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8 题号:135565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想的书面表达,必出之以特定的文体;而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会对思想的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学的注疏、子学的论著和论体文,以及集部的论、辩、策、议等,这些文体集中承担了说理议论的功能。它们渊源有别,体制各异,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一个思想家,在不同文体中所表达的思考,会有值得关注的差异:而同一个思想潮流中,不同的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文体偏好。由此折射其思考路径的分殊。从大的范围来讲,各种文体在历史上的兴衰起落。也常常与思想潮流的演变相伴随。

长期以来,思想史所关注的思想史料,都没有“文体个性”:而文体学的讨论,又往往忽视说理议论的思想表达文体。中国思想史和文体传统的丰富内涵,也国此受到障蔽。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显然有其念义。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古人极为关注“文””道”关系,中国思想在“文”的丰富传统中展开,而“文”亦需结合思想的曲折,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对思想与文体之关联的讨论,其实也是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正式的哲学著作。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斜,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说,可以说是东鳞西爪。”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为了讨论的集中和深入,不妨以汉唐子学中论著和论体文这两类篇制规整、且在思想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文体为核心,展开观察。

汉唐子学论著在体制上渊源于《荀子》,在思想表达格局上,与荀于哲学的“连圣”特征有内在联系。汉唐子学论体文与《荀子》亦有渊源关系,在中古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宋代理学兴起,汉唐子学论著和论体文趋于衰落,议论性解经文体流行。这种新的思想表达文体格局,传达了鲜明的“拟圣”精神,与儒家思孟学派的文体表达传统有密切联系。在这个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下,才可以更好理解,追求“文以明道”的韩柳古文,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近代以来的论文,以逻辑化和体系化为核心,企面取代了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山河大异、风景顿殊的新文体,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的精髓?简单的“能”或“不能”。都不足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近代的思想表达文体形式,无疑受到外来学术的影响,但绝非简单的舶来品。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思想著述格局的显著差异,展示了思想表达文体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近代学水体制的创建,以及独特的以“史”为重的学科传统的形成,对思想表达文体形式的近代转型,影响甚深。近现代的论文,是古今中西的交融,既反映了现代学术转型的要求,也与中国思想表达的传统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经学注疏、子学论体文等文体,承载了思想表达的诉求。
B.“文”的内涵需要结合思想的曲折来理解,这使思想在“文”的传统中得以展开。
C.从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着手。更能理解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
D.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著述里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外来学术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设问提出论题后,接着剖析了文体与思想家、思想潮流之间的复杂关联。
B.文章基于研究现状指出,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具有双重意义。
C.文章以汉唐子学两种文体作为核心,论证了论著与述圣、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
D.文章针对近现代的论文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精髓的问题,做出了辩证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荀子所擅长的思想表达文体的差异,折射出儒家不同学派思考路径的分殊。
B.冯友兰认为,古代哲学论述“东鳞西爪”般的存在导致了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
C.汉唐子学论体文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之后,发展成一种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D.近现代论文不再使用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但仍与中国思想表达传统密切相关。
2021·安徽合肥·二模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用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作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摹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摹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要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引起美感一样。

