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5 题号:137144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项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红楼梦大家谈》第7讲)

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2009年6月)

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五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摘编自周思源《探秘集》,2006年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认为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但对宝钗的真实心性是一种残忍的压抑。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遣、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立了小说与史传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的功能的攀附。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的功能的规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播道义等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序言中指出:封建史学家那种崇实斥虚的思想倾向,那种过于强调文学著述劝善惩恶、宣扬封建纲常的教化功能的观念和意识、对小说的创作却是一种束缚;史学家的‘实录’精神也被不正确地解释和运用到小说批评中去、要求小说创作也像史学著述那样严格地记录史实和事实,这些都不利于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影响到小说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的想象及虚构。之功能长期而执着的攀附,使得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地位。基于史补目的下的实录观念是对小说想象和虚构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否定。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小说本身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步伐缓慢而曲折,说到底,皆与小说的这种史补观具有紧密关联。

(摘编自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史补观念生成的史学渊源与价值指向》)

材料二

宋元以降,新出现的小说品类——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欺演,不仅让普通观众喜闻乐见,并最终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小说创作这一状况,促使人们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进入新的状态。小说作为文体,其虚构的本质特征,愈来愈受到人们普遍的肯定。这一状况从以下两个层面可以看出:

一是在小说文体的阐释上,呈现出明显的与的疏离。《古今小说叙》中,明冯梦龙提出:史统散而小说兴。”这一论断发出了“小说”欲摆脱“史统”的信号。《隋史遣文序》中,明袁于令不仅明确将“史传”与“小说视为分途发展的两大类,还同时指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为传信,一为传奇传信者贵真传奇者贵幻。这一分类与界定,显然体现出对小说与史传设定边界、划定范围的深刻用心。

二是在虚构问题的阐释上,着意区分史传小说的本质不同。自白话小说出现之后,对虚构的认知,较之唐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警世通言叙》中,明无碍居士认为,小说高下不必以其题材”“来辨,只要其蕴含的道理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皆有其存在的价值。金圣叹从叙事学的角度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运事者,实录之谓也;生事者,虚构之谓也。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区别,恰是史传与小说的本质不同。但它们在为文(或文饰)上又有其共通性,即都必须借用文学的叙事方法。在此,金圣叹既看到了史传与小说的本质不同,又看到了二者内在的关联。

(摘编自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关系认知的历史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史家遗弃之事有拾遗功能,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B.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慕史”心态与“史补”价值指向,对唐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古代小说要兼有传播道义和审美娱乐之双重功能,就必须合理重视小说的史补价值追求。
D.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白话小说出现以后,人们对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愈发深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桓谭和班固二人的认知,唐人的“史补”观念摒弃了对小说的鄙视,这不失为一种进步。
B.中国古代小说正因为有了“史”之功能的注入,其内涵才更加丰富,价值和品位才得以提升。
C.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被忽略、被轻视,导致其长期而执着地攀附“史”的功能。
D.冯梦龙的论断发出“小说”欲摆脱“史统”的信号,金圣叹的观点则表明“小说”已摆脱“史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明凌濠初《拍案惊奇序》:今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常理测者固多也。
B.清刘璋《飞花艳想序》:四书五经,如人间家常饭,日用不可或缺;稗官野史,如世上山珍海味,爽口亦不可少。
C.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通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
D.明钟惺《水浒传序》:《史记》中极奇绝者,却不在帝记、年表、八书、诸列传,只在货殖、滑稽、游侠、刺客四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对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唐人和宋元以降之人有哪些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12-04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雷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地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从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翻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衰行需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悲惨的命运面前,既有温顺软弱的一面,也有顽强反抗的一面。
D.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10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影响之一,是在文学的题材方面。“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的。”影响之二,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把政治,也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它早就要求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大约出现于汉代的《毛诗大序》,就已经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这一般被看作是儒家的文学观,但是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这种倾向。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和协调人神关系相比,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是更重要的事。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比较罕见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颇有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政治和李白诗歌创作存在哪些关联?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生平,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2-08-20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