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46113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轮满月,皓明如镜,人间岁月静好。然而,由于太阳风不停歇地吹向行星际空间,间或伴随着太阳爆发,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远非“静好”,甚至饱受高能粒子辐射的“轰击”。这样的“轰击”会给登月带来哪些影响呢?

“对于探月,最危险的是高能粒子对设备材料和器件的影响。”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史全岐说。高能粒子的轰击会对电子设备和卫星材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导致仪器噪声增加、传感器读数错误、太阳能电池板退化等。围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卫星也可能会被带电粒子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导致设备提早“退役”。另外,人类如果较长时间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会发生癌变,所以对于在月表作业的航天员来讲,过量的辐射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此前有研究表明,当太阳风质子与月球土壤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水,因此了解太阳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作用规律,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在月球表面的沉积位置和方式,以供月球作业的日常消耗,并作为航天器燃料的来源。

当月球公转到远离太阳的一侧时,地球磁场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地球磁场在夜晚面可以被拉得很长,形成磁尾,从而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给月球罩上“保护罩”也就是说,在月球公转周期的四分之三时间里,太阳风中的质子、电子等会直达月球表面,犹如“暴凤骤雨”袭击月表;在剩余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月球会进入地球的磁保护伞——磁层中。

此前观测和模拟工作已表明,由于地球磁层的保护,运行在月球轨道上的航天器和在月面上活动的航天员会在满月期间相对安全一些。然而史全岐团队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前认为的“安全期”也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2012年3月8日,一道行星激波袭向月球,阿尔忒弥斯月球轨道探测器正在附近运行,它装载的磁强计探测到空间中卫星所在位置的等离子体速度以及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并将数据传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行星际激波通过后,太阳风发生了大幅度转向,导致磁层在月球轨道处产生大幅度的偏转:磁尾就像被风吹拂的“风向袋”一样摇摆。

这样的摇摆导致月球的空间天气“大变脸”:处于满月期间的月球直接暴露于地球磁鞘(被加热和压缩的太阳风)之中。如果此时月表上有探测活动,而宇航员和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便有着地球磁层的保护,他们仍然有可能被太阳高能粒子袭击。就像在狂风暴雨中,人即使站在伞下,仍然会被雨水淋到。

山东大学史全岐团队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唐斌斌共同合作,通过观测和模拟,对月球空间天气的“变脸”原因进行更细致的探索。 “两种不同的全球磁流体模拟结果都表明,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的控制,时间尺度约为半小时,”史全岐表示,“未来可以通过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去监测这种偏转。 一旦偏转现象发生,就可以马上把信号传递到地面,人们就能经过模型分析,预测它到达月球后会使磁层偏转到什么程度。如果偏转得很厉害,就可以提前几十分钟进行预警,通知关闭月球上的设施敏感仪器,并让宇航员马上躲到掩蔽设施中去。”

(摘编自张佳星 《新发现!安全探月,地球破场这把“保护伞”也不是十分靠谱》,《科技日报》2020年8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不间断出现的太阳风和太阳爆发的影响,月球表面长期饱受着太阳高能粒子辐射的“轰击”。
B.由地球磁场形成的磁尾会对月球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磁尾能使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发生偏转。
C.随着月球的公转,当进入满月期间,月球远离了太阳,地球磁场才可能对月球产生保护作用。
D.月球位置上的地球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控制,受其影响,地球对月球的磁保护伞作用也不再可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轮满月,皓明如镜”到“此前观测和模拟工作已表明”,文章通过变换叙述角度,说明了月球环境的恶劣。
B.文中写狂风暴雨中人站在雨伞下的情形,意在说明月球上的宇航员和基地设施被高能粒子击中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C.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可以监测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经过科学家数据分析,提前预警,便可保护宇航员的安全。
D.作者使用“保护伞”“安全期”“大变脸”等文学性表达,有效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拉近了科学和读者的距离。
3.了解太阳辐射对月球的影响对于登月有何益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位代表: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青年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极度依赖。然而,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3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据了89%的碳排放量。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空前严重,开发新能源已势在必行。于是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力图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供能。

