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7 题号:142942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以来的这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累积下来的写作者很多,各种风格、各种水准的作品也数量庞大,说中国现代文学成就大的人,可以找出很多有实力的作家和作品例证,说中国现代文学不值一提的人,也能找到不少名不副实的作品例证,而且双方所举证的,很多还是相同作家的作品。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之难。

但凡没有经过较长时间淘洗,过滤的文化现象,共识总是很难形成,争议乃至价值分裂都是必然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德敬恕的写作传统,不喜欢满口柴胡气、一开口就见到喉咙的刻薄文风,觉得那样少了敦厚温和之气,但这样的传统五四以后就被打破了。五四以来的许多文艺论争,都是用词极端、充满意气的,夹杂着人身攻击的论战也不在少数。很多人抱怨现在的批评文风要么过于温暾,要么戾气很大,各种不满意,其实让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文艺生态;试图让每一个人都怒目圆睁、见佛杀佛,或者让每一个人都细细思想、慢慢道来,都不现实。学会接受在文学现场发生的各种意气、火气、情绪、片面、缺漏、不吐不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身在当代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些也是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在如此混杂、喧闹的中国现代文学现场里做出清晰的判断,并不容易。

承认中国现代文学这四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同样需要胆识和勇气。如果以四十几年前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为一个新的起点,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新起点,艺术水准是不高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固然重要,但以今天的眼光看,艺术上还显粗糙;那时,因为写作被批判的也大有人在。我听舒婷说过,她当年写诗,面临着怎样的巨大压力。可见,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自由度上,四十多年前的这个起点都是很低的。但经过这四十多年的努力,不可否认,这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今天对现代文学作家有很高的评价,一方面和他们的写作成就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参与了现代汉语的建构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面貌主要是以现代文学的文本为参照的,如果一个作家参与了一种语言的建构,尤其是见证了一种语言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他的重要性就会不言而喻。相对来讲,现代文学在语言比较成熟的状态下,要想有所创新,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语言风格,难度就要大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漠视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借口,以中篇小说为例,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棋王》《透明的红萝卜》等一大批作品,今天重读仍然是令人赞叹的;有些作品,即便放在同一时期世界文学的尺度里(从现有的中文译作来看),也是可以平等对话的,比如苏童的一些短篇小说,艺术水准并不见得逊色于那些已翻译过来,与他同龄的西方作家。

(摘编自谢有顺《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他们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这也是为什么,梁启超最早认识到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说道: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并非故作惊人之论,若干年后,胡适在《新文学的建设理论》中说,他写的白话差不多全是从看小说得来的。他说他的经验表明:《水浒》《红楼》《西游》儒林外史》一类的小说早已给了我们许多白话教本,我们可以从这些小说里学到写白话文的技能。小说启蒙民众,其成果当然就是文学具有了人民性。这也是胡适、陈独秀在五四时期不遗余力实行白话文学革命的意义所在。简单明白地说,就是人民群众能最广泛地分享文化和文学,能从中受到共同的教益,从而能形成一个新文化的共同体。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民性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

现代以来的文学最大可能地推动了普通民众接受文学的历史进程,也是通过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现代启蒙理念最大范围地传播给民众。尤其是1942年的解放区和1949年新中国建立,文学的人民性借助政治的力量推动,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样的形式与人民打成一片。当然,人民可以最大可能欣赏文学,其前提还是教育的发展,中国的中学教育普及和大学教育的迅猛发展,都使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的实现具有了充分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网络文学的风生水起、日新月异,文学传播和阅读成为中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意义上,人民性以其自然的形式实现了它的理想形式。

