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145062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批描摹时代风貌、聚焦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集中上映。如《北辙南辕》《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剧,给屏幕带来一股新风。然而,其中一些作品在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却消解了其艺术性,让作品的传播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现实题材作品应具备现实主义品格。以此反观当下创作会发现:有的现实题材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游走于生活之外,用臆想来构建故事、用标签来定义人物;有的现实题材作品把自然主义当作现实主义,用纪实性代替故事性,用生活流代替戏剧感,用宏大叙事代替人性观照。这样的作品都有违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美学原则,与艺术创作的目的南辕北辙。

真正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还应着力提升艺术性,既要从细微处还原生活质感,又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既要回归真实,又要有诗意引领。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首先要把握好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诚然,纪实性与戏剧性并不冲突,但是如果把故事片拍成纪录片,就失去了叙事性影视艺术必备的风格特征。有的影视作品在故事中穿插大量纪录片或纪实风格的影像素材,忽略了故事的戏剧性建构,令故事情节苍白无力、松散寡淡。而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总是在拥抱现实的基础上托举现实,把情节密度高、戏剧张力大作为重要的美学追求。如电视剧《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和精准阐释,在细节中发现伟大,在点滴中走向崇高。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要把握好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关系。在现实中,俯首皆是生活的原生态,如何浓缩提纯,在有限的篇幅内、规定的主题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为重要。要把生活中的普遍性、常态化提炼成故事中的独特性和典型化,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烟火人间里的真感情,发现平凡小事中的正能量。要把代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生活本来面貌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典型家庭环境作为故事的特定背景,塑造代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类人共同特点的典型人物,让人物的遭遇、经历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概括性,塑造熟悉的陌生人

提升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性,还要把握好市场化与风格化的关系。现实题材创作要争取票房和收视率市场,关键在于话题性的把握。创作者要精准捕捉社会热点,对社会话题报以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敏锐发现热点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现实困惑,从小切口破题,以多角度解题,用大情怀点题。与万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现实题材创作得以立足的基础,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保障。像《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作品引发观众广泛讨论,持续推高观看热度,也收获了颇丰的市场回报。然而,市场化容易让作品陷入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窠臼。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性的创作是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融入风格化、个性化的创作特点,既要以现实主义为旨归,又要努力释放艺术个性,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从历史真相、思想真理和生命真谛中捕捉创作的动力之源。

(摘编自杨洪涛《现实题材创作应注重艺术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扎堆上映,其中某些情节在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却消解了其艺术性。
B.现实题材作品应具备的现实主义品格不是用纪实性代替故事性,用生活流代替戏剧感。
C.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之一是要从细微处还原生活质感,又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
D.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中如何浓缩提纯更重要,作品要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概括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三部作品,从现象入手,引出下文观点,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题材作品。
B.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具有指导意义。
C.《山海情》准确地阐释了现实题材纪实性和戏剧性的关系,使得论证更加精确可感。
D.文章多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立足当下,摆事实,讲道理,提建议,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是普遍性、常态化的,因此人物的遭遇、经历和生存环境具有广泛性和概括性。
B.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包括:纪实性与戏剧性并存,在拥抱现实的基础上托举现实。
C.能够引发观众讨论的作品说明和观众产生了共鸣,但也容易陷入机械化生产的窠臼。
D.现实题材创作注意独特性和典型化,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缺一不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古至今,隐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这种试图让自身变得不可见的幻想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借鉴章鱼、变色龙等自然界中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科学界找到了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即尽可能降低自身对比度,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眼无法甄别。

章鱼表皮有成千上万的小色素块,其软体组织可以瞬间张开或者缩小这些小色素块,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使人无法分辨章鱼及其生存环境。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伪装术,并不是真正的隐身。我们可以看到它,只是无法分辨它和它所在的环境。

而要真正让物体“凭空消失”,在科学上还需向前迈出一大步。物体散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使人能够看见物体,因此要实现物体的隐形就需要这个物体既不反射和散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

在一些实验中,人们通过设计垂直排列的透镜阵列,有选择地反射光线,从而达到隐身效果,而一旦观察角度有所偏移,物体又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迄今为止,要像《哈利·波特》中的隐斗篷那样实现完美隐身,对科学家而言仍是巨大的挑战,因为理论上我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光或偏折。

所谓变换光学理论,是指通过改变介质参数从而让光线弯曲的理论。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等人发现,当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满足一定关系时,电磁波在分质中会沿给定的曲线传播,并且不产生反射,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精确设计,实现对电磁波的自由操控。

理论上,通过设计和调控人造材料参数可以实现隐身斗篷、光学幻象装置等不同功能的隐身器件,但实际操作所需调节的电磁参数非常复杂,需要昂贵的光刻技术和繁琐的制造方法、最终实际的隐身效果也会因存在种种局限而大打折扣。在已有的研究中,科学家设计出的大多数隐身器件往往只针对特定物体或特定角度,要完全躲过世界上最精密的照相机——人眼,技术难度非同小可。

为减小隐身器件理论设计与实际制备之间的难度,2022年,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焕阳教授团队提出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

“我们引入遗传算法来设计隐身器件,它是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学习方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陈焕阳介绍,该研究以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为优化目标,将隐影器件的几何结构、材料及工作波长这些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优化过程首先从随机生成由隐身器件组成的种群开始,然后解析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其中散射截面越小代表隐身效果越好。接着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选择最优个体参与下一代繁殖,并重复该过程,最终找到全局最优方案。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图案化加工过程,设计时间可控制在毫秒级内,表明遗传算法可在高维空间中直接进行全局最优搜索,可作为隐身器件设计的有效方法。

