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7 题号:141130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体统文化能不能重过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国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括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C.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4.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由何而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而是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介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这种介入也应该是立体的、深入的,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诗人要研究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新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必然有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诗歌是所有文学门类中最敏锐、最前沿的社会观察哨,我们对新时代的现实书写责无旁贷。这样的现实书写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尺就是,要观察、思考、解读、把握新时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质,诗歌的现实书写需要找回的就是人民的立场,这不仅是新时代对诗人创作方向的定位,更是现实社会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和价值期待。面对新时代,诗人更需要密切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关切人类生存的多维度和精神成长,揭示现实生活本相和时代特质,书写人类丰富饱满的心灵世界。中国诗歌应该、也必须积极参与和介入这个伟大的历史推进,让诗歌与时代同步,观照社会的愿景、与时代共鸣。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诗歌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是当代诗歌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实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专利,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中国新诗要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

但是目前我们的诗坛却出现了这种精神的断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体经验的极端强调却放纵为琐屑的自恋情结,助长大面积的浅薄与平庸,真诚的使命感与宝贵的艺术良知消失得无影无踪,诗完全蜕变为纯个人隐私的喋喋不休的器皿。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决不等同于一幅写真画,一台摄影机。它应当给人以心灵的震颤而不是满纸涂鸦。第二,在一些先锋诗歌中,由于作者一味跟随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步伐,放弃了很多中国传统诗歌的东西,使得诗歌更加晦涩难懂。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欧化语言的游戏,而诗人的现实关怀精神缺失了。诗歌成了语言的迷宫。读者陷进去找不到精神内涵,这是此类诗歌的致命伤。如果说前一种诗歌是白开水的话,那么这些诗歌则是苦涩的药,难以下咽。支配这些诗作的知识背景和写作理念是西方知识谱系的,它完全漠视了当下的社会和生活,造成了诗歌的麻木,诗歌被冷落也成必然趋势了。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众之所以基本对新诗持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是因为当代诗歌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越发疏离。
B.因为诗歌是文学门类中最敏锐、最前沿的社会观察哨,所以诗歌会比其他文学门类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特质。
C.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诗人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诗歌的伟大。
D.现实主义并不等于现实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方式的诗人并不一定具备介入、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和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想要真正的介入现实并非易事,因为诗歌并不等同于写真画或摄影机,文学创作需要沉淀和发酵。
B.关怀现实既能让诗人找到向外延展自己生命与精神的重要基地,也体现了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C.如果诗人只是深入现实内部,全然接纳与切近时代,那么极有可能丧失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
D.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诗歌,要摒弃个体经验的极端强调和欧化语言的使用,让诗歌与时代同步,从而引发共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谢冕《等待更动情的诗歌》:“当它们用似是而非的深奥掩饰浅薄和贫乏,当严肃和诚实变成遥远的事实,人们冷淡这些诗便是自然而然。”
B.杨炼《乡关何处》:“打工诗人郭金牛的诗歌,犹如刀子,直接划开生活真实的一面,却不仅仅局限诉说各种凄苦,相反有一种痛定后的‘淡定’,这是他的诗歌最动人之处。”
C.诗人王家新提出:“一个诗人要坚持一种写作的难度,不向任何时尚和风气妥协,坚持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来写作。”
D.叶延滨《文艺观潮》:“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三则材料的论述重心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星星诗刊》近日公布“2021年十佳抗疫诗歌”,《做核酸》一诗位列其中,假设你是《星星诗刊》的编辑,请结合材料三为这首诗写出推荐理由。

《做核酸》

一根棉签

朝着最难见天日的西边

轻轻地戳了几下

太阳就从东边升起来了

2022-10-08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

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

(摘编自陈涌泉《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

材料二:

