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44750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在唐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意境,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中不同,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3.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3-06-22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节气准确性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国天文历法史。我们熟悉的祖冲之、郭守敬等我国古代学者,都对节气的算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然,今天历法计算的基础是牛顿力学和现代天文观测。可以说,在观测自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同民族发展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最终汇聚成为现代科学,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

注重观测记录和规律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特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着至今都令人赞叹的闪光点。在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领域,古人勤勉的记录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为后人追溯和重现历史现象,发现长期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对于四百年以前新星、超新星的研究,中国古代记录几乎是唯一的目击资料,为现代天体物理研究者所重视。而竺可桢先生正是从古代史书和笔记中,梳理出了中长期历史物候的变迁。

科技史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象上的启迪,它拥有着更多内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在《第三次沉思》中指出,我们在研究古代科学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某种程度的辉格史观倾向,以现代标准来评判古代科学的进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及中国古代对日月运行的算法,在唯象理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与古希腊传统对比)在唯理层次上略有欠缺——中国天文学始终持天圆地方模型,在二维球面上用代数方法描述(拟合)日月运行,缺少了距离讨论。而古希腊天文学从柏拉图时代起,就致力于建立三维几何模型,托勒密时代提出了地心说,并为一千五百年之后哥白尼科学革命准备好了舞台。

这应该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科学始终来源于现实问题,但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现象层次上,忘记了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未知问题的瞻望。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上尤应警惕——科学教育不能只从书本到书本,而要鼓励青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方式。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也应该对比、借鉴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理解科学发现大多数是反常识的。因此,相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科技领域更需要多样性观点和宽容精神,需要批评和争鸣,因为我们无法事先评判哪一种新思想是正确的,更无法通过计划书来决定原创新科学的诞生。

早在四百年前,徐光启面临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落后,就定下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方针。其时,仅仅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就使中国历法赶上了当时西方的水平。他更敏锐地意识到了西方学术先进的原因是无他谬巧也,千百为辈,传习讲求者三千年,其青于蓝而寒于水者,时时有之。反观中国历史,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者数量不算多,杰出之人越百载一人焉,或二三百载一人焉。徐光启的忧虑如今已经得到解决——今天,中国科技事业已经翻天覆地,我国的科技人员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而随着各类人才计划的实施、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科技领域也必将涌现更多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

(摘编自孙正凡《古代科技的现代映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整个中国天文历法史上,祖冲之、郭守敬等我国古代学者坚持不懈地追求节气的准确性。
B.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记录繁多而且珍贵,有利于后人追溯和重现历史现象,发现长期规律。
C.依据辉格史观,中国古代对日月运行的算法在唯象理论上水平很高,唯理层次上略有欠缺。
D.在徐光启的努力下,中国天文历法一改落后局面,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当时西方的先进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历法为例,比较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异同,论述现代文明基础的成因。
B.文章以对四百年以前新星、超新星的研究等为例,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记录的重要作用。
C.文章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科技史研究的内涵,发人深省。
D.文章最后介绍了四百年前徐光启的十六字方针及其忧虑,以及如今中国科技事业的变化,并展望了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样的科学问题,不同民族处理的方法不同,最终汇聚成现代科学,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
B.科学始终来源于现实问题,我们不是要关注现象,而是要关注问题产生的过程并瞻望未知问题。
C.“反常识”的科学发现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秉持多样性观点和宽容精神对待原创科学技术。
D.西方因重视“传习讲求”而学术先进、人才辈出,但中国古代杰出的自然科学人才也层出不穷。
2022-09-27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

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赋家之心,包括宇宙”。然而他们究竟是大诗人,诗人尤贵具有别眼。诗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个世界尽管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我们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更生动更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所以诗人善醒,他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

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碎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凿空乱道,归趣难穷,读之者回顾踌躇,百端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愈深,文艺的境界邻近到宗教境界(欲解脱而不得解脱,情深思苦的境界)。

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宽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诗人于此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声调,色采,景物,奔走笔端,推陈出新,迥异常境。戴叔伦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

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酲。西洋最清醒的古典意境,希腊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手中波动一痕相思和期待。阿波罗神像在他极端清朗秀美的面庞上,仍流动着沉沉的梦意在额眉眼角之间。

(宗白华《略论文艺与象征》,有删改)

1.概括文中诗人艺术家“醒”的态度的内涵。
2.文中引戴叔伦之言有何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
2018-06-01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