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 题号:146026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这些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同时也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有些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

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限制了中国建筑理论发展。

建构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

中国气派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需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因此,传承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在有一个倾向,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如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世界。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在跨文化对话中坚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设。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都是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

(摘编自《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以建筑设计为例》)

材料二

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

(摘编自《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追求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气派,但只有建筑领域进步明显。
B.只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不偏不倚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指引与支撑今天的文艺创作。
C.尝试用符号拼贴的方式继承传统也是一种创新,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D.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二者是一对辩证统一矛盾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建筑设计为例,论证了如何让当代创作更具有中国气派,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B.中国建筑师还存在诸多问题,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
C.材料二运用连续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的关键问题,引人深思。
D.能否深入和全面认识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文化发展能否顺应跨文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3.请结合材料,概括如何让当代文艺创作更具中国气派。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了解这些词的意思、用法,几乎成了网上冲浪的必修课。逆行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太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语言的不断更迭,也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根植于网络土壤的表达方式成为流行语。比如,根据电影《流浪地球》中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网友效仿出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等各种表达,应用于不同的语境当中,增加了语言交流的亲和度和接受度。

透过网络热词,可以一窥当下热点和社会心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创作平台,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发明、改造的不少网络热词生动鲜活,反映着他们的关切和心声,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硬核呈现对真正实力的尊重与推崇,点赞评表达对优质作品的肯定与赞扬。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共情,形成共鸣,既彰显独特个性,又在口口相传中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经由这类网络热词,可以感受时代发展的进程。作为交流媒介,网络热词虽然来源于虚拟世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情民意。从最美的流行,从后浪白衣执甲的新义,新潮、昂扬的流行语成为大众口头禅,润物无声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这些词语如同一帧帧为社会定格的照片,其背景是更有温度、更具获得感的生活。

快速更新的网络热词,也为语言演变带来新特点。适应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即时性特点,网络热词往往简洁精炼,善于在浓厚的情感包裹下,以浅显直白的方式传达语义。”“上头等词语动作性强,画面感足;古文、方言的化用妙趣横生……多种多样的网络热词通过新句式、新表达、新修辞,为汉语增添活力。蛮拼的”“萌萌哒这样网感十足的词语,让表达多了几分灵动与时尚;当我们在屏幕上打出焚膏继晷”“珊珊可爱这样的古典词语,汉语的典雅与韵味也扑面而来。

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也有讲究。有的网络热词使用不符合交流场景,常会引起尴尬和不适,起不到应有效果;有的网络流行语存在低俗化、粗鄙化倾向,更欠缺典雅,需要予以规范。网络热词体现着互联网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流于琐碎、粗鄙的网络热词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唯有表达积极态度、观照现实发展,方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曹雪盟《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热词背后是充满生机的生活》)

材料二

放眼全世界,捍卫母语的纯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曾有报道说,你跟法国人说英语,他明明能用英语交流,可却会对你摇头,他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进而影响法语的纯洁。就我国而言,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应该成为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自觉。

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让规范使用语言和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法可依。

承担大众传播任务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应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阻挡低俗网络语言的防火墙

作为网民的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保卫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觉,使用网络语言时,主动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自觉抵制暴戾低俗的网络语言。

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捍卫语言的纯洁性、抵制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并非一刀切地反对使用网络用语和外来词语。在汉语发展史上,干部来自日语,拷贝”“沙发来自英语的音译,而来自于网络的给力”“正能量”“山寨等新词更是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语库,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我们期待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涌现,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低俗网络用语早日淡出,让文明之花加速生长。

(摘编自汤文靖《捍卫语言纯洁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语言演变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直观体现,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条件。
B.网络热词生动鲜活,既彰显独特个性,又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因而能在年轻人中引发共情,形成共鸣。
C.网络热词往往简洁精炼,情感浓厚且传递语义方式浅显直白,这是由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即时性特点决定的。
D.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有意识地捍卫母语的纯洁,我国也应当自觉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如果不了解各种网络热词的意思、用法,就无法顺利地进行网上冲浪。
B.网络热词为语言发展带来新语料,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词语会被收录进词典。
C.流于琐碎、粗鄙的网络热词注定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也不能体现出互联网文化。
D.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自觉保卫中国语言文字,抵制庸俗暴戾的网络语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显示屏、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
B.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流动的大河,网络语言使这条大河流得更欢快。
C.“如果不经常上网,你都不知道学生们在说啥。”从教20多年的王老师感慨道。
D.有位小学生在检讨书中这样写道:“她当时的口气真是7456,所以偶才说她是恐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使用了“yyds”“绝绝子”“逆袭”“给力”等网络词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022-07-02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首先承认社会发展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从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上来辨别文学的成就时,就会发现某些特殊的文学现象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不大。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又不一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某些文学形式的突出成就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某些不发达时代的文学比发达时代的文学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譬如,古希腊神话是神话发展的高峰,它为人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审美价值,它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却渐渐地衰微了。中国的唐诗宋词创造了格律诗的高峰,尽管唐宋以后的社会进一步发展了,但诗人们所留下的格律诗很难与前者相提并论。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相反,在某些特殊的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倒成了一种文学形式繁荣的消极因素,我们得出这种结果,是用文学超然的普遍审美价值来评估的。

从文学发展的多种原因看,它的繁荣并不一定发生在相对高度发展的社会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物质发展水平,这也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原因。但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元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心理、时代风尚和艺术传统等对其都有影响。

神话这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只能在经济水平低下、社会原始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和繁荣,因为神话里所体现的人的强大直觉力和想象力是经济不发达、认识处于蒙昧状态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

