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1 题号:145807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而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榜上有名。

5年来,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18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 6%,但企业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校这一数字仅为24. 4%。

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

(摘编自李雅娟《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中国青年报》 2019年8月5日)

材料二:

在2019年秋天的校园招聘季,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为了“补齐教育短板”,深圳拿出了揽才的“诚意”,提供28万元年薪、一年约160天带薪休假、免费公寓,以及未来自己的小孩可以入读该中小学等待遇。部分已公开的招聘名单中,有的学校招聘对象甚至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应届硕士、博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否“大材小用”?招聘单位又是否唯名校论,攀比清北生人数?

实际上,清北生到中小学就职的情况并不算罕见。北大几年前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基础教育)单位就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并列,报告显示,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硕士有42人,占比2.22%, 博士达19人,占比3.19%。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叶滔滔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现在的名校生并不排斥当老师,反而觉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些高校也更重视中小学这一就业渠道。

(摘编自张迪扬《清华、北大毕业生,到深圳当中小学老师》,《南方周末》2019年11月7日)

材料三:

表一: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分布(%)

行政级别家庭所在就业所在地
频数(1)有效百分比(2)(%)频数有效百分比(%)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122818.2353855.8
地级市146121.7176327.8
县级市或县城190428.285813.5
乡镇5157.61282.0
农村163824.3510.8
合计6746100.06338100.0

[注]①频数:对样本的数据分组后,每一组数据的个数。

②有效百分比:各频数占有效样本数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五期)

表二: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地区划分学校所在地就业所在地
频数有效百分比(%)频数有效百分比
东部地区301243.2287151.8
中部地区256036.8152127.5
西部地区139320.0114520.7
合计6965100.05537100.0

表三:2014-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材料四:

10月21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9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也与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密切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高峰,人社部门出台了创业就业新政策,推出了就业指导公开课,提前一个月启动了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2日)

1.下列表述,不属于“管道泄漏”的一项是 (     )
A.小张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民企华为工作。
B.小王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政府机关工作。
C.小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深圳中学教学。
D.小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留在本校教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圳用优厚的待遇吸引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硕士、博士生到深圳担任中小学教师,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包括质疑。
B.因为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文凭通货膨胀”,所以高学历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纷纷到中初教育单位工作。
C.县级市或县城以下地区家庭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再回家乡工作就业的比例已经比较低,回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就更低。
D.中部高校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既比东部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就业的比例低,也比西部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低。
3.请结合材料总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早6时32分,戈壁滩满目霞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伴着朝阳出征。欢送人群再次高声唱响《歌唱祖国》为英雄壮行,熟悉的旋律在大漠深处久久萦绕。

发射塔架静静耸立,仿佛在诉说神舟飞船的过往。

继神舟五号首次实现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首次实现与天宫试验室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试验飞行后,神舟十二号任务终于将实现“神舟”系列飞船立项之初的终极目标——作为可靠的空间往返运输工具,支持我国载人空间站运行。

通过四次神舟飞船与天宫试验室的交会对接,我国已经充分掌握了航天器的对接技术,以往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是从后方追赶飞行器,直接对接;这次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接口在核心舱的前部位置,这就意味着发射入轨后,神舟十二号不仅要追上天和核心舱,还需要在空中翻一个跟斗,绕到核心舱的前方,然后开始对接。飞船和核心舱快速对接后,作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将开展一系列操作:先将核心舱这个新房子进行“软装修”,布置好他们的新家,建立工作生活环境;接着还要进行出舱准备,涉及舱外服的检测维护干燥等等;执行出舱活动还涉及到机械臂的操作和团队协作。

腾飞碧空,浩瀚星海。曾经的无数个经典画面让人难以忘怀,也串起了中国人圆梦飞天的壮美轨迹。如今,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在太空安家落户的梦想近在咫尺,这是我们长久探索追求的回响。

当年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望而却步,有的只是奋起直追。从拓荒者到建设者,许多扎根戈壁的航天人,早就把这片土地当做了故乡。

1958年,一群年轻人准备去国外学习,只有一位未能如愿。因为他是研究导弹总体技术的,被拒绝接收。这名年轻人叫戚发轫,后来成了钱学森的学生,59岁时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我们汽车上最好的发动机是进口的,船舶上最大的内燃机是进口的,但是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自己的。”用戚发轫的话说,“这都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今天,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

中国航天蹚出的这条自立自强之路,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让世人动容。正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评论:当我们望向遥远太空时,会看到中国人的光荣。

发射现场大家屏声敛息,电视机前的你目不转睛,全球目光共同守望。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每一次重大的航天发射任务,中国都向世界展现着大国风范,同时也振奋着国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记得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冒着危险出舱,作为辅助的刘伯明将一面五星红旗递给他——就算真的遭遇不测无法重返地球,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航天与家国,向来密不可分。

徜徉在东风航天城,仿佛在品读一部中国航天史。理想与激情,梦想与光荣,每一处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发射中心附近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数百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在此安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之前,便永远地倒下了,但他们始终并将继续注视中国航天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壮举。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到底孕育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种载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仅用20多年时间就拉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幕。爱国爱民是航天精神的“根”与“魂”。航天精神赓续相传,中国航天也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于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成就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而传承中国精神也始终没有终点。

(改编自《航天梦,家国情》)

材料二:

