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43818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选自《庄子·德充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指同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孟子认为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非“人”内心所愿。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仲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字,孔子提倡“仁”“礼”,被称为圣人。孔子因叔山无趾肢体不全而拒绝接受他,是不合“礼”的行为。
D.桎梏:指刑具,脚镣和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选文中叔山无趾认为奇异虚妄的名声是束缚“至人”的枷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孺子父母等,孟子以此证明恻隐之心是仁心之端。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遭到批评,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3)天刑之,安可解!
5.选文(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史记 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丈夫之______               (2)以顺为______
(3)募能使_________               (4)俱归汉_________
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文章长于修辞,大量使用排比,气势磅礴,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甲文:孟子善于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增强说服力。
C.甲文是一篇议论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了张骞出使匈奴的片段。
D.张骞从汉朝出发时有一百多人,被匈奴扣留十多年,最后只有二人回到汉朝。
4.根据你对甲文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022-08-25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7-08更新 | 11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D.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幽”“厉”分别是他们的谥号。这两个称号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具有评价意义。
B.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可指祖、父、子或曾祖、祖、父三代。本文中即是指夏、商、周三朝。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中,孟子认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B.选文甲中,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会犯的错误。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国君对于百姓过于残暴,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
D.“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两则选文都体现了这一点。甲文侧重正面阐述施行仁政的措施,乙文多从反面论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23-09-10更新 | 2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