托卡马克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在苏联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1965年,在四川乐山郊区,中国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在第一枚核弹爆炸后数年,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就建起来了。反观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因为可控核聚变实在是太难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如此渺茫的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呢?这就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说起了。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不仅效率低下、储量有限,而且长久使用污染严重,不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其他能量来源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所以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如果“人造太阳”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能源危机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形成超强磁场需要使用通电线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中。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的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东方超环于2000年9月正式动工,并于2006年9月26日第一次放电成功。东方超环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将-269℃环境和上亿度的环境有机结合,在“服役”过程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2012年,东方超环获得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并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东方超环获得超过6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7年,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又一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2021年,东方超环再次创造记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7千万摄氏度1056秒等离子体运行。这些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人造太阳”的科学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为“人造太阳”迈向商用发电奠定了基础。东方超环投入使用后,一定会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有力助手。

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例如,东方超环堆芯产生的高温可以裂解水为氢气——一种无污染的高能燃料。虽然东方超环目前还做不到商用发电,但凭借着科研人员的努力,相信最终会获得成功。

在节能环保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生活在当今已经成为各国广泛推崇的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各位代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当代青年要积极地践行绿色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过好简单生活。“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过度囤积,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绿色生活的实践方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行动。当然了,绿色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节俭。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不用刻意放弃生活中的一些享受也同样能过好舒适的绿色生活。无数科学家正在为减排不断努力。作为青年,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行动出发去维护头顶的蓝天。

此时此刻,科研人员仍然面对着东方超环不分昼夜地奋斗着。在这个领域,中国早期的科研工作者们筚路蓝缕,开荒拓土,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聚变人都心怀一个梦想: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也许一个国家的力量太过渺小,也许在科研攻关时偶有力不从心,但聚变人能够坚守心中的信念和底线,哪怕路途崎岖坎坷,哪怕结果渺茫未知。我相信通过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一盏由核聚变点亮的灯一定会在中国。我也相信通过各国人民的不断努力,“温室效应”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自《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1.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在已然实现商用发电的同时,也可以裂解水产生氢气,提供清洁能源
B.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C.“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体现了中国聚变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自信和伟大的愿景
D.此时此刻,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努力奋斗,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超环”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东方超环”在中国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
B.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才实现了成功,这与核弹和裂变核电站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C.目前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存在效率低下、长久使用污染严重等问题,与我国“双碳”的理念相违背。
D.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演讲稿。全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使用了大量事实事例作为论据;同时完美保留了作为科普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不失为一篇完美优秀的科普说明文性质的演讲稿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一项是(       
A.不畏强权、维护主权。B.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D.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4.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中国的“东方超环”所解决的核聚变反应的难题。
5.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请你结合材料。写出至少3条有利于实现绿色生活的实用高效的措施。
2023-08-08更新 | 2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保持恒定体温,高效的冷却机制和保暖一样重要。既然热量总是从较热的物体向较冷的物体流动,那么我们如果置身于摄氏41度的环境之中而缺乏某些调节机制,我们的体温就会不断升高,直至死亡。

但实际上,我们却活了下来。我们下面还会说到,甚至在温度更高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人类依然活得有声有色。

蒸发是其中的关键。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蒸发也会将我们在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带走约四分之一;如果气温上升,这个比重还会更大。要理解蒸发的散热原理,不妨将我们的体液设想成一个个水池,其中的水分子移动着、撞击着。

我们现在知道,水的温度是水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如果有运动较快的水分子从池中逃逸,剩余液体的平均动能就会变低,整个池子的温度也会下降。这就是蒸发能够降温的原理。不过,这个原理只有在液体上方的空气足够干燥时才起作用。如果快速运动的分子由水蒸气重新进入了水池,速度和它们离开时一样快,那么蒸发的降温效应就会消失。

蒸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水在变为蒸汽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将1克水加热1摄氏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卡;将1克水从摄氏0度加热到摄氏100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00卡。然而,要将摄氏100度的1克水变成相同温度的1克水蒸气,需要的热量却超过500卡。也就是说,将水转化成水蒸气所需的热量,是将水从冰点加热到沸点所需的热量的五倍还多。因此,将身体里的水转化成水蒸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降温方法。

