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牧(803-853)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36 题号:145539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
【知识点】 杜牧(803-853) 赠友送别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⑧相公曾借箸⑨,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⑥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③借箸,《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④“旋见”句,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遗弓剑,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箸”一词借用张良的典故来替代“筹划”,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
B.颔联借用晁错的故事,其目的在说明元载的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前四句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C.颈联写出当地百姓身着异服而心为汉臣。其中“虽”和“尽”两字用得极好,突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笔势劲健。
D.尾联作者认为虽未收复河湟,但是凉州动人的歌舞乐曲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2.本诗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砭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2023-09-07更新 | 15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   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②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诗赠给自己的。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起笔即以刚直而屡遭贬官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喟。
C.“寂寞怜吾道”是说诗人独自漂泊在外,因无人相伴而深感旅途寂寞,自生哀怜。
D.颈联写诗人遗憾自己没有彩绘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人生太过平淡。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诸多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所作,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2017-12-03更新 | 15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长句

杜牧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注]①洛阳,唐代东都。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皇帝不再驾幸。②芝盖:这里指帝王的车子。③仙舟:东汉末名士李膺、郭泰名满洛阳,二人同舟渡河,洛阳人纷纷于岸上远望,以为神仙。盛况空前。④泥金事:古代帝王行封禅大典,所用器物以金泥封固。⑤万岁山:汉武帝登嵩山(洛阳东南),从官在山下听到三次高呼“万岁”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的心境,前句中“相与”是相互之意,这就把草色也人格化了,和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手法一样。
B.三、四句中“横”与“锁”两字用得极好,“横”写出桥在夕阳下卧于水上的形象,“锁”写出树的茂密,表达诗人的欣喜之情。
C.本诗最后两联运用多个典故,今昔对比,引发丰富联想,既描写了眼前的景致,又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D.诗歌将诗人的心境、眼前的景象及对历史的遥想融于一体,时空交叉,虚实结合,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审美联想。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1-07-01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