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宗璞(192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44897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yǒu)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形象。
B.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C.文中关于猫的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
D.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自信。
2.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的是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争”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渡记(节选)

宗璞

孟弗之永不会忘七月二十九日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

他因半夜未睡,早上起身晚了,正在穿衣。“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怎么?什么事?”

“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

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扶起吕贵堂来。妻子碧初闻声过来,眼泪扑簌簌落下来。“南边的工事都拆了,昨天还严严整整,今天躺在那儿,死了一样。三姑父,您说怎么办哪!?”吕贵堂呜咽着。

“我出去看看。”这些天虽有战事,北城一带铺面大都照常开。而这时所有的铺面都上着门板,街心空荡荡,没有人出来洒扫。绚丽的朝阳照着这一片寂静。地安门依旧站着,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

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打!”他们并不认识,可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他们觉得很贴近。

弗之摇摇手,转身回去。到家后,碧初泪盈盈地说了一句:“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弗之没有应声。

下午,弗之坐老宋的车出城。街上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很少几家小门面开门。车到校门,校警照例举手致敬礼。弗之命停车,问有无惊扰。回答说前几天日本飞机在清河扔炸弹,听说伤亡不大,校内还平静。他说完这些,问道:“听说宋哲元军队撤走了?您说这是真的?”弗之点头。校警忽然哇地哭起来。老宋愣在那里,半天不开车。

弗之去庄卣辰家。从两扇红门进去,阒无一人,满院荒草,侵上台阶。听差出来说庄先生在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饭都是送去吃。

弗之回到方壶。淡黄色的纱帘依旧,房中摆设依旧,弗之却觉得一切都大变样了。他一个个房间走过去,都开开门看看,只觉得空落落的,还有些陌生。他慢慢走到书房,看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

电话不通,飞机仍在头顶,他觉得不能在家里,必须往秦家去商量办法。他正要往外走,卣辰来了。“实验快完了,只要再有三天时间。” 卣辰不等问便说。然后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弗之说:“学校是要南迁的,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 卣辰说:“你们书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和设备。”

“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人不死!”正说着,门铃声响,秦校长来了!

“飞机过了我出来看看。”秦校长声音低沉,说话很慢,好像常在推敲自己的话。

“学校怎么办?”卣辰问。

“南迁。弗之回来很好,今晚开校务会议,讨论怎样准备南迁。”

当晚校务会议开过以后,接连几天,作为教务长的弗之上午都在办公室照料遣散学生,每人发二十元旅费。能组织到一起的,便三三两两结伴往长沙。下午他大都到图书馆照看整理书籍。书库里很乱,一箱箱的书堆得很高,书架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从下层往上看是迷朦着云雾的乳白色的天,从上层往下看是一片半透明的湖水。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

“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一个图书馆职员抱着一摞书,看见弗之的举动,苦笑道。

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但是他必须说一句话,这句话似乎在他身里长大着。

“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收拾书的人抬头看他,有人用沾满灰尘的手擦眼睛。

“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

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

(有删改)