那些需要降低体温的动物,自然也运用了这条基本原理,它们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发明出了层出不穷的巧妙方法。用蒸发促进冷却的一个法子是扇风,也就是趁运动较快的水分子甫离水面之际就将其吹走,使它们无法重新回到水里。我们在一杯咖啡或者一碗热汤表面吹气,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扇风能加速冷却,但冷却的第一步还是要在某个表面上制造液体,好让它蒸发到空气中去。少数袋鼠和一些大鼠能够靠舔舐毛发使自己冷却,因为唾液的蒸发会带走热量,但是应用最广的蒸发技术还是喘气和流汗。

鸟类没有汗腺,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只有少量汗腺,比如狗。它们依靠短促的浅呼吸来使得喉咙的液体蒸发。

这种方法颇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是我们不太容易想到的:它能帮助动物保持头脑冷静。

小个子的东非瞪羚在草原上全速奔驰五分钟,产生的热量就会使它们的核心体温从约摄氏39度上升到略高于摄氏43度。血液从略高于摄氏43度的身体沿着动脉流向头部,它们脑部的温度却始终比身体低15度以上。

它们的脑部之所以能保持冷却,完全是奔跑时的快速呼吸制造的一个附带的好处。

从身体向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是颈动脉,它在颅底分成几百支小动脉,在进入脑部之后重新汇合。就在分岔的途中,动脉中的热血被附近喉咙里快速流动的空气所冷却。这个有趣的冷却机制能使逃亡中的瞪羚保持最佳的决策能力。即使身体的其他部位不断加热,它的脑部温度却能大致恒定。可见这种动物的第一要务是维持控制中枢的恒温,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有一点变温的自由了。

和出汗相比,喘息还有一个优势:出汗时,汗水会带走珍贵的盐分,所以才常有人告诫我们大量流汗时要喝下富含矿物质的饮料。而喘息时,唾液中的矿物质是留在体内的。不过,喘息也自有它的缺点,其中之一是需要肌肉的活动,而肌肉的活动本身又会制造热量(快速的浅呼吸对这个问题有所缓解)。没有一个办法是万全的。一切都是动物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出来的适应性行为,目的是使生存的几率达到最大。

多数大型哺乳动物都会出汗,其中的一些尤其明显。就连骆驼也会出汗,只是它们的汗水不容易发觉,因为在沙漠的干燥空气里,水蒸气几乎会立刻蒸发。

人类的毛发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只留下一身裸露的皮肤。这层覆在体表的器官有大约200万个汗腺,分布在全身上下,手掌上最为密集,其他部位则稀疏一些。在下丘脑的调控之下,汗腺分泌出一种略带咸味的液体。这种分泌活动不受意识调控,也不完全由环境激发,压力或紧张也会使人流汗。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冷却手段,当人体的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体热时,汗水能够迅速将热量排解出去。当你身着衬衣和长裤前往办公室,出太多汗或许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快速冷却有助于逃生,是有利野外生存的手段。

(摘编自吉诺·塞格雷《迷人的温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气温很高的撒哈拉沙漠生存下来,是因为人体具有将体温自动调节为相对恒定体温的生理机制。
B.蒸发能够降低体温的原理在于,运动较快的水分子从体液中离开时,剩余液体的平均动能就会变低,温度随之下降。
C.东非瞪羚逃亡奔跑时,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温度会升高,但脑部大致恒温,因为这样它就可以保持最佳的决策能力。
D.人类进化至今,毛发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覆盖在体表的两百多万个受到下丘脑调控的分泌汗液的汗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三、四两段在解释蒸发的散热原理时,把人类体液设想为一个个“水池”,这便于读者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
B.文章采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将水转化成水蒸气所需热量之多,突出蒸发是降低体温的有效方法。
C.文章以瞪羚快速呼吸时动脉中的热血被喉咙里快速流动的空气冷却为例,详细说明喘息可帮助动物保持头脑冷静。
D.骆驼也会出汗,只是汗水不容易发觉,作者借此证明了“多数大型哺乳动物都会出汗,其中的一些尤其明显”的观点。
3.动物降温主要采用哪些蒸发技术?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2023-11-03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远征月球的宇航员重返地球时,都会戴上大口罩,举起双手,什么也不触碰地走入无菌箱。无菌箱被高高吊起,悬渡到休斯敦的另一个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检疫隔离期满。在此期间,人们不安地看着被接种了疫苗的动物和培养的组织,害怕真的出现什么凶兆。直到这长长的灭菌隔离仪式完成之后,宇航员才能重见天日。

