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34423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的声腔经历了由单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如果我们着意关注一下戏曲声腔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尽管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无论是古老的戏曲剧种,还是新近形成的戏曲剧种,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当将独立的民歌(或曲牌)用于戏曲表演,并形成戏曲声腔以后,都经历了由单曲体声腔发展到联套体声腔,或由单曲体声腔发展到板腔体声腔的发展道路。这三个阶段就像是三级台阶,一步一步由低向高发展,显示出了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直到现在中国戏曲还没有什么腔体超过了板腔体声腔的表现功能,因此中国戏曲最高层次的声腔仍然还是板腔体声腔。

戏曲声腔的这种发展是由戏曲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前进的,这一内在推动力就是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舞台人物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利益,或不同性格的人物在一起的碰撞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由塑造的人物的一系列的戏剧动作组成的,它发自人物内心的意志和情感,再由内在心理动作转化为外部行为动作。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在展示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的特点:西洋戏剧在展示内心动作时,更多地表现人物在冲突中的行动过程,在外部动作完成过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完成情节的陈述。在理论上将此归纳为动作是实现了的意志,强调的是内心意志已经实现。而中国戏曲则更多地注目于内在意志的展示,强调外部动作的形成过程,把舞台空间腾出来展示人物灵魂深处情感的流动。在理论上直截了当地将其归纳为:乐者,心之动也。由此形成了我国戏曲在戏剧动作上的抒情风格。而则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最好的表现手段。既然唱腔是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最佳手段,那么戏曲的声腔就必然按照戏剧性的要求进行变化发展。

提高戏曲声腔的戏剧性,就是要求戏曲的声腔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而为适应这个要求,中国戏曲首先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道路。所谓联套体声腔,即将大量不同节奏、不同情绪色彩的曲调吸纳为声腔,以展示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在中国戏曲初、中级阶段形成的元杂剧走的是这条道路。全盛的时期是昆曲,将曲牌联套体声腔发展到了无所不备的顶峰。

明末清初,地方戏曲剧种蓬勃兴起。它们虽然是在大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大部分闲置不用,只将其中表现力强、旋律扩展能力大的个别曲调,通过节奏变化的方法,衍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节奏的板式,以满足声腔的需要。皮黄戏曲、梆子腔、秦腔等剧种都属于此类声腔。这种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板腔体声腔,使声腔的风格特色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使演员容易掌握,观众也易于记忆,因此很快就形成了广泛的观众群体,使板腔体声腔广泛流传,牢实的扎下根来。

(节选自《从特殊道路走向板腔体声腔的黄梅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是纷繁复杂的,当将独立的民歌或曲牌用于戏曲表演并形成戏曲声腔以后,剧种都经历了由单曲体到联套体和由单曲体到板腔体的发展道路。
B.戏剧性是舞台人物之间因多种因素碰撞所引起的冲突,它是戏剧的内在推动力,这种内在推动力推动着戏曲声腔不断前进。
C.中国戏曲是通过唱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因而戏曲的声腔就必然按照戏剧性的要求进行变化发展。
D.为了适应戏曲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的要求,中国戏曲在声腔发展上首先开始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了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及规律,发展阶段由低到高,显示出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
B.文章分析了中国戏曲声腔发展规律背后的成因,即戏剧性。戏剧性推动了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
C.在对比中,读者可知西洋戏剧注重在外部动作中展示人物的性格,而对内在意志不强调;中国戏曲则更多强调外部动作的形成过程。
D.文章不仅呈现了中国戏曲声腔的历史发展,还介绍了地方戏曲对板腔体风格特色形成的影响,可谓丰富且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中国戏曲腔体的最高峰仍旧是板腔体声腔,其表现功能与其它声腔相比较而言也是最全面的。
B.中国戏曲和西洋戏剧在展示戏剧矛盾冲突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C.元杂剧和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地位都很突出,它们在曲牌联套体声腔发展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贡献。
D.地方戏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在民歌基础上板腔体声腔的形成,而板腔体声腔的流传又和演员、观众关系密切。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童肥胖已成为威胁中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小学生预防肥胖症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一项随机分组临床试验》的研究提示,通过健康教育和确保儿童在校期间每日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每月进行BMI(身体质量指数)检测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记录、反馈,一套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儿童肥胖。