为了追求完美隐身,多年来,科学家对物质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隐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由此构造了不同类型的隐身衣,如在特定微波波长下实现隐身的电磁波隐身衣、使物体对声波的传播不产生影响的声学隐身衣、利用热流传播方程制造的热学隐身衣等。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技术迭代,隐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通信等领域。

(摘编自符晓波《不再是超能力、隐身术“坠入凡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从大自然中的某些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中找到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这也证实了人类渴望隐身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
B.人无法分辨章鱼及其生存环境,是因为章鱼可以瞬间张开或缩小其表皮上的小色素块。并呈现出和周围环境非常相近的颜色和形态。
C.将透镜阵列设计成垂直排列,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反射光线,这种设计只有在观察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隐身效果。
D.不同类型的隐身衣适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科学家已对“隐身”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探索,隐身技术将运用到更多领域。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是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明什么是完美隐形,以及要实现完美隐身是很困难的。
B.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完美隐身,尽管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能阻止科学家探索的脚步。
C.为了说明我们可以达到完美隐身所需的理论要求,第五段在阐释了变换光学理论的概念后,介绍了英国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D.文章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红外隐形等隐身技术已较为成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
3.陈焕阳教授团队提出的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是如何实现近乎完美隐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06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中国建筑的木结构向来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温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创造的诗画意境,其中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中国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传统园林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治》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弃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治》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中国园林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摘编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都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建筑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
D.中国人对建筑风神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传统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017-06-07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小说创作难见精彩的风景描写有着复杂原因,主要包括小说家的人生阅历、观看之道和艺术技巧等方面。

人生阅历是文学风景描写的基础。一般看来,叙事和抒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但写景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充溢着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从《楚辞》到《红楼梦》都是如此,这与作家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年少优游”“蜀中漂泊”也为他们诗歌中的风景描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生阅历不仅为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奠定基础,也孕育了作家对山河大地的情感,并由此升华为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风景所蕴含的情感各有不同,但是家国情感是最常见也是最深沉的情感,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诗歌中的山川风物无不寄托了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当代文学中,柳青、曲波、周立波等一代作家的人生经历也是波澜壮阔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作家有着极为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他们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当下中青年小说家的人生阅历与老一辈作家相比确实望尘莫及,这对他们在小说中描写风景有着极大影响。

观看之道是文学风景描写的重要前提。自然是一切风景的源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决定了艺术作品风景描摹的特征与意义。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开创了中国传统的观看之道。《周易》提出了“物感说”,“物”包蕴自然万物,“感”是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应。“物感说”对中国文学写景产生了深刻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物感”作为文学写景的基础,他强调“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也就是说情感源于物感,物感源于自然。“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都体现了“物感说”的深刻影响。“物感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与古人生活节奏缓慢、和自然的接触较多等原因密切相关。然而,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很多小说家不仅很少接触自然,而且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感悟自然。毫无疑问,小说家长期待在高楼大厦里很难描写出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

艺术技巧是文学风景描写的重要条件。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应该“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主张观察细致,写景真实。司空图认为文学写景要“真力弥满”,强调写景只有真实生动、活力饱满,才能驾驭万象、妙造自然。虽然刘勰和司空图概括的写景方法源于诗词,但对当代小说创作不无借鉴价值。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的庄稼地风景显得“真力弥满”,这是小说家在庄稼地“窥情”和“钻貌”的杰作。小说家写景不仅需要细致观察,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周克芹描写庄稼地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风景描写显得贴切而又生动。当下小说家大多追求写作速度和创作数量,忽视了艺术技巧的锤炼,这也影响了小说家的风景描写。

小说中描写风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小说家在思想上认识到风景描写的重要性,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那么小说中出现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也将不再稀罕。“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是当代中国风景的重要内容,以深沉的情感描绘这一壮丽风景,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小说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摘编自颜水生《以深沉的情感描绘壮丽风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楚辞》《红楼梦》等作品来看,写景和叙事、抒情一样,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
B.当下中青年小说家作品中的写景逊于柳青、曲波等一代作家,这和他们的人生阅历有关。
C.《周易》提出的“物感说”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应,对中国文学写景产生了深刻影响。
D.刘勰和司空图的文学创作理论相同,如都主张注重写景,且要写得真实生动,富有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当今小说创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号召当代小说家以深沉的情感描绘祖国的壮丽风景。
B.文章分析当今小说作品缺乏精彩的风景描写的三个原因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C.文章以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的景物描写。
D.文章第三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阐述“物感说”的含义,最后阐述“物感说”对中国古今文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流放过程中遍览楚国山川风情,曹雪芹钟情山水风物并行万里路,这是他们作品中有大量精彩的风景描写的原因。
B.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瞻万物而思纷”的观点,意即看见万物而产生众多思绪,这种观点和“物感说”相同。
C.如果周克芹一味追求写作速度和创作数量,忽视艺术技巧的锤炼,那么他作品中可能就不会有“真力弥满”的景物描写。
D.当代小说家应该丰富人生阅历,孕育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也应该深入自然,真切感悟江山的壮丽,还应该提升艺术技巧。
2022-10-13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