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9 题号:132150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作为一名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碌,读书是我很享受的调剂方式。出门时,我喜欢背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因为除了带一些资料外,我总要在包里放上几本书。有时候去外地出差,在路上我就能读完一本。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获取信息非常便捷,但多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人在深入阅读时,思维会更加连续,逻辑性也更强。

大家知道,传染病不同于其他疾病,一旦蔓延,将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感染科医生不能局限于疾病本身,视野要放得更宽。我看书很杂,喜欢《时间简史》《未来简史》等科学和人文社科类的图书。2020年一年,我也看了很多和疾病相关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在此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应该去了解传染病。疑态和担忧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而读书正为人们提供一个入口去了解未知,看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观史知今,自然能够缓解焦虑。

(摘编自《开卷迎新满目春》,《人民日报》2021年2月14日)

材料二:

图1 2019-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各类媒介接触时长

图2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

(数据来源于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书香社会寄予厚望。2019年8月21日,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8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部署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对支持和促进全民阅读作出了规定,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及地级市通过并颁布了地方性阅读法规。全民阅读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部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摘编自《让中华大地充盈书香》,新华社2021年4月23日)

材料四: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比辨析深浅阅读更重要的,是在被动阅读与主动阅读之间做出选择。人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所以干脆把选择权交给阅读平台,交给智能推送这个新功能,交给强大的算法。算法透露了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的行为、性格、趣味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分析,从而变得可预测、可追踪。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精准投喂”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的书。困住人们的“信息茧房”就是这样形成的。

因此,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主动阅读的文化。一是主动筛选阅读资源,从各种算法、各种“推荐”那里,拿回自行选择信息的权利。在不被算法裹挟的同时,让算法成为阅读的助手。利用算法来明确自己阶段性的阅读需求和趣味,进而调整阅读计划。二是主动调配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时间。在难以整合的碎片化时间里,可以以浅阅读为主,掌握时效性更强、更务实的信息。有整块时间的时候,就切换到深阅读模式,打开书架上的纸质书或者手机里的电子书,沉浸到一个长篇故事或者投入到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当中,沉下心来滋润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心智。在数字时代,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做阅读的主人,让多元的阅读形式和丰富的阅读内容“为我所用”,才能过上更充实、更有效的阅读生活。

(摘编自《做阅读的主人,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人民日报》2021年4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其次是互联网,二者较上年都有增加。
B.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阅读图书时长较上年有所增加,阅读报纸和阅读期刊时长较上年有减少。
C.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中,纸质图书阅读所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了数字化阅读所占的比重。
D.2020年,移动阅读和线上阅读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超四成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宏认为,读书可以作为忙碌工作的一种调剂方式,能够拓宽视野,有助于解答疑惑、缓解焦虑情绪。
B.习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建设书香社会的重大意义,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
C.阅读平台运用强大的算法,将读者行为、性格、趣味等进行量化和分析,进而可以向他们精准推送阅读内容。
D.深阅读在思维训练等方面有优势,而浅阅读本质上是被动阅读,所以只在快速获取信息等方面有优势。
3.郑州市政府2019年出台了城市书房建设方案,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郑州”的良好品牌,市政府拟面向全体市民征集建议。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你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唐诗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B.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C.现存的唐诗,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了有力的答复。
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其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著名学者顾随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学校将举行“走进唐诗”系列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2023-12-09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史学具有数字人文的共性,但其作为历史学的个性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总体而言,数字史学更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这也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网络史学”的原因。历史学家利用互联网向同行传递和展示史料,将文献放置到互联网以便史学爱好者、历史教师、学生能够利用它们,这些行为已经被史学界认可为专业的学术活动,成为数字史学的重要内容,是一条迥异于宽泛意义上数字人文的路径。

当然,“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能够与数字史学画上等号。互联网只是恰好因为平台优势成为一种媒介而已,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些值得玩味的问题,数字史学对网络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许多早期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学者都是社会史专家,或者是试图借助数字工具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支持者。

数字史学就目前看,研究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以GIS的运用为主。与“数字文学”相比,文本分析在数字历史领域运用还比较少,这背后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史料的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达不到大规模进行文本挖掘的程度。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的一手文献往往以档案、手稿等形式出现。这些文献的数字化远没有达到丰富的程度,而且进行数字化使用的OCR奇数,还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其准确度才能达到进行研究的要求。所以在从事数字文学的专家已经在讨论如何分析文本的时候,数字史学的专家还要首先解决史料数字化的问题。当然,对历史文献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学者对18世纪美国出版的报纸进行了主题分析,也有对美国与德国学术界的古典学期刊进行了类型研究。