[注]①指1937年的7月29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弗之对中国军队的撤退早有怀疑和预料,说明他对国家抵抗日军的侵略从不抱希望。
B.弗之和修车师傅两个人“觉得很贴近”,是因为他们在空荡荡的街上都感到十分孤独。
C.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情景,既表现弗之对书籍爱惜,更突出战事突然和北平城的混乱。
D.庄卣辰对弗之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表现了他沉浸于学术,完全不问国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运用比拟手法,写出地安门一带的寂静,突出北平沦陷后的空荡冷清、了无生机。
B.弗之回书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如“站”“抚摸”“不能坐”“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等,透露出形势的紧张和人物心情的复杂。
C.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绚丽的朝阳、荒草遍布的庭院、空落落的房间、如血的夕阳等环境,它们无一例外都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D.小说主要根据弗之的行踪展开情节,依次写了弗之去街头、回书房、与人会面、前往图书馆等场景,脉络清晰,叙事井然。
3.“我们会回来”这句话在小说结尾部分反复出现三次,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本文涉及的人物众多,各具面目,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下面三类人的形象特点。
①以孟弗之为代表的:
②以吕贵堂为代表的:
③以修车师傅为代表的:
2022-01-18更新 | 2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珐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军大肆南侵,中国军队在各战场均告失败,百姓向川滇逃难。日寇竟肆行轰炸满载难民的火车。这既揭露日军的残暴,也表明昆明的局势更加艰危。
B.在听到学校又要搬迁的消息后,玮说出同学们的心声,表现出明伦大学学生敢于直面危难、绝不退缩的英勇气概。
C.夜间中国军队经过时,脚步声虽然沉重,歌声虽然粗哑不齐,军车虽然在石板路面艰难前行,但中国军队抗战的脚步不停,意志不减。
D.时事艰危,学校是否搬迁,与会人员意见不一致。有人主张坚决留下,有人建议搬迁,甚至也有人消极地提出将学校搬到一个“地图上没有的”“敌人找不到的地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以内敛、节制、蕴藉的笔触将战争呈现为背景,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使一个个人物形象从时代背景中凸显出来,鲜活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B.嵋在和玮的对话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凸显了抗战将士的惨烈牺牲,也包含了嵋对殉国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无奈。
C.“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青石板路面负载重军车时的艰难,也暗含人们对时局的担心及心情的沉重。
D.小说以孟弗之、秦巽衡的视角写大街上的难民,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凸显战争给国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平静的叙述中,包含孟、秦二人沉重的心情。
3.小说中划线处是有关“秋风秋雨”的叙写语句。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叙写语句的深刻寓意。
4.小说塑造了以秦巽衡、孟弗之、玮为代表的艰难抗战时局下的师生群像,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的师生形象的?
2023-07-18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蓝得透亮的天空上,有一朵白云,淡淡的,像一片孤帆,盂弗之一家人为吕老人上完祭,收拾东西向回走。弗之见碧初面色苍白,忙向附近小树林找了个坐处。碧初靠着峨坐下,嵋和小娃跑开去。不要走远!碧初叮嘱。

紧急警报响了。弗之走过来说,看见孩子们在河岸下坡处捡石子,地点很好。碧初点点头。

没有多久,敌机来了。轰隆隆的声音震得人心发颤。

快卧倒!快躺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自己也躺下,心想有什么事就护住小娃。

天仍很蓝,白云仍很悠闲。我们要是都死了,天和云还是这样。嵋暗想。

一架飞机俯冲。在这一刹那,嵋感到十分恐惧。她想跑去找母亲,可是动弹不了。这时蓝天里多了几个黑点儿,一个比一个高一点,向下坠落。炸弹!嵋猛省,正要翻身抱住小娃,轰然一声巨响,她什么也不知道了。

三个炸弹落在小河对岸。炸弹碎片飞起作弧形,恰好越过嵋等藏身的河岸。掀起的红土落在震昏了的嵋和小娃身上。

小娃先醒过来,只觉浑身无力。他见嵋在不远处,大半身让土埋着,忙爬过去,一面扒土,一面叫道姐姐,你醒醒!"叫了几声,嵋仍不睁眼。是不是以后只能给小姐姐上祭了呵!小娃想,几乎心跳都停了。但是他不哭!

人们帮着把土扒开。一会儿,嵋醒了。她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遂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弗之一行人赶过来了。嵋和小娃依在碧初身侧,觉得十分平安。小娃凑近碧初耳边,说:娘,我觉得过了好些好些年了。”“我已经死过一次了,娘。嵋在心里说。

那边炸死好几个人。

敌机又飞回来了,在空中盘旋。

美丽的蓝天,你就放纵敌人的飞机这样任意来去吗?丰饶的原野,你就忍受敌人的炸弹把你撕破吗?

