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45957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可不谈。”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前者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后者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当然,“形散神不散”在散文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阅读散文时应了解这一点。

所谓“形散”,就是前面说过的,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处理好“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关系,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

(节选自《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选材不受时空局限,古今中外,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花鸟虫鱼,沙粒水滴,无不可入文。
B.散文的行文方式多种多样,或展示片段的画面,成叙述事件的过程,或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C.散文行文时的笔法随意,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不受主题的限制,显得摇曳多姿。
D.散文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形散神不敢”的特点,“形散”指要放得开,“神不散”指收得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的论点,并对“形”与“神”做了具体阐述。
B.正如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兼具形体和精神一样,文章以此类比,阐述了好的散文该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C.文章将“形散神不散”分为“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两种情形,并分别阐述了其特点。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总论点,紧接着分别论证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两个分论点,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形”“神”皆散的散文多采用比较隐晦的组接方法,意旨较朦胧,需要调动更多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形”与“神”。
B.“形”“神”皆不散的散文“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内容浅显易懂。
C.作者对生活现象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反复锤炼,通过对事物“形”的描绘来传达思想情感,这就是以神写形。
D.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统摄“散漫”的段落,把握了“神”,就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的人们”和霍布斯对自然的权利进行解释的着眼点都是错误的,因此都得出错误结论。
B.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合乎自然的美德,即使是动物或残暴的君主,对不幸者也怀有怜悯之心。
C.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先于思维的,更是先于人类的自尊心和责任心的。
D.格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并不完善,因为它并不出自人类的天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分析霍布斯和曼德维尔的观点,从而引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类比、引用、演绎论证等手法进行说理,以事实为依据,旗帜鲜明地指出善是人的共性。
C.文中引用诗句“心地的温情……赠予人类的礼物”,是为了论证人内心的怜悯情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天性。
D.文章采用层进结构,首先提出怜悯心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怜悯心的表现,最后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与孟子人有“恻隐之心”的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人性本善。
B.人类的很多社会美德是从怜悯心当中生发出来的,甚至人类的理性也需要怜悯心的支撑。
C.人类的美德虽然主要是来自先天的本性,但具有足够素养的人也能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
D.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感情,可全面替代法律、良风美俗等,让人尽可能不去伤害到他人利益。
2023-06-1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人文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而来的,数字人文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人文资料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化,使人文资料可以被量化分析。图书馆古籍文献具有丰富的学术与研究价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常性的翻阅会对古籍造成一定的损害。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古籍数据化组织,对于古籍的保护、利用和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馆古籍数据化组织有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古籍数据的可计算性,这是古籍数据化组织的基础。古籍本不具备数字特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古籍的数字化,使古籍具有明确的计量属性,揭示古籍的多种属性,并通过对这些属性进行描述与标注,为后续古籍数据的挖掘与知识关联奠定基础。第二个要求是古籍数据的可获得性、可访问性。由于古籍数据差异性大,数据混杂,可能存在数据孤岛现象,而古籍数据化组织的目的是提高古籍数据的利用效率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因此古籍数据化组织的过程需要保证古籍数据的可获得性、可访问性。

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数据化组织要注重知识关联,利用可视化工具直观地展示古籍数据化组织结果。传统模式下的古籍数据化管理主要是深入分析单一数据源,数字人文时代的古籍数据化管理强调对古籍数据源的多视角分析,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数据化管理包含古籍数字化、古籍数据融合、实现知识关联及应用三方面内容。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数据化组织的基础,将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古籍资源在数字世界的映射,使得古籍资源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需要保证古籍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减少对古籍的损伤。如通过冷光扫描仪,采用非接触扫描结合冷光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对古籍的损害,同时扫描速度快,扫描准确度高,可以将扫描完成的古籍转化为PDFWORD等格式,为后续古籍处理和分析提供了便利。古籍数据融合是古籍数据化组织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对提高古籍资源利用率至关重要。它采用一定的方法聚合或整合同一对象的多个属性,消除和遵循一些通用的古籍编目规则,对不同来源的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清理和数据转换,构建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组合和聚合形成相应的数据集。古籍知识关联是古籍数据化组织的目的,通过语义技术和关联技术构建古籍知识网络,发现隐性古籍知识,促进古籍知识的利用和共享。知识图谱是古籍数据关联的一种方式,通过语义标注和链接相关古籍文献资源,描述相关概念、实体、事件间的语义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为建立知识库以及为用户语义检索提供便利。古籍知识应用是为用户提供古籍语义检索的服务,同时将检索结果通过可视化工具呈现出来,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古籍数据。例如,中华经典古籍库提供同义词和关联字检索,为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用户提供了检索便利,提高了古籍的查全率,同时为科研工作者发现隐性关联知识提供了检索途径;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服务平台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相关联的名人、宗谱古籍以及相关历史事件,方便用户深入了解家谱文化。

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数据化组织不但能提高古籍的利用效率,拓展古籍的共享范围,而且能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带动人文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李敏《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据化组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现古籍数据化组织,既能丰富古籍的学术与研究价值,又能防止对古籍的损害。
B.古籍数据的可计算性与可获得性、可访问性是古籍文献资源数据化组织的基本要求。
C.通过冷光扫描仪,既能减少对古籍的损害,又能提高扫描的速度,增强扫描准确度。
D.知识图谱是通过语义标注和链接相关古籍文献资源,建立古籍数据关联的一种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数字人文时代技术的分析,提出了古籍数据化组织对古籍保护的意义。
B.文章重点分析了古籍数据化管理的三方面内容,三方面内容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
C.文章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论证古籍知识应用是如何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古籍数据的。
D.文章在分析图书馆古籍数据化组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籍数据化组织的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使得古籍文献资料能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实现被量化分析,从而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程度。
B.由于传统模式下的古籍数据化管理,主要是对古籍文献单一数据源的深入分析,所以不能促进古籍知识关联和应用。
C.如果没有古籍数据融合这一环节,就不容易对不同来源的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清理和数据转换,融合成新的数据集。
D.为方便用户深入了解家谱文化,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服务平台以时间轴方式呈现相关宗谱古籍,拓展古籍知识共享范围。
2023-04-20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作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这是告诉人们,所有道德行为都源自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最终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矩,智是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格的修炼。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在。

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主导力量,塑造了一批批“忧国忧民”的忠臣、“事亲敬长”的孝子和“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实践虽然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没有对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
B.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是多种优秀道德品质的综合体,义是根本。
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前提是血缘亲情关系,根基是孝悌。义的主旨是敬长,所以,义是仁的根基。
D.义不像仁、礼、智、信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文章据此提出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的论点。
B.通过对义与人性、人格的关系,义的主旨,义的概念的论述,文章对义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C.义具有塑造君子人格的作用,文章以范仲淹、董永、柳下惠等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之士作为例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又从人性、人格、敬长、适宜四个方面逐层递进,阐述儒家之义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要你愿意修身,就可以形成君子人格,品行高尚。
B.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既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益处,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
C.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多彩多样,追求君子人格是终极目标,这也是孔子所崇尚的人格,而义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力量。
D.义是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能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历久弥新。
2021-03-11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