我还记得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攻击的靶子之一就是我的唯心主义的移情作用,现在趁这次重新谈美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和检讨。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摹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我还想到在一八五九年左右移情派祖师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做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我凭对个人经验的分析,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但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例如我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到图穷而匕首见时我真正为荆轲提心吊胆,接着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时,我确实从自己的筋肉活动上体验到的紧张局面。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我特别爱欣赏这段文字,大概这种强烈的筋肉感也起了作用,因此,我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摹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肖尔父子在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界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B.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升的感觉,是因为利普斯提出的“类似联想”主张。
C.《动物的游戏》里看跑马这一例子印证了谷鲁斯的主张:移情作用是一种有物及我的“内摹仿”。
D.依照谷鲁斯的观点,西欧少年摹仿维特之举、中国观众杀掉曹操这一角色都是没有美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在读荆轲刺秦王时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
B.两则材料有一致的判断:利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移情源于人的“内摹仿”的观点更有科学性。
C.西方对移情现象有了较早的理论概括,庄子“鱼之乐”表明我国也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D.李白在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中把物写成人,物我交融,山可以看人而不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无数革命志士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他们的优秀品质令我们感佩和敬仰。
B.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圣地亚哥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杜甫在《春望》中,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
D.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4.材料一中朱光潜对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所受攻击予以回应,请简要分析其说理思路。
5.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说“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石涛之语的理解。
2022-06-25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一系列幻想类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受到青年观众较多关注,一时间同类型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其中一些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还存在想象力匮乏和文化营养贫乏的问题,甚至存在低端模仿的情况。随着读者、观众对作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幻想类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②总体而言,当前我们的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存在两类突出的创作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处理失当。应当说,任何成熟的幻想类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土壤。近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修仙”和“盗墓”类作品,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试图吸引读者和观众目光,为故事增添历史文化厚度。然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少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名物”阶段,借用几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艺术传达也仅限于表面上的视听奇观和叙事上的铺陈猎奇,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③更深层次地,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应当解决精神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一些作品的主题表达还停留在对青年群体的爱情和职场等切身感受的简单模仿和情感宣泄上。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都是宫斗和苦恋,不仅主体情节单薄,常受观众批评,而且价值层面也充斥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精神的落后思想。会出现这种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搬用、套用,而要结合现实挑战和时代精神进行反省和甄别,面向未来、古为今用。

④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上述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⑤首先,要处理好想象与历史的关系,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多层次创造性转化。应该看到,中外成熟的幻想类作品塑造的想象世界和英雄人物,不仅在故事和视听细节上富有很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和发扬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现。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智慧,才能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⑥其次,要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确捕捉和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精神。20世纪以来,幻想类作品中内分化出一个被称为“当地幻想”的重要类型。与置身历史时空的魔幻和置身未来时空的科幻不同,当代幻想的基本故事情节直接置身于现实世界,在想象的外衣下更加直接地反应真实的处境和生活经历。即使是《饥饿游戏》《镰仓物语》这类体现着亚文化特征的幻想作品,也在表达青年群体的切身情感和青春叛逆的同时,凸显勇气、责任、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观。

⑦此外,还需处理好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就是要在全球环境下将幻想类文学作品视作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平台,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幻想类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当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崇尚自然、虚实相应的审美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能够贡献于人类文明,《功夫熊猫》等文艺作品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

(选自樊君健《幻想类作品亟持提升文化内涵》,有删节)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扎根传统精华,凸显时代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幻想类作品的未来可期。
B.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承载和发扬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是优秀幻想类作品的共性。
C.置身于历史时空的魔幻作品难以反映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经历。
D.《功夫熊猫》的成功证明将幻想类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具有可行性。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以“修仙”和“盗墓”类型幻想文艺作品为例,说明了当前一些幻想类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还存在问题。
B.作者认为只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理想,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就能创造出优秀的幻想类作品。
C.文章的第⑥⑦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说明了在创作中应如何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D.文章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处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的关系,才能解决幻想类作品创作的形态、价值问题。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简单借用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文化内涵等,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当使用,这样做会降低幻想类作品的吸引力。
B.《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在人物想象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但仍然存在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
C.当前的幻想类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实际上并未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
D.“修仙”“盗墓”类文艺作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增添了故事历史厚度,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目光。
2019-08-01更新 | 2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兰是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东南,是出阳关、入西域的门户,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鄯善当汉道要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扦泥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附近。汉昭帝时,中郎傅介子曾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对汉朝的态度反复无常,应该诛灭。霍光说: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楼兰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非打通楼兰不可。