在这样的前提下,数据库建设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数据库建设是非常烧钱的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做出高质量、有使用价值的数据库。同时,数字化程度不足的状态,也决定了学者使用数字工具的倾向。据西方学者统计,在数字人文有关GIS143个重要项目中,92个涉及历史问题。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网站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近十年,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度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史学家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借此开展文献研究的专业性也得到学界的认可,这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
B.史料数字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文本挖掘的程度,导致数字史学专家尚未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史学研究。
C.Web2.0分享机制优势明显,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D.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呈现形式愈加丰富多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与教授、网民与专业人士在开放性的数字化史料面前享有同样的阅读权限,专业研究者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不复存在。
B.维基百科网站作为网民可以参与写作、编辑的平台,可以让业余历史研究者在其中积极参与,这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的趋向。
C.与数字史学利用新媒体改变历史学的受众范围、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不同,传统史学的研究更具专业性,且专业化水平较高。
D.数字史学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不只是改变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利用Web2.0进行史学交流对话B.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C.在维基百科上发布史学研究成果D.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数字史学”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请分别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作者对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各持怎样的态度。
2023-08-03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能力的渠道,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随着社会生活数字化的推进,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即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并在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进程中,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东鸣西应,实现新旧媒介技术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与媒介形态。此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因此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十分重要。

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在学习层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自学平台、线上测试等的能力。在生活层面,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网络社交软件、网络购物平台等媒介工具。另一方面,在道德品质层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拥有合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谣言以及不被媒体负面信息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影像、VR、AR等新型媒介形式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快感,使得青少年容易沉浸于碎片化世界中,导致深度思考、创造想象、评价鉴赏能力的降低,而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升以上这些能力。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伴随着趋于成人的生理条件同相应社会性知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此种矛盾会引发青少年的情绪焦虑,特别是社交焦虑。互联网这一非实体的隔断物,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隐蔽的焦虑排解与宣泄空间。当青少年媒介素养低下,焦虑排解与宣泄方式不合理时,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便成为网络空间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受资本控制影响的互联网相关媒介产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盈利目的,亦会对外输出不良信息,例如铺张浪费的粉丝经济、攀比式的品牌效应、快餐式的低俗娱乐信息等,都会直接给青少年的观念塑造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多种矛盾。青少年在持有正确价值观、良好判断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媒介输入、输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青少年在此种环境下,如若缺乏较高的媒介素养,便难以辨别其中的有害信息、获取有益信息,从而加剧互联网的乌烟瘴气

媒介的发展在促进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同时,其多样繁杂的特点也给青少年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变得尤为迫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实践基地作用和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王鹏烽、薛志博《媒介融合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材料二:

近日,一些短视频新闻频频翻车91日,湖南一宝妈上传了一段双胞胎兄弟在肚子里打架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据视频显示,双胞胎兄弟在肚子里的时候就互不相让,在妈妈肚子里拳打脚踢,妈妈的肚子也跟着起伏变化,果然,双胞胎出生后身上就到处是淤青。该视频被媒体报道后登上热搜,但在94日,产科医生辟谣了,原来,双胞胎在肚里打架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网友对很多医学常识缺乏了解。830日,有海南三亚居民拍摄到一只猴子在海中游泳。拍摄者表示,当时看到猴子在海里游泳就很惊讶,网友也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水鬼。但在视频引发热议后,就有专家辟谣,原来,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

类似的短视频新闻翻车事件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媒体从短视频平台搬运视频现象严重,对新闻的审核存在疏漏,未经核实就发布报道,导致一些违反医学常识、耸人听闻的新闻误导大众。此外,一些新闻还存在虚假内容拼接现象。某些纯属娱乐的视频,却被媒体当成新闻真实事件报道出来,这难免会最终翻车

二是网民对网络视频的判断能力存在偏差,面对似是而非的视频内容存在盲目相信、胡乱猜测等行为,网民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待提升。如水猴子事件中,如果网民有一定的科学常识,就不会随意相信网络上各种水鬼传言。如在双胞胎在肚里打架出生后浑身淤青事件中,如果网民对怀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或及时向产科医生求证,提出质疑,上述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9月《短视频新闻频翻车,挑战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合理甄别媒介信息,对其成长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B.互联网是一个隐蔽的焦虑排解与宣泄空间,所以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便成为网络空间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C.相关专家辟谣,在海中游泳的猴子,并不是网络传说中的“水鬼”,因为哺乳动物都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
D.一些短视频新闻“翻车”事件,暴露了媒体公信力和网民媒介素养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营造健康网络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具体论述“媒介素养”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后提出培养措施,文本脉络清晰。
B.材料一聚焦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关注青少年成长,指出当下互联网相关媒介产业的问题,阐述具有针对性。
C.材料二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摆现实乱象,析形成原因,内容具体,分析透彻。
D.材料一语言严密,逻辑清晰,是一篇严谨的学术文章;材料二语言平实,事例典型,是一篇贴近生活的新闻短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高中生小李沉迷追星,在微博为偶像疯狂“打投”“控评”,以此逃避现实生活的烦恼。
B.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制作并在网络上传科普电子数码产品相关知识的优质视频。
C.小明同学对于网络平台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记忆能力很强,很久不会忘记相关内容。
D.小陈同学有意识地控制短视频浏览时间,降低社交媒体软件使用频率,适度使用手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复兴中学高一学生打算召开“清朗网络空间,提高媒介素养”的座谈会,假如你是会议发言人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2023-06-04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