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广海中学、泉港区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中 2022-06-13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本是当时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故被称作“艳科”。而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广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春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词的题材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

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词体所不能承担的。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词最初只是用以演唱的“曲子词”,诗的地位要高于词,词要合乐、谐律。苏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它由一种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如他的《蝶恋花》,按照词律,这一词牌本为双叠,上下片各四仄韵,字数要相同,节奏要相等。而这首词因为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而节奏各异,不能说是词牌本色,一定是受到了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有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其实苏轼并非不懂音律,当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音律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会对音律作调整,以适应内容的表达。

(选自《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有删改)

材料二:

从维护词体的独立地位,使其不至于流于诗、合于诗的动机出发,当时便有人反对苏轼这种“以诗为词”的做法,如陈师道指出其“虽极天下之工,而要非本色”,李清照更言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协音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欲采用此种文体进行创作,必先具有一种与此种文体“要眇宜修”的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才易于发挥词体的特长功能,才可能创作出本色当行的精美词作。唯有天生具有此种心性与情思,因其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秦观灵心悱恻,善怀多感,故其词极具倩美神韵,本色当行。而以此种情思为诗,诗亦不免沾染上词的色彩,而招来“女郎诗”“诗似小词”之讥。与之相反,苏词则被称作“男性的词”“小词似诗”,盖其所欠缺者,亦即秦观所深具者也。从根本说来,唯有性格情思与一种文体的特性相吻合者,才能成为这种文体本色当行的作家。而苏轼“以诗为词”,不能成为当行本色的词家,其内因正须由此寻出。

晁补之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所谓“短”者,应即在上述缠绵不解之一种。对于苏轼来说,决定了他缺乏缠绵婉结的情感的,正是他所特具的那种“苏轼式”风韵。何谓“风韵”?就其实质而言,实乃心性品格的外在体现。心性品格,则又为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所共同形成。由于苏轼吸收了儒家善处穷通、乐天知命,道家清静恬淡、逍遥齐物和佛家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再加上他浸心艺文的愉悦感和博学多识的成就感,以及具有充盈而溢的天分、才气,这便造就了他潇洒超旷的心性气质。苏轼的词中不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手足之情,而且同样有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但即使在通常说来最容易产生柔婉深微、悱恻缠绵的情感的后两类作品中,他所表现出的仍然无不是那种一以贯之的“流行坎止”的洒脱情怀。这正是由其通脱的性格决定的。人们熟悉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够证明这一点。他所偏好,所择取者,在那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意境、随意挥洒的笔法、直率透彻的格调。因为唯有这些,才与他那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相合,才宜于传达出他的这种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这样,其作品的风貌怎么可能与珠圆玉润、低徊唱叹或婉媚柔融、悱恻绵丽等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一致呢?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的确在于其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势有所不得不然也。

(选自刘石《苏轼“以诗为词”内因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其功能也全部只是“应歌”与“佐欢”。
B.《水调歌头》既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体与诗有不同。
D.苏轼之所以擅长写本色当行的词,是因为他灵心悱恻,善怀多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但他并非不懂音律,只是有意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B.苏轼的词气象开阔、意境高远、笔法随意挥洒、格调直率透彻,与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比,风貌大不相同。
C.苏轼心性气质的形成,只是因为他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部分哲学观和人生观,以及自身的浸心艺文和博学多识。
D.苏轼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是他“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中苏轼对词体作出改变的一项是(     
A.“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B.“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
C.“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碧鸡漫志》)
D.“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前人评价苏轼的词说道:“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说:“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听取日程汇报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有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B.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但也理解并由衷同情方先生妻子去世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等。
C.小说中穆女士给仆人起名为“自由”,却又认为丫环就是丫环,天生的不知好歹,其言行与内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D.穆女士并不想去盲哑学校,但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不合适,这表明穆女士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只是表面上热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将穆女士丰富的早饭说成是“她的早饭很简单”,反话正说,透露出浓浓的讽刺意味。
B.小说主要运用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刻画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把人物的丑态推向极致。
D.小说中穆女士将冯女士的工资从十二块钱涨到了二十五块钱,突出了她的善良。
8.简析文中穆女士的形象特点。
9.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划线句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宣德三年,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奖勉。命察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而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十一年九月卒。佐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每旦趋朝,小憩外庐。百僚过者,皆折旋避之。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为“顾独坐”云。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马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B.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特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C.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D.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为“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敕,意为“告诫、吩咐”,又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文中意思是后者。
C.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祭祀等事务。
D.国子生,指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顾佐工作认真,执法严明。他担任顺天尹时,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担任右都御史时,奏黜了二十位不称职的御史;他弹劾贪婪放纵的官员,使朝纲肃然。
B.顾佐性情刚直,受到诬陷。有人告发顾佐不审理冤诉,皇帝下令法司会审,发现是被判处了死罪的千户臧清唆使人诬告颐佐,皇帝将臧清处以了极刑。
C.顾佐识得大体,处事允当。奸吏上奏顾佐接受隶役的金钱,皇帝把这个人交给顾佐处治,顾佐并未挟私报复,而是要求其改过自新,皇帝对顾佐很是赞赏。
D.顾佐性情严肃,不喜交往。他上朝后在外庐小憩时,经过的百官都绕着他走;值班的时候,如果不议政,他总是自处于小夹室,不与各司的官员坐在一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
(2)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14.有人告发顾佐“不理冤诉”时,皇帝的看法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有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
B.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第五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
C.本诗详略安排体现诗人匠心独具,对来客敬而远之,迎客、交谈、接待、送客用笔均匀,多为客套话,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D.《宾至》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诗人说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既是对慕名而来贵宾的谦逊回答,又是反语,含傲岸之态,又有嘲讽之意。
16.本诗与《客至》同为迎客诗,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