假如月球上有生命,我们首先要怕它,必须提防着它,免得沾染上什么。或许是一个细菌、一条核酸链、一个酶分子,或者是一个狡黠的无名小东西。不管是什么,人类单凭想象认为陌生的异类绝非善类,一定要把它关起来甚至杀死。

真是奇事一桩,我们竟能全盘接受这种做法,好像这是遵从了某条自然法则一般。但有一些碎片化的证据说明我们错了。事实上,已知的大多数生物之间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不同程度的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这种关系对生物的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生物若要使另一种生物染病,那需要长时间亲近、长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办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会为我们接纳它加入“球籍”而孤独地等待。

据估计,我们真正熟知的微生物,很可能只占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能单独培养。它们在相互依赖的、密集的群体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给营养、维持对方的生存环境,通过一个复杂的化学信号系统调控不同种间数量的平衡。现有的技术还不允许我们把微生物一个个地分离出来,单独培养,正如我们不能把单只蜜蜂从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脱皮的细胞般干死一样。

细菌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在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当好的模型。它们靠合作、适应、交流和以物易物生活。那些生活在昆虫组织内的细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蚁的含菌细胞结合在一起的那些菌类,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们还不清楚它们为那些昆虫做了什么,但已经知道,如果没有它们,这些昆虫是活不长的。

今天,共生关系还影响着大多数海洋生物。比如海葵附着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通过寄居蟹的运动而扩大其取食范围,反过来,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害。

然而,在调节动物关系的过程中,生物界有时会有一些貌似即兴的“发明创造”,但即便是在必须争个输赢的情况下,也未必是一场战斗。西奥多用一系列实验证明,将两个同种的海扇放在一起密切接触时,其中较小的一个总是先解体。这种自我毁灭,是由裂解机制调控的一种自我解体行为,完全由较小者控制。它没有被逼退战场,没有一败涂地,也没有弹尽粮绝,它只是自愿退场。知道生物界还有这样的事,虽然未必会感到舒服,但尚算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将遗传学上毫无联系的细胞放在一起,无视种的不同,融合成一些杂种 细胞,这乃是一种自然趋势。炎症和免疫机制的强大设计,一定是为了把我们这些生物彼此分开。如果没有这些复杂的机制,我们或许已进化为某种在地球上四处流动的合胞体,那么,大地上连一朵花都不会生发出来了。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航员回到地球后需隔离灭菌,是害怕宇航员带回的细菌危害地球,但作者认为宇航员带回的细菌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B.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生物的存在需要依赖其他生物,以此构成所有生物间的合作关系或共生关系。
C.一些生活在昆虫体内的细菌对寄主的作用很大,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些细菌的具体作用,但离开这些细菌昆虫寿命会变短。
D.炎症和免疫机制是把生物们分开的有效机制,如果没有炎症和免疫机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们可能会进化为流动的合胞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的无名小东西”等表述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可能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细菌等的蔑视态度。
B.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球生命想要使人类染病,需要长时间亲近、长期密切共居才能成功,这些生命正在为被接纳加入“球籍”等待着。
C.我们不能把单只蜜蜂从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脱皮的细胞那样干死,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单独培养微生物。
D.当两个同种的海扇密切接触时,较小的海扇通过裂解机制调控进行自我解体这一行为,不是自然界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体现。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所说的“重要作用”具体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12-15更新 | 4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