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4 题号:134535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宣德三年,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奖勉。命察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而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十一年九月卒。佐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每旦趋朝,小憩外庐。百僚过者,皆折旋避之。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为“顾独坐”云。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马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B.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特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C.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D.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为“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敕,意为“告诫、吩咐”,又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文中意思是后者。
C.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祭祀等事务。
D.国子生,指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顾佐工作认真,执法严明。他担任顺天尹时,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担任右都御史时,奏黜了二十位不称职的御史;他弹劾贪婪放纵的官员,使朝纲肃然。
B.顾佐性情刚直,受到诬陷。有人告发顾佐不审理冤诉,皇帝下令法司会审,发现是被判处了死罪的千户臧清唆使人诬告颐佐,皇帝将臧清处以了极刑。
C.顾佐识得大体,处事允当。奸吏上奏顾佐接受隶役的金钱,皇帝把这个人交给顾佐处治,顾佐并未挟私报复,而是要求其改过自新,皇帝对顾佐很是赞赏。
D.顾佐性情严肃,不喜交往。他上朝后在外庐小憩时,经过的百官都绕着他走;值班的时候,如果不议政,他总是自处于小夹室,不与各司的官员坐在一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
(2)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5.有人告发顾佐“不理冤诉”时,皇帝的看法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运司,官署名,掌管地方盐务。古代实行盐铁官营,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礼部掌管礼仪、祭享、漕运、贡举等事务。
C.两淮,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人,最终使章瑾受到惩治。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颇有见解,善于处理边境事务。他弹劾私自役使操练士兵的杨得青等人,命令各边镇检举上报此类现象,并反对增加临洮戍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2019-11-23更新 | 2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数谢病居家。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诰敕。

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

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具仪。珤乃上疏,奏入,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迂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珤上疏力谏,不  报:回复B.复改掌詹事府,诰敕  典:主管
C.具仪                      趣:趋向D.迄嘉靖            季:末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珤正直敢言,不畏帝王,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世宗是想让他在“大礼”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保持一致,但石珤据理力争,皇帝大失所望。
B.石珤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他谢绝请托,维护朝纲。世宗时,小人当道,朝政混乱,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后,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
C.石珤忠心为国,他多次力行王道,以淡泊之心境处理政事,明辨忠恶,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
D.石珤弃官归养,身无长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是奸党,石珤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所带的行囊仅仅装了一车,京城百姓都觉得很诧异。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2)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
4.根据文中石珤入仕嘉靖一朝的经历,概括当时嘉靖帝的特点。
2017-06-03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功进左副都御史,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2020-12-03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