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1 题号:135829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竈宰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C.“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C.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跋斯翼,如夫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有删改)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裁、题材、手法、风格和意境丰富多彩,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曹雪芹通过描述大观园,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和造园手法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激起了无数艺术家的遐想。
C.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里有关建筑的篇章,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岳阳楼记》等描述古代建筑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们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一览无余的“悉入目中”,体现了曹雪芹描绘大观园使用的“藏与露”艺术辩证关系的全貌。
D.曹雪芹的《红楼梦》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的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D.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4.请联系材料一中的相关论述,概括文学与建筑的关系。
5.阅读材料二,请简要分析大观园如何体现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2023-07-14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者的跨媒介转换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至关重要。距离感”“切近感是影响文学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的核心问题。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应是跨媒介转换的重要目标。

如下两个有关转换的距离感和切近感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内视与外视问题。文学接受动用的是内视,传媒艺术接受动用的是外视。文学接受过程有抽象性,传媒艺术接受有具象性。因此对于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传媒艺术有易看易懂的切近感。这与文学具有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而传媒艺术更多的具有经验性、生活化、熟悉化、外在性有极大关系。二是延时与瞬时问题。文学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暂停阅读以探寻韵味,阅读过程中提供给读者相当的时间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因自主性和对话性强,对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其特殊的切近感。而传媒艺术观看往往是一次过,更为重要的是传媒艺术声画快速流转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惊颤性,容易压缩甚至取消观众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时间和距离。因这种独特的观众被包裹感,使得对于接受者来说,传媒艺术也有其特殊的切近感。

面对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在关注距离感”“切近感这个核心问题之外,还不能忽视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陌生与启动问题。与面对全新的陌生文学文本时的阅读体验不同,对于观看改编后的传媒艺术作品而言,如果接受者看过原作,就需要有一定甚至较强的内调适。毕竟先入为主的对情节的了解,甚至对原作的崇拜感等,都是终究会发挥作用的启动效应。另一个是圈层与破圈问题。圈层化—大众化(破圈)—再圈层化的传受过程在当前一些网络文学改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创作者寻找圈层化的小众化文本,将其加工成受大众追捧的传媒艺术作品,等大众接受的新鲜感和热情消失后,该作品的其他创作形式再次走向圈层化。

(摘编自刘俊、董传礼《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

材料二:

影片《阿Q正传》是迄今为止对鲁迅经典文本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创作者对于原著戏谑中含悲悯的精神意蕴把握得非常透彻,并完整地承继了鲁迅作品极强的思想穿透性。经典文本中的阿Q以无业游民的形象出现,加及他诸多毫无逻辑的行径和作品本身的审丑风格,很容易使影片呈现出肤浅滑稽的闹剧形象,但是值得称赞的是,改编者在忠于原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还借用融合了鲁迅其他作品中的经典之处。比如借用作品《孔乙己》中的典型场所,将聚集阿Q和底层民众的议论场地设定为咸亨酒店,阿Q被枪毙后,酒店老板将他的名字从粉板上擦掉,抱怨道:阿桂还欠我四十五文钱呢。而阿Q在古轩亭口鉴赏了处死革命党人夏瑜的场景,没出数日自己也在此地命丧黄泉。这样的情节借用,不仅巧妙地融合了作品《药》的思想精髓,还完美阐释了鲁迅提出的国民隐匿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而阿Q身着白盔白甲,飘飘然臆想中的革命,只是一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荒诞闹剧,永远只是停留在奴役与驱使—被奴役与被驱使的精神贫瘠中,此时,影片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也在欢快的传统戏曲音乐和明快的色彩转换中达到巅峰。

电影《祝福》的改编也很成功。影片刻意隐去了叙述者的内视角,用大量的篇幅着重描摹祥林嫂夫死子殇的过程,原著中一笔带过的贺老六,被重新刻画为善良笨拙的农民形象,而祥林嫂婚后生活的短暂幸福和接踵而来的巨大悲痛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受众以参与者的身份感知人物的悲剧色彩。

影片中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情节颇受争议,一部分观点认为这种举动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表现了祥林嫂的觉醒。笔者认为如果单从阅读文本分析,祥林嫂的反抗显然是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但是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叙事视角从的内视角转变为俯瞰式的全知视角,将叙事者隐去,说明改编者已经选择舍弃作为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内蕴,只是将小说中隐显的部分进行拓充,单纯从祥林嫂被戕害的悲剧性出发,以出逃—抗婚—屈服—追问四大情节版块,凝练出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祥林嫂面临阴(阎罗王)阳(鲁四老爷)两界的磨难排斥,绝望之下怒砍土地庙的门槛,只是因为绝望而产生质疑,并不代表她真正的觉醒,想要与神权观念和夫权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决裂,因此才会引出冰天雪地里人到底有没有魂灵的追问。而且这样的改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破圈意义,毕竟文学经典和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显著不同,创作者为了考量不同群体的观影口味,不得不在剧情改编上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摘编自黎荔《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满足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舒适感和期待感是跨媒介转换目标达成的主要标志。
B.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与文学的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紧密相关。
C.文学的影像跨媒介叙事中,忠实于原作的精神意蕴,完整承继作品的思想至关重要。
D.电影《祝福》中祥林嫂婚后幸福生活快速流转,使得受众没时间与作者、文本对话。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文学,传媒艺术在自主性和对话性方面与接受者的距离较远,在易看易懂方面与接受者的距离更近。
B.读者的文学接受往往是置身事外,而观众的影视接受则需置身其中,从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被包裹感”。
C.《阿Q正传》的影像改编要避免肤浅滑稽,《祝福》的影像改编则要淡化“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
D.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有一种特别的切近感,这与“我”的内视角叙事有关,也与文学阅读自主性强有关。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呈总分结构,先提出话题,再从距离感、圈层化等角度论述了影响文学跨媒介转换接受机制的核心问题。
B.材料一以网络文学的跨媒介转换为例,阐释了在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中,不能被忽视的“圈层与破圈”问题。
C.材料二从对原著精神意蕴的把握、对鲁迅其他作品的借用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影片《阿Q正传》改编成功的原因。
D.材料二从文本阅读和影视改编的不同角度,辩证分析“砍门槛”情节的优劣,对祥林嫂的心理做了新颖的解读。
4.两则材料都涉及文学的跨媒介转换,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8-04更新 | 1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判断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区域性政体——国家。

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程量非常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家。

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

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的时期,这种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

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入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问题。
B.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特殊性的一面。
C.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政控制区域。
B.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
C.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已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D.距今500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B.玛雅文明C.埃及文明D.印加文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5-26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