(摘编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很困难,原因之一是认为其成就大与不大的证据都十分丰富。
B.现代文学建立全新的语言风格会受制于已有的较成熟的语言,创新难度相对较大。
C.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使得包括文化、文学具有人民性。
D.目前,中国教育迅猛发展,使得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在当代有能够实现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避免文化现象遭受争议和价值分裂,就必须使其经过长时间的淘洗和筛选。
B.中国现代文学的内部环境过于混杂与喧闹,导致无法在其情境里做出清晰的判断。
C.《水浒》等一系列小说带给“五四”青年以文言写作的技能,推动进行文学革命。
D.解放区和新中国的建立使得文学迅速发展,这体现了现代文学的新伦理与民间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的情感的流露中。
B.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着重表现了青年农民婚姻自主的新观念,也是革命给青年农民描绘的美好图景。
D.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沟通中外,既提高了现代文学的品位,又缩短了现代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距离。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环保”“绿色”是现代概念,但谈不上是现代观念,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宋代延续前代的做法,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各州县又设“农师”之职,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之,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又严禁捕食青蛙,因为宋人已发现青蛙乃庄稼害虫的天敌。这一立法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管是郊外的道路两旁,汴河沿岸,还是繁华都市内的街道两边,都是绿树成荫。这当然是宋政府大力推广绿化的结果。
宋太祖立国之后,即诏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多种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因为植被能够巩固河岸、堤坝。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谢德权即调征夫役,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难怪后来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旅行,乘舟至汴河时,看到沿岸皆“杨柳相连”“榆柳成林”。
我们现在习惯在公路两旁种植林木,宋人也是这么做的。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一位官员发现官道两旁缺少树木,便向朝廷提了一个建议:可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或随地土所宜种杂木,五七年可致茂盛,供费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宋真宗批准了这一建议。宋仁宗时,陶弼在阳朔当县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是可以作为升迁之政绩的,《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如果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处分,“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政府又立法严禁盗伐林木,“违者置罪”;即使是官方出于公共用途要砍伐木材,也必须向“都木务”申请采伐许可。
宋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既是传统环保理念的延续,也是宋代社会现实的压力所致。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如延州普遍以煤(石炭)为日用燃料,整个城市笼罩在煤烟之中。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可别以为只有今日的北京才有“沙尘暴”,宋代文献中即多次出现扬尘天气与雾霾天气的记录,严重者,“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换言之,跟之前的任何王朝相比,宋朝人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环保压力,不能不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宋朝“现代性”的表现,因为在“近代化”展开之前,人对自然的破坏力是非常有限的。
(选自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代环保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重视环保,设置虞部,令其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设置“农师”一职,任职者能从技术方面指导民众种植作物、林木。
B.宋朝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环保的法令。宋太祖明令禁止猎杀青蛙、飞鸟等,这一法令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C.宋太祖和谢德权都深知林木有巩固河岸、堤坝的作用,宋太祖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多种树,谢德权派人在汴河两岸种树。
D.宋真宗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准许征调人员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这一绿化举措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使路人免受暑热之苦。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重视绿化,《清明上河图》即是力证。《清明上河图》中,都市内街道两旁、郊外道理两旁、汴河沿岸都是绿树成荫。
B.曾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成寻是宋代绿化工作成效的见证者,他乘船到汴河时,看到汴河沿岸杨柳相连、榆柳成林的景象。
C.宋仁宗时,阳朔县令陶弼督促百姓在数百里官道两旁都种上了树木,其他郡县为增加地方政绩,纷纷效仿阳朔县的做法。
D.《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地方官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应受褒奖;如果当地绿化面积减少,朝廷将依情节轻重处分地方官。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有禁止盗伐林木的法令,且法令严格。官方想砍伐木材以满足公共用途若未获“都木务”的采伐许可,也不能砍伐木材。
B.宋代手工艺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也带来空气污染,土地、林木资源被过度开发等问题,故宋代也比以往朝代更注重环保。
C.“沙尘暴”并不是直到现在才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宋代文献中就有关于“沙尘暴”的记录,沙尘暴无疑加重了宋朝的环保压力。
D.宋代社会已具有“现代性”特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大于以前任何时期,扬尘、雾霾天气的出现始于宋代。
2016-11-1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道德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建构作用。

在汉语表达的意义体系中,伦理意义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中国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并且借助这些要素表达丰富多彩的伦理意义。中华民族借助道德语言来表达其伦理价值诉求,实质上就是要表达我们追求的伦理意义。很多汉字具有伦理意蕴。《礼记》说:“德者,得也。”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德”在本然意义上是指“得到”,具体指人们获得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事实。可见,“德”字蕴含着要求人们以德求得或以得拥德的伦理意涵。有些汉字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例如,“忠”字的字形直观地显示出两个方面的伦理意义:一是指“心正”,没有歪心思;二是指“专心”,没有三心二意。因此,“忠”的伦理要义是“忠心”或“心忠”。在汉语中,“忠心”或“心忠”是“忠”字内含的伦理要求。中华民族还非常喜欢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伦理意义。《礼记》中有这样一个经典隐喻:“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其意指道德是人的本性的根端,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这不仅将“德”与“乐”的关系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它们的伦理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通过道德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中国人最重视道德教育,坚持“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它付诸落实,因此,几乎每一个人从小就会受到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会掌握比较系统的伦理话语体系。在中国,很多人知道“岳母刺字”等经典道德故事,能够熟练地引用《论语》《老子》等经典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恻隐之心等伦理术语。中国人普遍喜欢从“伦理”的角度来观察和谈论生活。在传统社会,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生活。人们可以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采取超然的态度,但对伦理和道德却历来高度重视。遵循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过有道德修养的生活,人们普遍信奉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中国道德语言既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建构者。中国道德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语言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中国道德语言使它内含的伦理意义变成可以言说、交流、沟通、解释、理解的东西。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事实上,道德文化的历史实在性、现实实在性和未来实在性都需要借助道德语言得以建构。

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也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道德语言旨在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中国道德语言便没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在如何认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观点。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所谓“质”,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超过他表达它们的文采,就会显得不足;而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超过他想表达的内容,就会显得浮夸。他显然想强调,“文”与“质”般配才是最好的。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道德语言,并且用它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摘编自向玉乔《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汉字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有的汉字本身就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有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表达伦理意义。
B.道德语言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我们往往用从小就学会并掌握的伦理话语体系谈论生活。
C.我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对伦理和道德通常有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却可以采取超然的态度。
D.中国道德文化是一个内含丰富的体系,道德语言能借助文字、词语、修辞等形式将道德文化表达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伦理道德的价值维度论证中国道德语言对中国道德文化的建构作用。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第五段阐释中国道德文化和道德语言的相互影响,论证严谨缜密。
D.文章引用《礼记》《论语》中经典的话语,表明了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道德语言是汉语的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借助汉语的构成要素足够很好地表达我们所追求的伦理意义。
B.因为我国有广为流传的经典道德故事和典籍文献中的众多的伦理术语,所以伦理和道德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C.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可见,平实朴素的语言难以用来表达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操。
D.道德语言是道德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借此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2022-05-06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毋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15版,作者陈泽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0指数。
C.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施韦泽在综合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只运用了例证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C.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D.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
2020-04-29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