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愿坚(1929-199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6 题号:146271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 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②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③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作铺垫。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B.小说情节很简单,笔墨都用在人物描写上,大量生动细致的形象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父子形象。
C.“老婆把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
D.“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小说写红七年幼、矮小,更反衬出杀害他的白鬼子的残暴,使红七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
3.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4.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唰唰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咝咝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煳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捡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过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
3.“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4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原文发表于19588月号《北京文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小说开头一段描写了工地巨大的劳动场面,渲染了忙碌的氛围,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示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为林将军出场作铺垫。
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语言锦上添花,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2.战士小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在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2-01-23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代

王愿坚

在战斗后的东山岛上,我看到了一挺轻机枪,枪筒扭曲,枪口成了扁圆形。这是一个参军不到两年的新战士,在这次战斗中使用的,这挺机枪究竟杀伤了多少敌人,数不清,究竟打出了多少发子弹,也算不清,只知道枪管打红了,射手的手上烙起了泡,帽舌也烙焦了,他还在射击!射击!战斗结束,机枪冷却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专程采访了这挺机枪的主人黄承谋同志,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

你如此勇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我问。

他窘迫地望望身旁的指导员,半天,指导员插嘴了:你就把你家里的事讲给这位同志听听吧!

下面就是黄承谋同志的话,也是对我的问题的回答。

我家乡是咱的一块儿老革命根据地。以前,我家连巴掌大块儿的地也没有,爹在农忙的时候给地主做做短工,哥给人家当放牛娃,一家人一年到头过着苦日子。1929年,红军到了我们那个地方,爹就参加了红军。因为爹是打猎的出身,准头好,就让当了机枪手。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是个抱着大人胳膊打滴溜、趴在地上戳尿窝窝的孩子。1934年爹随着部队北上抗日去了,乡里给我家送来了很多慰劳品,还组织欢送红军出征的大会,妈领着我和哥哥,坐在红属代表席上,胸膛上还戴着一大朵鲜红鲜红的花儿。可没多久,白鬼子来了,日子一下子变了。爹很久没见回家,只有村东头根老爹经常来我家。根老爹有时候扭着我的耳朵说:伢子,好好听话,等大了好接你爹的班!

一天深夜,爹突然悄悄回家了,那模样简直叫人不敢认了:脸很瘦,头发老长,满脸连鬓胡子都留起来了,活像个大刺猬,两只眼睛还那么乌黑闪亮。原来北上的部队遭到敌人包围。突围时,爹负了伤,伤好后,党决定要他回老家参加敌后游击斗争。爹讲完了这段事,对妈说:看样子,苦日子又得过几年了,这以后,少不了又得把家扔给你了。

妈把话接过去说:什么苦难我也不怕,就是这几个孩子……

爹说,像咱们也不要什么人给上坟添土、接续香烟,就怕事情干不完,得有人接班啊!妈叹口气说,依着我呀,所有受苦受罪的事,就该咱们一肩挑过去,好让孩子们日后能享点福!

爹走后,妈悄悄在后院破墙根底下给爹挖了个藏身的地窖,之后爹回家的次数就多了,爹一回家就讲故事给我听:他怎样用一挺机关枪卡住了三百敌人,一个十多岁红小鬼怎样用一块石头缴了一支枪。这些故事一听了,我就半宿睡不好觉:我什么时候才能像爹那样去打白鬼子呢?有一次爹拿起一本油印书一举,这是宝贝呢!上面写的打倒土豪劣绅!你想想,那几年咱把土豪打倒了,日子过得多美!接着,爹就兴高采烈地讲起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生活来,讲的时候满脸笑容,眼睛发亮,就像那好日子已经就在他的眼前了。又压低了声音说:记着,老一辈的人,风里来,雨里去,血,一捧一捧地流,就是为的这个,这好日子是你们的了。那时候,可别忘了,这是老一辈人的命挣来的,就是拼上性命也得保住它。

19358月,爹已经有两个多月没回来了。这其间,根老爹前后背来过两个挂彩的同志,其中一个我叫他赵叔叔,在爹住的那个地窖里住过。

有天半夜,我被一阵轻轻的但很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侧耳细听,仿佛还有人在喘粗气。只见根老爹和那个赵叔叔抬着一个人,赵叔叔背上还有一挺机关枪。是爹受伤了,他已经不像个人模样了,满头满脸都是伤,蓬松的胡子被血黏成了一片,衣服也全是一片红。他闭着眼,鼻孔里不断呼着粗气。

原来,爹为了掩护大队突围,多处负伤,子弹也打光了。敌人冲到面前了,爹一咬牙,把机枪往怀里一靠,贴胸抱住赵同志,倒退几步,脚猛一蹬,坠下悬崖了。

根老爹走后,好大一会儿,爹才慢慢醒过来,他摇了摇头:还有多少事要干啊!……嘿,太早了……他望了望妈说,伢子妈,要常想着这孩子是谁的呀!妈说:伢子爹,你的话我记下了,我知道这后代是谁的。爹又断断续续地说:爹是个党员,没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留给你们的是……没杀净的白鬼子,要学好,别辱没了你爹的名字!这是爹说的最后的话。爹埋在了他藏身的那个地窖。当天哥上山当了红小鬼,听说打仗很勇敢,同志们都说他处处像爹,后来,走上了抗日前线,1940年的时候听说当了排长,再往后就没有了消息。

我们吃糠咽菜熬到了1949年。一解放,我积极地参加了二次分田的斗争。我家分了田,搬了房子,我还当了民兵队长。

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妈忽然想到爹坟上去看看。我和妹妹扶着她来到爹的坟前。妈绕着墓地走了一圈,在小树底下坐下来,半天,突然说:我唱个歌你们听吧!我好奇怪:自从爹牺牲了,她就再也没唱过歌;只听得妈说:这歌还是那年送慰劳鞋的时候,主力上一个同志教的呢。说着就清了清喉咙唱起来:

人民翻身闹革命,红军志气高如天;

老子牺牲儿顶上,哥哥死了弟上前……

这歌,妈一连唱了两遍,唱着唱着,妈眼圈一红,掉下泪来。

第二天,我就报了名。不过因为参军的人数太多,没能到朝鲜,我就要求参加了解放军,来到了海防上。同志,你说我怎么能不好好地战斗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东山岛战役中黄承谋同志的英雄事迹,是为了引出故事的主角——黄承谋同志的“爹”,从而展开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B.“爹”在部队北上途中悄悄回来参加敌后游击战争,模样发生了大变化,“活像个大刺猬”,可见战斗艰辛使“爹”内心有些受挫。
C.“爹”死后,哥当了红小鬼,后来又走上了抗日前线,可见哥哥继承了“爹”的遗愿,而“再往后就没有了消息”,暗示哥哥已经牺牲。
D.小说以“后代”为题,意蕴丰富,既指革命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指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主题深刻,感染力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插叙父亲北上抗日突围受伤,交代了父亲留在当地参加游击队的原因;通过倒叙父亲掩护支队转移的经过,交代了父亲受伤的原因。
B.小说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我”采访经历是“大故事”,黄承谋讲述的故事是“小故事”,“小故事”才是文本核心所在。
C.从叙事人称看,“我”作为采访者,等到采访对象开口讲故事,就自动隐匿。黄承谋同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爹”的事迹,真实亲切。
D.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语言质朴亲切,富有地方特色,如“准头”“打‘滴溜’”“戳‘尿窝窝’”等方言词汇,极富表现力。
3.小说结尾写“妈”唱歌给“我”和妹妹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人情美。
2024-02-03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