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这些艺术特质,既看到它们是戏曲艺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是适应社会变革脉动、遵循艺术变迁规律、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也要看到它们背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繁荣振兴,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其本身赓续传承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要紧贴时代脉搏,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给予戏曲艺术特质以新范畴、新概括;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社会传播力,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摘编自李必友《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要在当代获得发展,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要与时俱进、提质升级。
B.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民族戏曲应该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主动走向国际舞台。
C.中国戏曲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质是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
D.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戏曲被普遍认可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三大特质,并将其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姥门前唱大戏”能成为童年记忆,是因为看戏、听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豫剧《程婴救孤》在国际巡演并深受欢迎,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C.戏曲艺术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典范,新时代我们要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
D.只要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就能使戏曲艺术守正创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等动作,以及角色当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定的程式。
B.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戏曲界发起戏曲作品进校园(国内外高校)演出活动。
C.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过把瘾》栏目,有戏曲名家详细教授戏曲唱腔及表演。
D.戏曲名家变身网络主播,趣谈梨园台前幕后,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
4.在浙江绍兴、湖北黄冈等地有唱“社戏(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的习俗,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戏曲艺术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3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所承载和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抚慰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也极大地调动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70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时时牵动着后辈作家们的目光,新的作品不断涌现。

简要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潮流的更新、嬗变,不同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在观念、主题、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亦表呈出不同的面貌,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始终不曾中断;不同年代的作家对这场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刻录英雄壮举、鼓荡时代精神的文学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它首先是一场主题性、组织化的文学创作运动。在物质匮乏、保障艰难的情势下,经由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弘扬了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一般而言,小说创作往往需要与事件拉开一定时间距离,需要通过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来表达。因此,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较大落差。一方面,创作热情高涨,小说数量大;另一方面,小说的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有的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精细描写略显不足,存在一定的模式化与概念化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就被批评为“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生活与人物”。整体而言,组织化、一体化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文学资源,有效且有力地完成了对于家国主题、崇高意识、爱国精神的叙事和表达。

新时期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域,受到“人”的文学思潮影响,表现重点也由集体主义的、大写的“人”变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的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父辈的故事,通过“父”与“子”的对话,将战争与人的命运关系引向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人的命运给予更深层次的观照。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一批怀揣使命与责任的军旅作家基于对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重新燃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激情。从传统的报告文学到新崛起的非虚构写作,从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渐趋活跃。王树增在1999年创作出版了长篇非虚构文学《远东:朝鲜战争》,渴望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书写,找到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创造这场无与伦比的战争奇迹的秘密,进而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志与心灵史。王筠在2011年、2019年分别推出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与《交响乐》。《长津湖》聚焦于抗美援朝战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长津湖之战,《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全过程。志愿军是如何在超出人类极限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这一问题成为这类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叙事作品的主线,笔者将其称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再主题化”。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在二元对立的阶级叙事与革命英雄主义赞歌以外,开辟了从文化冲突视角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鲜视域。这种拓展使得《长津湖》与《交响乐》具有了超越性的文学向度,显示出与以往同类作品的显著差异。王筠在塑造人物时总是让他们贴着读者走,读者仿佛零距离接近人物、零距离贴近战争,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改变。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因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为一场战争,它已远去;作为文学题材,它历久弥新。从规定主题的集团化冲锋,到“背景化”写作,再到“再主题化”叙事,70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了高蹈且深邃的战争史诗,鼓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摘自《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鼓荡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材料二: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影院里,观众的反应更是令人动容。有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肃然起立敬礼,向影片中的英雄先辈们致敬;有观众看完长达十几分钟的字幕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津湖》再次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长津湖战役。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对此,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创造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放进宏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如抗美援朝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英雄群像等,最终构成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的虚实结合。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总监制黄建新表示,“每个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里既有雷公、梅生、伍千里这样的老兵,也有伍万里这样的新兵。我跟饰演伍万里的易烊千玺说,你是一个具有成长变化性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底色就是质朴、倔强和野性,具有这样性格的人上战场才有可能去打仗,才能表现其英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10.11《<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基于对更多信息的掌握,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
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民族史诗,鼓荡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并没有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克服了不利因素,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B.文章既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的成就,又指出它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电影《长津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倔强和野性。
D.导演陈凯歌认为,能否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战争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了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3.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2-04-20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