随着绝对贫困人群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肥胖愈发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国务院新闻办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达到10%。《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则显示,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肥胖意味着消耗的食物已经超出了身体需要,肥胖是人类进化对人类本身“设限”的结果。超出这个限制,身体器官就会出问题,健康会受到损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肥胖是对饥馑的恐惧,是对饥饿的报复,也是身体器官记忆的固化。而所有这些又通过进餐行为传递给周边人或“遗传”给下一代。这是肥胖具有社会性的根据。

在现代社会,个人身体健康也越来越成为公共事务。因为个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要占用相应的公共财政支出,即使自己负担恢复健康的成本,其过程也还是要占用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这是肥胖问题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原因。

肥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认知和自律的因素。对身体所需没有常识、没有认识,对食物诱惑没有自制力,这是产生的肥胖的人格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说健康的概念包含着健全人格的原因。因此,肥胖问题,不只是身体问题,更是心理问题。肥胖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认知会形成一种无言的压力,给肥胖者造成“自惭形秽”的心理认同,从而使其出现社交困难,加重青春期逆反和人格缺欠,严重者则可能出现择偶障碍,与社会格格不入,造成社会问题。

解决儿童肥胖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从社会角度来说,食物环境是导致肥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前的研究显示,亚太地区是全球儿童肥胖增长最快的地区,这是由于儿童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廉价方便却热量更高的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往往高盐、高糖、高脂肪,营养单调。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规定禁止不健康儿童食品广告的投放,在一些学校禁止自动贩卖机出售膨化食品、含糖饮料。中国疾控中心也曾编制《儿童零食消费指南》,将儿童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指导家长们更科学地为孩子选购零食。

从家庭与学校的角度,更新养育知识与养育习惯是更切实可行却也更需付出艰苦努力的功课。譬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超重是健康的表现,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给孩子喂食超过正常需求的食物;一些家长认为百分百无添加的鲜榨果汁是富含维生素的健康食品,但其实它的含糖量甚至高于可乐;一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减少体力活动项目,有意避免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登山、足球、篮球等。这些错位的观念都需要及时扭转。

不得不说,看着胖乎乎的孩子拿着薯片或者糖果面带微笑大快朵颐,似乎是一幅令人幸福的场景。然而,理智些吧,为了孩子的长远身心健康,这样的场景还是少一些为佳。

(摘编自光明网2021.11.18《儿童肥胖,从养育意识到习惯都须更新》)

1.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肥胖威胁到儿童的身心健康,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家校共同参与是可以有效干预儿童肥胖的。
B.肥胖问题不仅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肥胖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有认知和自律的因素,所以,肥胖问题不是身体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D.很多廉价方便热量高的加工食品,往往高盐、高糖、高脂肪,且营养单调,容易导致儿童肥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层次清晰,先提出儿童肥胖这一问题,接着分析其成因及危害,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
B.文章第二段用成年人肥胖与儿童肥胖进行对比,用超重、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进行对比,突出了儿童肥胖的严重后果。
C.文章最后三段提出了解决儿童肥胖问题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食物环境,也需要家庭和学校更新养育知识和养育习惯。
D.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了多个研究报告的结果,运用确凿的数据,使得论证严谨有力,这些数据属于事实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本身对身体有一个限制,如果超出,身体器官就会出问题,甚至通过进餐行为影响到下一代。
B.自己的身体健不健康不关别人的事思想是不对的,因为可能占用到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卫生资源。
C.肥胖的人容易自惭形秽,如果还有青春期逆反和人格缺欠,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造成社会问题。
D.许多传统育儿方式有待更新,如用果汁代替水果甚至水,怕受伤不让孩子参加足球、篮球比赛等。
2022-01-31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个人本位”的,而自我主义是“伦理本位”或“关系本位”的。个人主义的观念中由于没有永久的家庭与宗族基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就是说,他受到这样的制约: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并用自己的双手以及自己的能力开辟他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人会认为依赖别人是不可容忍的。

