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146264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菓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一方面抗击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再者,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疫情中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价值观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抱有远大理想,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都是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有删改)

材料二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等等。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作家艺术家要有贡献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有删改)

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亲爱的翻译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虚空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强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春风十里不如你》《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同过窗》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思想格局。

(摘编自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疫情,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慰聚人心,文艺都不能缺位;文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B.全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舍身忘我、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C.由恩格斯的话我们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要么是具体的、鲜活的,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D.“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创作者如果能对内容进行深入体悟,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要做到身当其境并非不可能。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抱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
B.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了创作要取材于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外,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C.有些作品因为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导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
D.“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形象地阐明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要勇担时代责任,这是作家的天职。
3.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虎妈猫爸》《小别离》试图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却因剧情中存在过多的情感纠葛而阻断了对教育的忧思。
B.《鸡毛飞上天》全面呈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们观念的转变。
C.《小镇大法官》《阳光下的法庭》以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为重心,表现了现代法制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系。
D.《黄大年》《太行赤子》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用朴实无华的镜头组接,体现了主人公“深扎”的精神风貌。
4.三则材料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5.请结合材料,谈谈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应该如何克服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歇。

400多年前,伽利略举起自己制作的简易望远镜对准星空,他看到了与前人所见完全不同的星空,掀起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潮。天文望远镜从此成为观测天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天文探索直接改变并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之后的几百年,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先进。透过望远镜,人们发现的天体和宇宙现象越来越多。

“究竟银河系就是我们的所有宇宙,还是银河系外有其它类似银河系的星系?”二十世纪的这场天文学大辩论当时并没有结果。但几年之后,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使用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2.5米胡克望远镜,发现了银河系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星系,而且这些星系正在远离银河系。这一系列发现让人们意识到,宇宙在膨胀,这也成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观测基础,哈勃也因此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为纪念伟大的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一架空间望远镜在1982年被正式命名为——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心脏是它的主镜面,直径2.4米,是一套通过主镜和副镜的组合使用,以使光线进入望远镜的科学仪器。1970年,美国航天局设立了空间望远镜工程委员会。但随着太空经费开始缩减,研制大型空间望远镜的预算缩减为原来的一半,美国航天局将望远镜口径从原来拟定的3米降至2.4米,仪器设备也相应缩水,便邀请欧洲空间局加入并承担15%的研制经费,相应给予欧洲科学家不少于15%的使用时间。

1990年4月24日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着此后为天文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超级明星——哈勃空间望远镜,一飞冲天。随后的30年中,这台望远镜历经数次坎坷又绝处逢生,它的卓越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开启了一扇窗。

然而,当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宇宙空间绕着地球沿一定轨道高速飞行并开始工作的时候,它看到的星星都是模糊的。美国航天员不得不经过600个小时的太空维修,给它安装了一个改正镜,这就像我们很多人需要戴一个眼镜才可以看得更清楚。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一台能够在很小的视野范围里,非常精细地观察天空的望远镜。

1990年在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之前,天文学家们只在双星系统【1】中证实了黑洞的存在。而哈勃空间望远镜却发现了星系中心潜藏着一种令人震惊的黑洞类型——超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从一百万个太阳质量到几十亿个太阳质量。天文学家们后来又继续寻找超大质量黑洞,发现超大质量黑洞非常普遍,可以说绝大多数大星系中心都存在。更惊人的是,中央黑洞的质量和星系中心由恒星构成的核球质量直接相关,核球质量越大,黑洞质量越大。

自1990年发射升空至今的30年间,哈勃空间望远镜已完成超过130万次观测,揭开了无数宇宙奥秘,从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到暗物质、暗能量,科学成就不胜枚举。当然,天文探索源于一系列不同望远镜在不同波段所做的观测,并非是“哈勃”的独自发现,但它的观测结果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取材于黄京一、苟利军的相关文章)

注释:【1】双星系统:指由两颗恒星组成,相对于其他恒星来说,位置看起来非常靠近的天体系统。

材料二:

今天,如果我们想造一台望远镜,怎样才能够超越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成就呢?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想要做的是在空间站轨道上放一台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成像原理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相似,但它能够同时观察成千上万的星系,这就是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建造理念。它是一台主镜口径两米的望远镜,大概是一辆大巴车大小,在它整个生命周期里要拍60万次照片,每天都会将全天拍摄的超过三分之一的图像送回地球,供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进行研究。这台望远镜大概会在2024年前后投入运行。

巡天空间望远镜和空间站是共轨飞行的,没有对接在空间站上。那是因为空间站会有抖动,而且空间站很亮,会影响望远镜的拍照效果。当然,巡天空间望远镜也可以对接空间站,以更新、升级仪器。我们通过巡天空间望远镜,能够成百上千倍地去看星系。现在看来很多奇怪的、罕见的天文现象,在巡天空间望远镜时代都会被观察到。我们将会看到很多互相碰撞的星系,看到很多发生恒星爆发的星系,看到很多正在进行剧烈活动的星系。