曾经繁盛的楼兰国在公元3-4世纪后悄然消失。到了唐朝,楼兰已湮没数百年,但在边塞战争、丝路的再次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唐人唤醒了古老的记忆,通过诗歌使楼兰复活并注入新的内涵。

对唐人而言,楼兰是汉代故地,也是眼前的客观存在,所以在诗中不时加以实写: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陈子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实写之外,唐人常以楼兰指代边塞和战争前线: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虞世南《饮马长城窟行》)在楼兰,即在前线,王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一句的遣词方式显然受到了此诗影响。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胡笳声声,引发了前线征战将士的无限悲情。唐人又以楼兰将指征讨敌人的骁勇之将: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其一)书庄《捣练篇》则以楼兰指代远方,全诗婉转动人,抒发了欲寄寒衣的思妇深长的感情: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楼兰欲寄,欲寄楼兰。楼兰所处自然环境恶劣,周围被沙漠包固,干旱缺水,常有飓风,距离内地遥远,不要说古代的交通条件,就是今天探访也非常困难。

更多的时候,唐人以楼兰指代敌人、敌方,是征战讨伐的对象,以斩楼兰”“刺楼兰”“破楼兰等表达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理想。被匈奴役使的楼兰屡次劫掠汉使,阻碍西行。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傅介子计杀楼兰王之后,楼兰内附汉朝,改名鄯善,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打通,唐人的有关书写正是借此而来,同仇敌忾,剑指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人的楼兰记忆是伴着唐王朝的强大而鲜明起来的: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骨都,匈奴有左右骨都侯。首复传,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传其首级至长安一事。唐人崇拜英雄,歌颂战功,渴望能像汉王朝一样开疆拓土,清扫边塞,成就彪炳千秋的伟业,所以就有了斩楼兰”“刺楼兰的书写。值一提的是,在众口一词中,玄宗朝宰相张九龄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送赵都护赴安西》)文武兼具、坚实宽柔,边境自会平安,又哪用刺杀楼兰王呢?

无论何种原因,楼兰的湮没都是一首凄婉的历史悲歌。幸运的是,唐人通过深长的记忆和持续的书写,将古老的楼兰复活并转化为内蕴丰富的地理符号、文化符号,其中寄寓了边防安全、国家强大的渴望,也引发读者关于历史、民族、异城、远方以及理想、功名的无穷想象和思考。

(摘编自《唐诗中的楼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楼兰地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是其能够在唐代边塞战争、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被唤醒的前提。
B.在唐诗中,诗人曾用楼兰寓意前线征战将士的无限悲情,如“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就表达了这种情感。
C.楼兰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内地的特征,激起唐人的征服欲,所以在唐诗中常作为敌人、敌方等征讨对象的指代。
D.傅介子勇谋兼备,刺杀楼兰王成功,后率领大军消灭楼兰,汉朝才能打通西行之路,这为后世唐诗书写提供了历史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入《汉书》记载及人物对话,论证了楼兰在汉朝是交通要道、战略要地的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选用大量实例来论证楼兰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
C.“斩楼兰”的唐诗书写,与张九龄“何用刺楼兰”的别样发声,从正反对比的角度,论证唐王朝的日益强大。
D.文章既呈现了唐诗中“楼兰”的丰富内涵,又分析了不同内涵所产生的一些原因,论证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楼兰”相似,“月亮”“鸿雁”“长亭”等其他诗歌意象亦会因其本身特征、社会历史等原因在诗歌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B.王昌龄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指征讨对象;而虞世南诗“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中的“楼兰将”指征讨敌人的骁勇之将。
C.从有关楼兰的诗词中,不难看出唐人的英雄崇拜、唐朝的盛世气象,但也能看出在开疆拓土、强大国力的背后蕴藏的无限悲情。
D.如果读者想要读懂唐人的精神内核,获得关于历史、民族、功名等想象与思考,就必须回到唐诗中去探寻楼兰这一文化符号的丰富内蕴。
2021-06-25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