小娃挣扎着站起来,大声问:爹爹,我们的飞机呢?为什么不来?

我们的飞机?——我们积贫积弱的祖国呵,哪里有飞机!弗之深深感叹。

飞机转了几圈,飞走了。紧接着,小东门一带传来轰隆巨响。忽然一个人大声叫起来:我的家!你鬼杂种炸我的家!他跌跌撞撞向河对岸跑。又有人往城内跑,要去救火。

敌机没有再来,解除警报响了。

弗之一行人走回城内。

孟家人走过腊梅林。烧焦的树林还在冒烟。黑烟下还是郁郁葱葱的默林,迎着他们。

他们的家已成为一片废墟。

他们怔在那里。没有哭泣,没有言语。

坐一会儿吧。弗之从碎瓦中拖出一个凳子来,让碧初坐下。

毕竟我们一家人都在!碧初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坐了一会儿,碧初发令动手收拾。我们人还在,我们还有头、还有手呢!

我的书稿!弗之猛然叫道。碧初说:没事的,那箱子在床底下。

峨嵋姊妹扑向瓦砾堆,床拉出来了,书箱完好无损。弗之打开书箱,见书稿平安,全不知已经过一番浩劫,慨叹道: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

众人又刨了一阵,有些埋得深的,只好以后再说。

孟家栖身之处是戏台顶上一个小阁楼。

暮色渐浓,从阁楼的窄窗望出去,可以看见几缕红霞。

弗之把两个煤油箱叠着放,一面念念有词:这是书桌。又拖过一个竖着放,这是椅子。嵋和小娃分别擦着煤油灯的灯罩和灯台。嵋不断向灯罩哈气,借着湿气好擦。擦得纤尘不染,透明得几乎消失在空气中。他们为爹爹点上这盏明光锃亮的灯,这一天的惊慌、劳累、仇恨和屈辱等感觉,都减轻了。

月光如水,抚慰着这刚经过轰炸的高原城市。人们睡了。碧初斜倚枕上,累极了,却不能入睡。她望望窗外的月色,又看看弗之伏案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孟弗之的那一盏灯还在亮着,继续亮着。

好一片月色!照得腊梅林亮堂堂的。大姐刚刚送来钱,我没有要。明天二姐也会送来的,我当然也不收。大姐夫早就说过,三妹一家太矫情。这帮教授读进去的书比大炮还硬!是么?要是这帮读书人自己能化为大炮就好了。

弗之辞去教务长的职务以后,时间充裕多了。他能专心著述,是我的愿望。他写文章,一支笔上下翻飞。他说简直来不及写下自己的思想,得快点啊,不知道敌人给我们留多少时间。看秦校长的意思,迟早还要弗之分担学校的事。学校培育千万人才,是大事,他不会怕麻烦不管的。可人的精神有限。我不能分他丝毫精力。

月色照得腊梅林枝丫分明。我把衣服晾在树枝上,一下又一下伸平,还要不等全干,再展一遍。自从离开北平,我们从来没有熨过衣服。可是我们的衣服仍然平平整整,就在晾衣服时这一下一下的功夫。无论怎样的艰难,逃难、轰炸、疾病……我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

腊梅林是炸不倒的,我对腊梅林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自己满怀敬意。

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月色已近中天,弗之仍在写着。

(有删改)


【注】《东藏记》成功刻画了抗战时期南迁至滇境的大学师生及其亲属们的形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蓝天的纯净和白云千姿百态的变化,与敌机的空袭形成反差,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文中小娃与孟弗之关于飞机的对话一方面写出了小娃的不解,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孟弗之对祖国因落后而被欺侮的不甘。
C.孟弗之找到埋于废墟中的书稿后说的第一句是“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可以看出他十分珍视学术成果。
D.小说叙事、描写细致入微,抓住了让人感动的瞬间情境,如敌机飞来时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突出了人性中纯美的内容。
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节选以碧初的沉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2-13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