘,及外来之痕迹。我想,在夏、商之时,中国十进位记数法已使用相当纯熟。据考古学之发现,中国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已开始了十进位记数之法,距今竟是三万年之遥。中国人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不仅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大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一书中作如是说,这真是石破天惊之高论,因为人们如果不知道逢十进一,加上每个数码既有其自身的绝对值,又有其所在位数的十进制的值,那么我可以猜想,至今人类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构成数的世界,是殷人最初以60日为周期纪日,而这种干支配合用以纪年,是殷人后期纪年至美至善的创制。10和12是60的两个公约数,60是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有了这样的十进位记数系统,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我们在《甲骨文合编》中看到了一篇编号为37986的卜骨,上面刻有完整无缺的干支表,起于甲子,止于癸亥,正好是一轮甲子),我们中国的历史理应比任何国家的历史记载得更清晰。

夏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有孔甲和癸(桀),而商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几乎是全部,从商汤之子太丁到商的亡帝辛(纣)无一例外用天干为帝号,足见天干十字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于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而且我们可以断言,天干的产生早于地支,准确地说(不是大桡作甲子式的传说)以天干地支纪年应是殷商后期、周初之后的事,而最准确的纪年应该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李学勤先生等一批卓越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正将中国之准确纪年向前推移,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学术上的大事。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范曾《干支与生肖的迷雾》)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干支创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与仓颉造字一样,干支是黄帝之臣大桡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创制出来的。
B.干支的创制,人们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其起源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C.天干与地支的创制都纯属夏、商之时已使用相当纯熟的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
D.干支的创制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样,也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因为有十进位记数系统,再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所以中国的历史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事实上都比任何国家记载得更清晰。
B.天干的产生早于地交,地位也尊于地支,而干支配合用以纪日又早于干支配合以纪年。
C.天干十字在商代人心目中拥有至尊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以之为名,用为帝号。
D.中国最准确的纪年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这是李学勤先生等人推断出来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句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殷人所创制的干支表可谓至美至善,说明殷人已懂得并运用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
B.十进位记数之法是人类进入数码化时代的重要基石,没有山顶洞人发明的十进位记数之法,人类至今还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C.已知201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寅年,那么可推断出北京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是干支纪年的壬辰年。
D.屈原在《离骚》开篇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自报生辰,这里便运用了干支来纪日。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由民间学派上升为官方指定学说,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是经过了历史严苛检验的。

首先,从个人层面看,儒家学术理论是一种最容易去践行的指导思想。儒家提出的理想虽高远,但实践方法十分朴素。比如《论语》开篇一句“学而时习之”,学到了知识还要去践行它,这简单易行的理论就是孔子对门生修习君子之学的教导———学以致用。再比如对于“爱”的践行,墨家的“兼爱”观,认为爱无等差,博爱天下应当等而视之。然而这种理想虽然高尚,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实现,人们怎可能做到对亲人、对陌生人都报以同样的爱呢?儒家告诉人们“泛爱众,而亲仁”,作为仁者,虽然广泛地爱护众人,但是首先亲近仁德的人,这就有了先后顺序、主次亲疏之分,使人能够照着去做。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及”字,就提出了一种由先爱自己的老幼亲人、再以此为参照去推己及人地爱别人的老幼亲人这样一种推衍性,儒家的爱有等差,正是说明了一种美好理论的可操作性。

其次,从社会层面看,儒家是一种提倡入世的、有为的、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看破红尘相比,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莘莘学子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贡献自我。可以说,儒家从创立之初,就始终是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是“常以天下为己任”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就拿中国本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儒道两家对照来说:道家像是天空中的翱翔者,而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者;道家崇尚个体意志、追求超脱世外,儒家推崇集体精神、担负家国天下。所以儒家知识分子是为构建仁爱社会、和谐社会、礼乐社会、大同社会而奔走呼号的行者。面对社会的乱象,老子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独善其身逍遥世外,而孔子领芸芸弟子驾车奔劳周游传道,不顾己身累累若丧家之犬。这就是儒者,他们践行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理想,虽“人不堪其忧”,但是“不改其乐”!

再次,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就连那些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政权,如元朝、清朝,经过一段时期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最后也不得不回归到儒家治国方略。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它是一种进取型、维稳型、秩序型、中和型的文化。

当今,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部分,也随历史规律又一次苏醒在我们的社会中,它以古为今用的智慧传承,滋养着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是一种涵古纳今、承前启后的价值导向。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由民间学派成为中国官方正统学说,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验证过程。
B.儒家的仁爱和墨家博爱虽都强调无等差的爱,但儒家的可操作,墨家的难以实现。
C.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这比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古为今用的智慧传承,融入了时代需求,滋养着社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个人、社会和历史阶段这三方面,阐述了儒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B.第二段引用儒家名言做分析,论述了儒家学术理论是一种最容易去践行的思想。
C.文中运用的对比论证,旨在阐明儒家是入世的、有为的、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
D.文章论述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儒家对社会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对门生修习君子之学的教导,做到“学而时习之”,即学以致用,就能成为君子。
B.儒家推崇集体精神、担负家国天下,儒者为人推己及人,践行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理想。
C.作为一种维稳型、秩序型、中和型的文化,儒家文化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的安定和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表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11-30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用,而且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的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 ,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 这一称呼也与《诗经》相关。《诗经·秦风·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说的透露了当时汉服的材质,也就是麻絮。麻布衣是当时汉服的主流。

据记载,在先秦时期,葛、皮毛、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皮毛、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的记载。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就已有绿衣黄裳,服装有了色彩,也表示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谈及交领和青色上衣;缟衣綦巾”“缟衣茹意等诗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缟是白色的绢,綦巾是指浅绿色的头巾,茹意是茜草,通过染色可以变成红色。在当时,服饰已出现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先人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正式场合中,贵族身穿与其地位相符的服装来彰显身份,同时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龙纹的黑色礼服,指黑白相间的花纹。在当时,皮弁服 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用兽皮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缁衣 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种朝服。

秦代之前,服饰就形成了深衣汉服体系。之后,各个朝代根据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形成了有各自风格的服饰。

(摘编自彭薇《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B.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C.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的“同袍”,即《诗经》中人们穿的麻絮衣服。
D.古代贵族在特殊场合的服饰既有彰显身份的需要,也有尊重彼此的考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汉服别称和历史渊源,突出了汉服历史悠久。
B.文章基于民族性格、人生境界的角度分析了汉服的风格特点。
C.文章引用《诗经》的相关诗词,是为了说明古代服饰相关知识。
D.文章指出古人衣着风格、服饰特点与礼仪,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饰的范畴广泛,衣、冠、发式、鞋等形成了一套礼仪体系。
B.葛、皮毛、蚕丝等成为古代主要的服装材料是因为他们制作简单。
C.春秋时期,红、黄、蓝等多色系的服饰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染色工艺水平。
D.古代服饰的政治与礼仪功能反映了古代较高的文明水平和思想水平。
2021-05-11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教量相对有限,刷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刷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动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敏、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刷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刷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刷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B.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C.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D.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B.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C.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D.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B.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C.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D.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2021-02-27更新 | 2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