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74 题号:143885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从《诗经·采薇》开始,历代骚人墨客就写之不倦。故乡从古代诗词的意象扩展为现当代小说、散文的题材,融入了作者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不再局限于乡愁。现当代小说、散文在叙写故乡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经验,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

鲁迅的《故乡》写于1921年,丰子恺的《故乡》写于1935年,薛忆沩的《故乡》写于2021年,这三个时间点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

1921年新文学刚站稳脚跟,这时候鲁迅发表《故乡》,题材别开生面,见识独到。鲁迅正视眼前故乡被贫穷、混乱和破坏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真实境况。“我”回到相隔二千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待到看见来访的儿时玩伴闰土,一个儿时天真活泼的玩伴被岁月折磨成了不折不扣的老汉。现实的故乡是没有什么留恋价值的,故乡的美好只存于回忆之中。鲁迅用动情的笔墨回忆起儿时脑中那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幅“神异的图画”的重点不是二十年前故乡的生机勃勃,而是人间的温情、生命的勃发和勇敢。古代诗人不满意的是身处他乡的眼前处境,他们发现故乡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故乡才是美好的。鲁迅的笔下依然有美好,但这美好却早已迁移到不复实在的“神异的图画”中了,眼前看到的却是破落衰败的故乡。于是对鲁迅来说,就产生了人生最终归宿何处的问题,鲁迅的《故乡》是由回故乡始,离故乡终的。

丰子恺的《故乡》写于1935年,他对故乡的认知和当时的其他作家如写《边城》的沈从文、写《果园城记》的师陀都不一样。后者写出了略带哀伤的乡村牧歌,而丰子恺则直接戳穿牧歌的旧梦。他从古人以在故乡饮酒赏月为人生一大快事开始,认为很多“现代人”与此不同了,“即使也不乏喜欢对花邀月饮酒的人,但不一定要在故乡的家里。不但如此,他们在故乡的家里对花邀月饮酒反而不畅快,因为乡村大都破产了。他们必须离家到大都会里去,对人为的花,邀人造的月,饮舶来的洋酒,方才得其所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迁呢?丰子恺认为,“到了现今的工商业时代,人都离去了破产的乡村而到大都会里去找生活,就无暇纪念他们的故乡……在他们就只有生活的地方,而无所谓故乡”。城市是一个造就不出故乡意义的地方,那里只供人们活着。丰子恺推测,故乡即使将来不为人所忘却,含义也将会改变。故乡失去古代诗词里充满乡愁的意味,仅存“乡”字的意义。丰子恺不祥的预言在今天仿佛已经实现了,证据就是从前填表都有籍贯一栏,如今籍贯不出现了,换作了出生地。籍贯的含义近乎故乡,而出生地就是“仅存的‘乡’字的意义”。丰子恺写作《故乡》的年代,刚好就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所谓“黄金十年”的民国发展期。这十年经济成长快速,人口往城市集中,而这发展的另一面同时也是“乡村的破产”。

时间来到了2021年,小说家薛忆沩为读者奉上一篇同名作《故乡》。如果说鲁迅的《故乡》敲醒了千年的乡愁旧梦,而丰子恺的《故乡》预告了乡愁牧歌的无以为继,那薛忆沩的《故乡》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乡愁无处容身的图景。

鲁迅用“别了”一词来定格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说明内心还存在归属于某地的认知,而且不否认那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百年之后薛忆沩却生出自己“根”在何处的疑惑。“我”的还乡之旅首先遇到的是长沙已经日新月异到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的程度。“我”根据记忆去寻找长沙最有名的米粉店,发现记忆与现实纯然脱节,那原来只是一条大约三米宽的小街,怎么现在变成了将近二十米宽的大道?城市建设的旧貌换新颜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正是这天大的好事磨灭了关于故乡的诗意记忆,而记忆与现实的脱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感。记忆无从对标现实,“我”只好换一家米粉店。可是已经吃不到记忆中的乡味,但得到店家意味深长的告知,“现在的长沙已经不是从前的长沙了”。长沙还是叫原来的名字,但眼前这个长沙所指代的地理空间和记忆中的那个长沙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从建设的成就来讲,确实日新月异,造福百姓,但无奈它太快了,快到挑战人的记忆和心理接受的程度。

