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333830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隐也?

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夫兰茞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

(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


【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②吕望:姜子牙。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     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   ⑥须,等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报之福 // 子廉者为用乎
B.奚居隐也 // 亦何位
C.使骥不得伯乐 // 使舜居桀纣之世
D.忧志不衰 // 南面治天下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
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没有研习(圣人的)主张。
B.子以义者为听乎?
您以为有道义者(的建议)一定会被国君听从吗?
C.遇不遇者,时也。
能不能得到(贤明的国君)任用,是时运的事情。
D.夫学者,非为通也。
那些学习的人,并不是为了通晓日常生活的道理。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处境艰难仍然不辍读书习礼乐,这引发了子路的质疑。
B.孔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具备智、义、廉、忠,也离不开伯乐举荐。
C.孔子认为在困境中一定要坚守自我,智慧通达,不从众不趋俗,静待时机。
D.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兰茞难以为人所识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
4.上文中,针对子路的提问,孔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认识。请结合原文,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适A齐B为高昭子C家臣D欲以通乎E景公F与齐太师G语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2023-12-04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宸公曰:“陈恒狱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史记·孔子世家》)

1.第一则材料中“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_______________。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第二则材料的主旨。
2019-03-26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1.三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什么处世哲学?
2.材料一中,当礼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儒家的观点是什么?请说出其观点并加以阐释。
2020-04-02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