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分层系列-第二单元综合检测B卷
全国 高二 单元测试 2023-05-03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以来的这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累积下来的写作者很多,各种风格、各种水准的作品也数量庞大,说中国现代文学成就大的人,可以找出很多有实力的作家和作品例证,说中国现代文学不值一提的人,也能找到不少名不副实的作品例证,而且双方所举证的,很多还是相同作家的作品。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之难。

但凡没有经过较长时间淘洗,过滤的文化现象,共识总是很难形成,争议乃至价值分裂都是必然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德敬恕的写作传统,不喜欢满口柴胡气、一开口就见到喉咙的刻薄文风,觉得那样少了敦厚温和之气,但这样的传统五四以后就被打破了。五四以来的许多文艺论争,都是用词极端、充满意气的,夹杂着人身攻击的论战也不在少数。很多人抱怨现在的批评文风要么过于温暾,要么戾气很大,各种不满意,其实让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文艺生态;试图让每一个人都怒目圆睁、见佛杀佛,或者让每一个人都细细思想、慢慢道来,都不现实。学会接受在文学现场发生的各种意气、火气、情绪、片面、缺漏、不吐不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身在当代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些也是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在如此混杂、喧闹的中国现代文学现场里做出清晰的判断,并不容易。

承认中国现代文学这四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同样需要胆识和勇气。如果以四十几年前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为一个新的起点,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新起点,艺术水准是不高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固然重要,但以今天的眼光看,艺术上还显粗糙;那时,因为写作被批判的也大有人在。我听舒婷说过,她当年写诗,面临着怎样的巨大压力。可见,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自由度上,四十多年前的这个起点都是很低的。但经过这四十多年的努力,不可否认,这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今天对现代文学作家有很高的评价,一方面和他们的写作成就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参与了现代汉语的建构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面貌主要是以现代文学的文本为参照的,如果一个作家参与了一种语言的建构,尤其是见证了一种语言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他的重要性就会不言而喻。相对来讲,现代文学在语言比较成熟的状态下,要想有所创新,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语言风格,难度就要大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漠视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借口,以中篇小说为例,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棋王》《透明的红萝卜》等一大批作品,今天重读仍然是令人赞叹的;有些作品,即便放在同一时期世界文学的尺度里(从现有的中文译作来看),也是可以平等对话的,比如苏童的一些短篇小说,艺术水准并不见得逊色于那些已翻译过来,与他同龄的西方作家。

(摘编自谢有顺《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他们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这也是为什么,梁启超最早认识到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说道: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并非故作惊人之论,若干年后,胡适在《新文学的建设理论》中说,他写的白话差不多全是从看小说得来的。他说他的经验表明:《水浒》《红楼》《西游》儒林外史》一类的小说早已给了我们许多白话教本,我们可以从这些小说里学到写白话文的技能。小说启蒙民众,其成果当然就是文学具有了人民性。这也是胡适、陈独秀在五四时期不遗余力实行白话文学革命的意义所在。简单明白地说,就是人民群众能最广泛地分享文化和文学,能从中受到共同的教益,从而能形成一个新文化的共同体。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民性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

现代以来的文学最大可能地推动了普通民众接受文学的历史进程,也是通过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现代启蒙理念最大范围地传播给民众。尤其是1942年的解放区和1949年新中国建立,文学的人民性借助政治的力量推动,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样的形式与人民打成一片。当然,人民可以最大可能欣赏文学,其前提还是教育的发展,中国的中学教育普及和大学教育的迅猛发展,都使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的实现具有了充分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网络文学的风生水起、日新月异,文学传播和阅读成为中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意义上,人民性以其自然的形式实现了它的理想形式。

(摘编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很困难,原因之一是认为其成就大与不大的证据都十分丰富。
B.现代文学建立全新的语言风格会受制于已有的较成熟的语言,创新难度相对较大。
C.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使得包括文化、文学具有人民性。
D.目前,中国教育迅猛发展,使得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在当代有能够实现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避免文化现象遭受争议和价值分裂,就必须使其经过长时间的淘洗和筛选。
B.中国现代文学的内部环境过于混杂与喧闹,导致无法在其情境里做出清晰的判断。
C.《水浒》等一系列小说带给“五四”青年以文言写作的技能,推动进行文学革命。
D.解放区和新中国的建立使得文学迅速发展,这体现了现代文学的新伦理与民间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的情感的流露中。
B.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着重表现了青年农民婚姻自主的新观念,也是革命给青年农民描绘的美好图景。
D.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沟通中外,既提高了现代文学的品位,又缩短了现代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距离。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 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②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③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作铺垫。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B.小说情节很简单,笔墨都用在人物描写上,大量生动细致的形象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父子形象。
C.“老婆把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
D.“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小说写红七年幼、矮小,更反衬出杀害他的白鬼子的残暴,使红七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
8.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9.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2-14更新 | 37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B.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C.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D.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即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B.东都,即洛阳。唐朝东都为洛阳,西都为长安。“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也是指长安。
C.管晏,即管仲和晏婴,皆为战国时齐国名相。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晏婴字仲,谥“平”。
D.四方馆,古代官署名。隋时置,以接待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属鸿胪寺。唐时属中书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后来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心里有些轻视他;但是魏知古对姚崇的引荐之恩感念在心。
B.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他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其职务。姚崇坚决请求皇上不要这样做,皇上停了很久才答应他的请求。
C.齐浣认为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于后世,但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他认为姚崇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管晏。
D.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因身患疾病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去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天达到几十次之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2)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14.姚崇揣摩到唐玄宗的什么心思?后来唐玄宗为什么高兴?
2022-02-25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何九于客舍集

王昌龄

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客:诗人自称。③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展现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得诗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之感。
B.三、四句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
C.五到八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以及宴后乘舟夜游看到的景色。
D.这首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令人动容。
16.“亦如巢林鸟”一句中,“巢”与“鸟”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