薛忆沩的《故乡》以一个温馨的故事结束,这与鲁迅的《故乡》不同。一百年前中国乡村正以其凋敝、破落的面目显示在世人面前,看不到任何希望。待到百年之后薛忆沩来写回故乡的际遇,留下一个不一样的结尾。“我”见到了当年父亲帮他解决城市户口的“傻杜”。“我记忆中的傻杜是一个枯瘦如柴的人,一个病态的人,而从篮球场那边走过来的那位老人体形饱满,显得相当富态。”薛忆沩笔下的“傻杜”从潦倒变为衣食无忧,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或许也可以折射中国百年国家命运的反转吧。

(摘编自林岗《“故乡”的百年变迁—读鲁迅、丰子恺、薛忆沩同名作〈故乡〉》)

材料二:

故乡,很容易成就作家作品的地域特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莫言的东北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承载着作家的成长轨迹和个人情感。而包括贾平凹的秦岭乡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在内的一个个文学故乡被建构起来。

作家在小说中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拿西部来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古炉》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这至少说明,故乡对一个作家很重要,故乡很容易成就作家的地域特色。

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作家们当然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但更重要的是反思。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对即将消亡的鄂温克族的回忆、记录和思索,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对故乡文化在发生巨变的深刻反思。

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在故乡落泪,在故乡留影,在故乡深思,最后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

(摘编自徐兆寿《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与古代诗词不同,现当代小说、散文在写作中融入了作者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摒弃了乡愁的主题。
B.鲁迅、丰子恺、薛忆沩的同名作《故乡》分别写于1921年、1935年和2021年,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但结尾的故事都是悲剧性的。
C.丰子恺对故乡的认知和沈从文、师陀不一样,丰子恺直接戳穿了牧歌的旧梦。他认为很多“现代人”由于乡村的破产在故乡饮酒赏月不再畅快。
D.鲁迅与“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别了”,而百年之后薛忆沩在寻“根”中虽费周折,但非常欣喜地发现故乡变化大,旧貌换新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发现故乡是希望的寄托,故乡才是美好的;而鲁迅发现故乡的美好却早已迁移到不复实在的“神异的图画”中了。
B.丰子恺推测故乡将失去古代诗词里充满乡愁的意味,仅存“乡”字的意义。作者认为填表时将籍贯换作出生地印证了其推测。
C.莫言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被建构起来,高密东北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承载着莫言的成长轨迹和个人情感。
D.在全球化语境下,一些作家纷纷行动起来,在他们看来,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是最重要的,如迟子建对鄂温克族的记录。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高密东北乡深深地影响了莫言,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建构起了文学故乡。
B.钱锺书的《围城》塑造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反映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C.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D.贾平凹的《秦腔》倾注了他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深沉思考。
4.两则材料都涉及故乡,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鲁迅、丰子恺、薛忆沩在同名作《故乡》中分别表达了对故乡怎样的感受?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字母文字为书写对象,以芦管笔为书写工具,以莎草纸为书写材料,足以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书写速度接近今人。再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要用毛笔蘸现磨的墨水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大篆,难度可想而知,且每简多不过40来字,少竟只有一二字,在书写速度和文本容量上,中西之间形成了极大差异。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众解皆认定为谦辞。而究其实,还是由于作之不易。由此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当时社会对文献经典的敬畏之心,这与苏格拉底出于对书写的不信任,认为书写会妨害记忆具有本质不同。同时,以当时的书写条件,孔门弟子们只能以片段的、摘要式的书写方式加以记录,故而形成跳跃的、富于阐释空间的文本样式。其中虽也不乏说理,但无法像西方线性的是其所是的判断推理那样加以大段论证,因为那对于在竹简木牍上作文的中国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以身边的事说明僻远的事,以熟知的事解释陌生的事,便成为最常用的方法,这就是以事物特征为论述基础的类比、举例、比喻、象征、隐喻、寓言,以至直觉、冥想、玄思、顿悟等得以盛行之由,自然形成了与西方概念、定义、推理、演绎截然不同的文本样式。所以,中国古代诗化风格渗透于一切文体之中,简捷、明了、机智、慧识,融通天地人神。

早期中国书写的条件局限影响了形式思维,但助长了辩证思维;影响了分析思维,但助长了整体思维;影响了机械思维,但助长了有机思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些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高深的。

书写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文字功能和效应的不同,加诸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中西文明在各自的开启阶段便拥有了不同的文化基因,并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迥然相异的深广影响,以致差之毫厘,异之千里。

在此可以明确指出:人类的深度思维必须以书写为必要条件。文字不仅具有记录思维成果、跨越时空传播这样的外在功能,而且是大脑中静悄悄进行的精细的、深入的、持久的、系统的思维所必不可少的,高质量、大强度、大容量、长周期的思维必须与文字相伴,在笔下或键盘上成长发育。

