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3853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穿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可为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美学滋养。

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所谓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正表达了中华造物文化特有的美学趣味。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顺乎自然的美学特征,尊崇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熔铸着法天象地、空故纳万境的造物智慧。古典园林与建筑在空间布局、意趣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构建法则,将建筑与自然浑融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的天然意趣,造就出一个充满生命灵动趣味的世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如何赓续传统文脉、实现时空转场,成为重要时代命题。文脉赓续应从具体艺术作品中感悟内在精神,阐扬新意,寻求当代表现方式。千年石上苔痕裂,落日溪回树影深的寂静空灵、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的超以象外、消受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当中的活色生香等,不仅能够在现代诗歌、小说中获得延续,而且可以在影视、动漫短视频等视觉艺术中发扬光大。《清明上河图》的数码动画呈现,实现静态意境的动态映现;京剧表演的动画呈现,突破了舞台空间局限,推动国粹的线上传播;在舞蹈综艺《舞蹈风暴》中,李响在古典舞中融入现代舞元素,将古典舞的意境演绎得魅力四射,刷新了人们对古典舞的认知。

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才刚刚起步,肇创之初难免步履维艰。在材料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既要有文化自觉,不断涵泳传统经典,还要有科技自觉和当代视野。

(摘编自管宁《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并非单纯描绘山寺桃花盛开的景象,而是着重抒写了由时空转换而生的生命感悟。
B.张文通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体悟,更追求由主客体融合而达成的心灵自足。
C.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理念,主张摒弃雕琢修饰的细节,最终成就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旨趣。
D.无论“孤舟随意还”的天然,还是“落日溪回树影深”的空寂,都体现了某种艺术品格,可以赓续发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即指明中华美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于当今文化创造和美好生活的意义,确立了高屋建瓴的视角。
B.综观全文,文中兼用了并列式和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前者主要用于“析古”,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论今”。
C.文章在论证中对造化与心灵、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皆有论及,显示了作者思维的辨证性。
D.文章题为“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对于“邂逅”的二者,作者关注的重心在于“古典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等古代文艺作品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其中体现了先人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
B.简括空灵、大巧若拙的艺术旨趣从艺文创作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致使后者因重意趣而丧失了自身的实用功能。
C.现代艺术对京剧、古典舞等的成功改造,证明现代元素及科技手段能够复活古典文艺,从而赓续传统文脉。
D.要完成传统美学的创新转化,实现古典审美与造物的现代转场,关键在于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涵泳传统经典。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透过屏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20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5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在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越是传统的戏曲,其实越是时尚的:就如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3-07-15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600岁的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一个月,吸引300多万粉丝;李子柒是网红博主,她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网红一词的兴起似乎是近些年的事情。《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中,网红入榜。次年,网红社会关注度、产业化程度集中爆发。而实际上,网红发展沿革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20世纪90年代末,一批网络作家及各大贴吧和论坛的知名吧主、版主可以称作中国第一代网红。他们主要依靠文字聚拢大批粉丝。2004年前后,第二代网红崭露头角,恰逢中国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网络,轻松便捷地分享高清影像,视频网站、直播平台也日益蓬勃。第三代网红赶上短视频内容创作风口,各具风格的视频作品走入人们的视野,内容更加专业和精致。

成为网红,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辛苦耕耘。在互联网早期,一些人以噱头博取眼球成为网红,虽短时间内为众人瞩目,但因未能持续提供内容而迅速淡出公众视野。事实证明,网红要长红,必须有鲜明突出的自身定位、个人特色以及强大的内容输出能力,如此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形成自身品牌。

网红本质上是互联网社交的产物,是个人与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选择的结果。目前,从直播带货、平台打赏,内容付费,到IP变现、广告代言,由上游互联网平台、直面粉丝受众的网红和下游电商、线下活动等共同编织的网红经济图景已经展开,其本质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罗群《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一词出现在2015年,因与中国互联网同步发展,在2016年网红社会关注度和产业化程度便集中爆发。
B.20世纪90年代末,那些依靠文字聚拢大批粉丝的网络作家及各大贴吧和论坛的知名吧主、版主,可以称作中国第一代网红。
C.网红要“长红”,必须靠自身品牌获得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以输出鲜明突出的自身定位、个人特色以及丰富的内容。
D.“网红”资源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从直播带货、平台打赏、内容付费,到IP变现、广告代言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故宫博物院的主题创意活动、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风景等为例,论证了人物和实物都可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成为网红。
B.文章为了证明网红的历史悠久,多角度充分肯定了传递正能量的一些网红,并阐述了网红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
C.文章为了说明成为网红的不易,把在互联网早期的网红与现在“长红”的网红进行对比分析。
D.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明确指出网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论证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宏和李子柒都是以多种方式传递正能量的网红,可以归属于第三代网红。
B.网红故宫举办高品质文物展览等活动,是为了使年轻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
C.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把“网红”资源以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化为经济效益,促使“网红”经济迅猛发展。
D.网红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文化、一种社会现象,要想风清气正,需要网红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2022-01-26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3.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3-06-22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