这是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问天壮举。6月17日9时22分,与预告时间分秒不差,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中国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出大气层,极具标志性意义——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3个月的太空生活,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飞天梦想不仅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足音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一路走来,证明了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增强了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神舟十二号以及此前的几次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在执着坚守、默默付出。3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后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最动容。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深刻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改编自《飞天梦想映照大国担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神舟五号首次实现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到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立项之初的终极目标将会实现。
B.能够在太空安家落户,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这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付出。
C.神舟七号任务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冒着危险出舱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这是中国“神舟”系列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
D.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首批“太空访客”,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中国科技的自力更生,中国航天走自立自强之路,才让凝结了中国人智慧和志气的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助推着中国航天梦圆。
B.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可以看出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叙议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作出分析。
C.材料二第三段中运用的一系列数字,既突出了中国航天员的刻苦训练和辛勤付出,又有力印证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D.中国空间的建造和运营,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所承载着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力彰显,将助推我们伟大的祖国腾飞。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2021-11-26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 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
2022-01-07更新 | 3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课外付费补习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课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差、培优”,以便他们能在升学考试中获得竞争优势。由于优质高中和大学的资源分布不均,供给也相对有限,而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水平又是多样化的,一些学生家庭在正规小学、初中或者高中教育难以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时,就借助付费的课外补习教育以求子女能够进入好的中学或大学。在我国,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积极向学、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为课外补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毋庸讳言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课外补习而在学校课堂上睡觉,还有学生因为提前补习相关课程,导致教师正常教学进度受到影响。由于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各种补习,学生的业余时间受到压缩,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基于学校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和教师职业伦理责任的考虑,目前政府层面已明令禁止正规学校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另外,政府可以发挥办学质量较好的课外补习教育机构的作用,通过提供补习券、补习津贴等公共服务方式,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接受质量较高的免费或者低费用的课外辅导。这方面国外有成功案例,如韩国实施的“课外教育计划”以及通过卫星电视和广播放送等方式提供补习课程。

某种程度上,课外补习教育可以被看成是正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子或者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正规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值得改进之处,进而更好发挥学校正规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摘编自刘清华《课外补习:禁与疏、利与弊之辩》《光明日报》2018年2月3日)

材料二:

我国学生家庭参与校外教育情况调查表

表一

类别及学段

学科班

兴趣班

小学

初中

高中

小学

初中

高中

参与率

33.4%

40%

40%

27.9%

16.2%

13.2%

生均费用

5021

3354

表二

类别

地域差异

城乡差异

城市内部差异

东北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城镇

农村

一线

二线

其他

学科班

参与率

60.8%

38.1%

38.0%

30.5%

44.8%

21.8%

43.4%

48.8%

41.8%

生均费用

3693

2535

1463

1308

2712

345

5739

3772

1635

兴趣班

参与率

21.9%

26.7%

19.4%

17.6%

29.0%

5.4%

41.2%

29.6%

25.6%

生均费用

744

1146

547

533

1082

81

2270

1208

809

表三

家庭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学历状况

学科班参与率

消费水平最低的5%家庭

消费水平最高的5%家庭

未上学

大学及以上学历

兴趣班参与率

7.5%

54.3%

<20%

>70%

0.8%

45.7%

(摘编自魏易,刘舒畅《谁在补,补什么》,2018年2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曾提出“三脚架理论”,这“三个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再由这三个脚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三个支撑点的教育应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开展。这一提法自有新意:学生作为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家校外培训机构重要的存在,他们的重心在于探索未知世界,而不应止步于重复证实已知世界。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更丰富的内容,需要更多样的体验。一部分前沿的培训机构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从数数开始,打破以往我们对数学的印象,重新建立对数学的理解;从诗歌阅读开始,品味语言的神奇;在《诗经》中漫步……看似无追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而这正与某些学校的探索不谋而合,何不由此探索公立学校与培训机构更好的互补形式?

这些课程的兴起,正是源自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再计较分数的起落,更关心孩子的审美、兴趣的引导,回归教育的本义。如此,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从目前专注于学科培训走向真正的兴趣培训,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强化应试教育的“训练营”成为素质教育的“成长空间”。

(摘编自新晓燕《从“训练营”迈向真正的“成长空间”》《光明日报》2018年2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小学课外付费补习教育能在国内迅速扩展,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并且供给有限,以及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水平多样。
B.中小学生课外付费补习教育盛行,对弥补学校教学的缺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发挥积极作用。
C.目前课外补习教育会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应该进行积极监管、科学引导。
D.儒家思想有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黄全愈教授“三脚架理论”却主张强化孩子自我教育、重视兴趣培养,两者格格不入、难以兼容。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学段提升,校外教育学科班的参与率明显呈逐级上升趋势;而兴趣班的参与率则与之相反,且整体上低于学科班,生均费用也同样低于学科班。
B.中小学生的学科班与兴趣班的参与率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大,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学科班的参与率差别相对较小。
C.不同层级的城市在学科班参与率上存在差别,但都高于兴趣班的参与率;家庭花在学科班上的生均费用普遍高于兴趣班,一线城市要远高于二线及其他城市。
D.学科班与兴趣班参与率的高低跟家庭消费水平和父母的学历状况有直接的关联,父母高学历的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比例远高于父母没学历的中小学生。
3.要推动课外补习教育科学发展,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2020-11-25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