(摘编自金健人《论汉字书写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材料二:

话语现场和肢体语言的消失,书写过程中隐含编辑的整理或编排、演绎或压缩、删减或曲解,以及口说的词与书写字词的不对称、不等义、不协调,等等,皆源于白纸黑字取代了在场的言语,从而使可以体感的意义被文本册页所折叠、所隐匿,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梗概”“大意。也就是说,我们在肯定文字的创制乃人类社会划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和缺憾。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代又一代书家穷尽所能而献身书艺,不就是对这一负面和缺憾的补偿吗?他们为使书写成为艺术而不惜笔冢墨池,以其好看的诱惑力掩饰、弥补了以书代言的负面和缺憾。于此,本来为实用而生的文字,通过书写墨迹给人以愉悦,费神的识读平添了视觉快乐,实用和艺术就此而合流为一,这不能不归功于历代书家们的付出及其献身精神。

南朝梁代庾肩吾曾经这样称颂书写:开篇玩古,则千戟共明;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记善则恶自消,书贤则过必改。庾氏之所以称颂书写,首先在于所书文字来自远古,给人以开篇玩古”“千载共明的感觉,以至于古代削简传至当下犹如万里对面,所书内容也有益于从善消恶、举贤改过等社会教化。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庾氏在肯定文字书写之高功大德时,何以特别拈出悠悠怀古之情?难道这就是文字及其书写的迷人之处?实际上,纵览历代书论和书艺实践,不难看出个中真伪:怀古、师古、从古、尚古、拟古,以古人、古书为圭臬等等,恰恰是书写艺术的重要特点。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书艺这样于情有独钟。

(摘编自赵宪章《文学书像论——语言艺术与书写艺术的图像关系》)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对书写不信任,是因为西方的书写较为容易,人们对书写缺乏敬畏,未曾经过深思熟虑的信息也被记录。
B.中国汉字书写不易,不仅因书写工具使用不方便、书写材料文本容量少,还因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影响书写速度。
C.为了减少书写的文字数量,中国人以精炼的文字,以类比、象征多方式来呈现思想,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D.中国古典文献的诗化风格传统较为明显,更偏重于文学的表述,思维的方式相较于西方而言更高深一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字记录语言,不仅不同书写方式会对民族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同时所有的书写都会减损现场言语的信息。
B.文字及其书写方式影响民族文化基因,既因为不同民族文字的功能和效应不同,也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
C.中国一切文体都有诗化风格,使得中国人在书写上注重墨迹带给人的愉悦之感,这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背景之一。
D.书法家的付出和献身,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书法蕴含的怀古之情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较多的笔墨对西方和中国的文字书写做比较,意在通过事实证明中国古人文本书写的不容易。
B.材料一梳理《论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分析其中蕴含的思维模式,以举例论证的方式阐明了中心观点。
C.材料二指出了文字书写的“不足”,并提出书法艺术可以努力弥补这些缺憾,表明了书法艺术实用价值。
D.两则材料都对文字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切入角度不同,但都指向文字书写对民族文化心理影响。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庾肩吾“开篇玩古”中“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有人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让学生学习毛笔书写,但也有人认为这在键盘时代没有价值。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材料阐明理由。
2023-04-04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2016-11-17更新 | 1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当下人们越来越崇尚“回归自然”,以医药为代表自然药物,在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医药以其丰富的资源、完整的体系、独特的疗效、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给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改变缺乏相应的学科学派、缺乏健康的研究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困局的机会。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投入的加大,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目前,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在借鉴化学药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这些年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驱绦虫药鹤草酚、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抗肿瘤药紫杉醇、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等中药成果,正逐渐打破西医的局限,成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也为人类医学提供了新方向。

(摘编自周后运《以青蒿素为例浅析当下中国的中药现代化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C.对症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方式,体现了中医疗法的辨证施治。
D.对“回归自然”的崇尚,让人们关注中医药,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述发现青蒿素的经过和中医药学的贡献,材料二概述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小标题概括简明,领起各部分内容。
B.深厚的医学知识、强烈的研究动力、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都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要因素。
C.中药现代化已有较大进展。借助课题研究,国家已经发现了500 多种活性单体,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
D.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只要国家加大投入,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中药,就能代替西医,成为人类医学的新方向。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莲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型糖尿病治疗。
4.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它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13更新 | 1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