自我主义的观念中,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关系网络和环境。关系不同,亲疏不等,个人的选择和取舍标准也会有所差别。在他的一生中,因情境不同而存在种种截然有别的真理。既然持有双重或多重道德行为准则被视为正常,那么这些标准也不会给个人内心带来任何冲突。一切人间事务、一切较高尚的原则,一切超自然事情以及个人的基本价值观,都受到在与别人关系的网络中各自所处的立场的影响。概而言之,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自决,而自我主义会随情境或关系网络的变化而调整、改变甚至隐藏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个人主义崇尚抽象的公共权威,自我主义推崇具体的个人权威。“抽象的公共权威”,可以理解为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一般性的规则尤其是法律。人们对权威的认同或遵从基于正式的公共规则和程序过程,而不是具体的权力行使者及其个人特质。而“具体的个人权威”意味着,权威是来自具体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情境,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是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与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

对个人主义而言,“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费孝通)。而为儒家伦理所接受和支持的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突出“特殊主义”的关系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的强调,终于养成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而阻害了“个人主义”与“社会精神”的发展。

这样,凡私人关系范畴之外的各种关系,在道德上就都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普遍不愿对这些关系承担道德义务。在自我主义的观念下,“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费孝通)。因此,在特殊主义的观念中,正式规则往往会因为人情、面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被扭曲甚至失效。

在与个人主义比较的意义上以及在公私关系的意义上,伦理本位、弹性的私人关系网络、具体的个人权威、特殊主义观念,构成了自我主义的主要面向。剖析自我主义的主要面向,其意义不仅在于指出自我主义作为思维结构的特征,更在于分析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摘编王建民《自我主义与社会秩序——关于“差序格局”的再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孔子“善推而己矣”,是因为孔子最注重就是同心圆式的伦常向外扩张的推字。
B.个人主义讲究每一个人的平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力,同时,宪法保护每个人的权力。
C.在自我主义的观念中,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会随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立场而产生变化。
D.个人主义崇尚正式的公共规则和程序过程,自我主义推崇人情、面子、关系等的私人联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里,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那么被圈子波纹所波及就发生了联系。
B.虽然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离不开差序格局的中心,但是他看到了以“己”为中心主义的相对性与伸缩性。
C.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外在的帮助,全靠自己的体力与脑力来创造自己的人生,则他是受到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
D.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里,人们只在私人关系的范畴内发生联系,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没有个人主义的现象发生。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B.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C.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D.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并指出论证方法。
5.文本中“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中哪些观点善加利用会对今天社会秩序产生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1-24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刻画中脱颖而出。“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为人的生存寻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睿智地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对于“小人”,他在与君子比照中予以贬贵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就是认为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观念:修己即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上世纪初,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还断言,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这种观点并非简单地仅从语言逻辑归类上定义儒学,或说儒学是尊崇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学派,而是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儒学是君子之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君子”一词是那些具有特定的基本骨架、内在气质等优秀道德意蕴的人的代称。
B.冯友兰认为,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C.孔子认为,“君子”不同于圣人的难以企及高不可攀,更与小人的狭隘、自私等迥然不同。
D.从语言逻辑和哲学体系看儒学的本质就是“君子之学”,这是儒学区别于其它的主要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君子”说为中心话题,论述了孔子“君子”说内涵的变化,及孔子本人和后人的解读。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君子”的内涵更明确,更有现实感,人格更具体。
C.文章引用冯友兰和辜鸿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释了孔子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
D.文章引述材料丰富,既有《论语》语句的引用,也有后人研究结果的介绍,使论证较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君子”代表着崇德向善的美好人格,那么“圣人”则代表最高尚的人格,是人立身处世的目标。
B.“君子之学”的核心包括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这二者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修己方能治人。
C.崇德向善之人格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拥有它才能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D.作为君子之学的儒学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因此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其积极意义。
2018-07-0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