中国的康乾盛世并没有带来文学的相应繁荣,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对文学的恐怖性限制。18世纪的德国,其物质生产的水平远不如英法等国,却出现了以莱辛、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文学的繁荣局面,德国这个时期产生的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构成了当时欧洲文学的主潮。这与德国文化中的哲学反思传统、德国人的理性精神和自由理想的社会心理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张者《文学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乡土文学始终是近百年来中国新文学成就斐然的一脉。乡土文学关联乡土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见证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也在接续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知名作家和经典作品。新时代以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中华大地上正发生着山乡巨变,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丰厚的土壤,也为乡土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经验新内容。

不过,时代在变,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在变,新时代乡土文学要用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审美旨趣、艺术气度呈现这些变化。这就需要一方面传承乡土文学宝贵传统,另一方面充分汲取时代精神养分,推动创作手法和审美风格的革新。近年来,乡土文学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

其一,日常经验美学与宏大史诗美学的融汇再造。付秀莹的《野望》、陈应松的《森林沉默》等作品,由乡村民间平凡小事入手,既有关于乡间伦理道德、人情世故、家常日用的微妙体察,又有对山川河流、田野大地、草木鸟兽的悉心观照,通过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灵动勾画,连缀起一幅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对乡村生活和乡土景观,作家们不仅有持续的观察和体验,而且有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这使得新时代乡土文学能够探幽析微,将个人、家庭、家族、村镇与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联系起来,将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包裹在家常琐细的真切描述中,写出大历史、大时代的面貌和脉动。

其二,开放包容的现实主义美学。新时代乡土文学注重对现实主义传统和乡土叙事传统的赓续和更新。不少乡土作家用新的创作致敬《创业史》《三里湾》《铁木前传》《李双双小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致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他们又能从当下的审美特点出发,拓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丰富现实主义美学内涵。一些作家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技艺等融入叙事,使作品多了一层文化意蕴,体现出作家主动探索的创作能动性。在今天的乡土文学写作中,你能读到隽永灵动的风景画面、质朴淳厚的风俗描绘,也能读出深具中国韵味的生活场景和人伦情感,读出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化的传承。这些书写无不丰富着当代乡土文学的艺术呈现。

积淀深厚的乡土文学,如今向着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再次敞开,激发作家澎湃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让人们对精品佳作的出现充满期待。如何通过乡土变迁深刻理解时代和历史,以文学的方式使乡土世界获得美学表达,如何让乡土和时代新人在文学中得到更典型化的提炼,如何创造出真正具有思想艺术深度、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史诗性经典,这些都是新时代作家需要思考和解答的课题。

(摘编自吴义勤《新时代乡土文学——展现山乡巨变,彰显奋斗创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未必同步,两者甚至有时会呈现出不一致的情况,古希腊神话就是鲜明的一例。
B.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最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物质发展水平,但它未必直接反映出文学的发展高度。
C.当前,神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消失了,这是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丧失了强大的直觉力和想象力。
D.付秀莹的《野望》、陈应松的《森林沉默》将日常经验美学与宏大史诗美学融汇在一起,写出大历史、大时代的面貌和脉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
B.从文学超然的普遍审美价值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的发展未必带来文学繁荣这一结论。
C.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技艺等融入叙事是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发展方向。
D.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其审美旨趣和艺术气度应当与其所处时代相匹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项是(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B.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可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C.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理论。
D.王国维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人生的一种境界。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这句话与材料一哪些观点相互印证?
5.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如何创作出精品佳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9-07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伴随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达到高峰。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文物,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2019年,考古学者在三星堆又发现多个祭祀坑,并于近期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全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热议与思考。

②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众所周知,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③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这一青铜礼品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④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文明的许多共同物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如上所述,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一方面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出现了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并融为一体,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⑤当下,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正在进行,很显然,三星堆古国曾经存在过一个长期、系统的祭祀体系。我们不禁要问:人们祭祀的对象是谁?是人间的君王,还是天上的神灵?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等待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的结果。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对于三星堆文明的探寻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与全球世界级的古代文明成就相比较,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三星堆文明的整体面貌。我们期待着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扎实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三星堆文明的结构与体系,例如:针对诸如王陵、宫殿、城垣、作坊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探察;对青铜、玉器、金器产地及技术来源等问题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深化对三星堆文明产业结构、技术工艺、经济体系的认识;把三星堆独具特色的神像、面具、神树、黄金崇拜等文化内涵和艺术渊源等问题置放于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加以综合比较。我们深信,以四川省内考古力量为中心,全国考古界通力合作,进而实现中外学术界的携手努力和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伟大成就之一的三星堆文明,必将以其雄伟的身姿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三星堆是可以和特洛伊、尼尼微相媲美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应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认识其价值。
B.中国青铜时代文明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利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
C.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青铜礼器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表达社会权利、等级的方式。
D.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并不能展现三星堆文明的全部,它的一些未解之谜,还需要更深入地发掘和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洛伊和尼尼微遗址的发现和挖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
B.《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对于“列鼎”制度的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所证明的结论,总体上可以互相印证。
C.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情况。
D.三星堆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也有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没有的新事物。
3.下列各项中,能够证明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影响的一项是(     
A.在三星堆出土了许多青铜立人像,这些人的样子并非华夏人的样子,而是颇有印度洋的风格。
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尊和罍,这些器物在当时中原地区是典型的礼器。
C.三星堆发现的象牙是完整的象牙,被认为是祭祀的“通灵之物”,而殷墟的象牙是作为器物的原材料制作某些特定的器物。
D.三星堆神鸟图和彝族“毕摩”经书中的鸟图几乎完全相似。铜像所戴的帽子和彝族的帽子也非常相似。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证的严密性。
5.结合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现,谈一谈三星堆文明的特点。
2021-10-14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