但巡天空间望远镜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去观测宇宙中那些不易观测到的东西。在我们的宇宙中,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暗物质不发光,也不和普通物质发生相互碰撞。那么,怎么能发现这些暗物质?巡天空间望远镜将会观测一种叫做引力透镜的效应。所谓引力透镜并不是一个真的透镜,而是宇宙中的一些天体因引力作用起到了透镜的效果,可以让科学家们观察到这些天体背后的天体。

巡天空间望远镜上不仅搭载了非常先进的巡天相机,还有丰富的精测仪器。有的仪器可以帮我们去观测星系中的碳元素;有的可以让我们去观测行星是否在围绕这些恒星转等等。当精测仪器和巡天相机拍摄的图像结合到一起的时候,科学家就有能力将探索宇宙的视野从一个小的尺度扩展到一个大的尺度,不只是地外行星、恒星,甚至星系、宇宙都会被全面了解。

在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后,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天文学的黄金时代。

(取材于李然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望远镜直接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B.通过最大口径的哈勃望远镜,哈勃发现了除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
C.二十世纪的“天文学大辩论”在其几年后便有了结果。
D.因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哈勃成为了最伟大科学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预算缩减,美国航天局将望远镜口径降至2.4米。
B.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视野范围会变得狭小是在安装改正镜后。
C.美国航天员需要花费600个小时为望远镜安装改正镜。
D.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绝大多数大星系有超大质量黑洞。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巡天空间望远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远镜将每天拍摄的图像送回地球,供科学家研究。
B.如果要进行更新、升级仪器时,望远镜可以与空间站对接。
C.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望远镜成百上千倍地去观测各种星系。
D.望远镜要观察天体背后的天体,需要借助引力透镜的效应。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黑洞的质量和星系中心由恒星构成的核球质量关系是正相关的。
B.哈勃空间望远镜揭开无数宇宙奥秘,推动天文探索,取得很多成就。
C.欧洲空间局承担了哈勃望远镜的研制经费并得到了15%的使用时间。
D.2030年,科学家们将通过巡天空间望远镜获得很多珍贵的天文图像。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具体说明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天文领域上产生的作用。
2023-03-08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
B.中华文化遭遇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总能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识之士就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密码,“马、中、西”汇通是新形势下弘扬这种精神的内在需求。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断追求变化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
C.汉语文字形式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国人的生活,与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D.对民族生存发展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通变。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变”作为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一个着眼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B.《周易》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
D.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是因为有识之士能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
2016-11-18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不遑多让。阿来的书写就被评论界称为“博物志”,在《草木的理想国》中,动植物拥有了灵气和生命。李洱的《应物兄》里,当代儒林、儒学知识、饮食、动植物、习俗文化,都含纳其中。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听风》书写了农村的各种器物,诸如瓦片、铁锈、石器,物的变迁正是乡土社会一种裂变的直接写照。

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材料二: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汪品先《深海浅说》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蚂蚁、海洋科学等领域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它们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崇礼野花甚多,哪一种最能代表崇礼?

我认为,非毛茛科非常美丽的冀北翠雀花莫属。2016年8月,我因所著的《崇礼野花》快要下厂印制,再次来到崇礼,到狮子沟乡的一个山沟看看。在山沟里,我见到毛茛科翠雀属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种类,其学名的“种加词”用的是“西湾子”,指的就是崇礼的主城区西湾子,而这种花,正是冀北翠雀花。冀北翠雀花的特点是茎粗壮、上部多分支,花瓣狭长并前伸。

蔷薇科榆叶梅在华北地区不算什么稀罕植物,到处都有栽培,野生的也见过许多。尽管它不丑,看多了也不会在意。但在崇礼的“人头山”上,沿废弃的长城生长的大片榆叶梅还是震撼了我,它是那样柔美,与山峦配合得恰到好处。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普通的榆叶梅可以如此神圣,我决定把此线路推荐给朋友,让他们在恰当的时候专程来欣赏榆叶梅。一种植物美不美,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看它与环境与欣赏者具体条件的关系。

(节选自刘华杰《崇礼博物散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家已经有明确的博物书写意识,有些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博物书写,如《红楼梦》等优秀作品。
B.尽管博物书写概念的兴起与生态主义觉醒有关,但文学作品中的博物书写,却并不都是在倡导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C.科普类博物书写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所以能够准确有趣地讲述相关之物。
D.《崇礼野花》一书的作者刘华杰是在崇礼狮子沟发现冀北翠雀花的,他认为这种花最能代表崇礼。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草木的理想国》《应物兄》等作品,旨在表明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很好。
B.科普类博物书写不容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C.《萤火虫在中国》除了有朴实的文字外,还配有精美图片,让读者领略有趣的知识。
D.材料一详细阐释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材料三是对其原则的践行,二者关系很密切。
4.作家穆清晓在构思关于家乡扶贫工作的小说时,打算大量书写自然风物,使小说带上浓郁的博物气质。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对其提出写作建议。
5.下面是《红楼梦》中一段文字,请分析它与材料三的博物书写在表达目的上的异同。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宝玉道:“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

2022-11-25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