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6 题号:146495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知识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国经历了多少曲折而终能转危为安、履险如夷,这恰恰说明,中国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观察当今中国,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是为“难”。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中国不仅宏观经济稳中有进,而且创新活力不断涌现,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跻身世界首位。在难中进、向高处行,把握“难”与“进”的辩证法,为理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犹记新中国成立初期,“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但愈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气势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新中国70年历史,就是把困难当阶梯、不断向上攀登的奋斗史诗。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正是对各种挑战的回应,唤醒了我们主宰命运的自我意识,激发起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豪迈情感,推动中国进入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动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世界的遏制与封锁,我们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未知风险,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正是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不断改革之路、不断学习之路、不断创新之路。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定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为了赢得一时掌声,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是耐力和韧劲。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停滞不前,这样的教训发人深省。在70年发展历程中,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经历了多少曲折而终能转危为安、履险如夷,这恰恰说明,中国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今天,我们确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涉深水者得蛟龙”,在70年的坐标中接续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

保持向困难进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起点上,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我们将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才能实现稳中有进,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跻身世界首位。
B.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保持着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的理念,矢志不渝。
C.西方世界在早期对中国进行遏制与封锁,但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如今,我们同样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D.只要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起点上,我们就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就可以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的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会怎样、怎么办的角度,阐述论证了自身观点,结构清晰。
B.文章充分关照历史,论证过程中既有对当代成果的列举,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历史与现实交织,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C.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强有力地说明了“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的观点。
D.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以顺承形式谋篇布局,各分论点间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引领读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的起点不高,一路走来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但正是“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思想,让我们在挑战中成长起来。
B.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定力、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都是70载奋斗路上攻坚克难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C.在应对70年来的种种挑战时,正是由于中国的耐力和韧劲,才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才能战胜困难,发展壮大。
D.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携手抗疫,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攻坚克难,这与本文观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20-07-21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现代文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马丁•路德•金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提醒美国,黑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十分强烈,十分迫切,对此,国家不能安之若素,不能拖延。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1.对文中部分语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充分肯定该宣言的历史意义。
B.“美国……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退了回来”一句意思是说,美国尚未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承诺。
C.“黑人……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一句意思是说,黑人们从非洲的故土家园流亡出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安居之所。
D.“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一句意思是说,美国黑人不能够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而仇视美国白人。
2.以下表述,不属于马丁•路德•金阐明本次集会目的的一项是( )
A.把在“解放黑奴宣言”颁布一百年之后黑人仍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情况公诸众。
B.要求美国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诺言,使黑人拥有与白人一样的基本人生权利。
C.提醒美国,黑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十分强烈,十分迫切,对此,国家不能安之若素,不能拖延。
D.要让白人们明白,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息息相关,他们应当支持、参与黑人争取权利的行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丁•路德•金看来,黑人民权运动有法可依,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的相关条文,正是美国黑人争取获得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法律依据。
B.不能拥有与白人同等的基本人生权利,长期遭受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生活贫穷,这些正是美国黑人参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根本动因。
C.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并不主张黑人们用暴力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主要是因为部分白人也支持黑人民权运动,一些白人还参加了本次集会。
D.在马丁•路德•金看来,美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对黑人而言是福音,对美国社会而言也是福音。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离不开历史。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生长极。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行为。就此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是历史题材创作的必修课,更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都要面临的课题。

历史是奔腾的长河,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却往往只展现其绵延、线性、理性的一面。尤其是经过时间过滤,文字留下的往往只是一种中性的概括。但事实上,历史不是抽象符号,具体到某一刻度内,它总是斑斓而丰富的。文艺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个体、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观照之中。创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作品的情感温度。文艺家触摸一段历史,就是去感知和呈现生命的温度,民胞物与精神是创作者穿行于历史时应具备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正是因为创作者对中华民族数万万同胞历史命运深刻关切,它至今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就是有温度的文艺,文艺也因此才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文艺创作可以虚构,这是创作基本常识,历史上位列经典的众多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也都大量使用虚构和想象。没有虚构和想象,《三国演义》很难成为《三国演义》。在面对历史时,创作者的虚构和想象必须遵循历史法度的规约。这一法度就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创作者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恰切平衡点。历史真实要求创作者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艺术真实又赋予创作者一定虚构和想象的自由,两者彼此制约、相互养成。背离历史本质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成为假借历史之名的冒牌货;没有艺术真实,历史题材创作就失去艺术魅力,沦为扁平的历史流水账。历史题材创作中,历史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趣,但厚重历史感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难以行远,值得深思。

有历史学家提出小历史概念,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的历史,日常、生活层面的历史等。从文学艺术本质特征来讲,其具象化表现方式与小历史颇为契合。不过,小历史要写出历史大气象,是对创作者功力的考验。当前一些历史题材作品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本来是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在一些艺术家手中呈现出来的反而只是琐屑庸常一面。英雄固然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也需要柴米油盐,但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绝不仅仅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和力量。这种品质和力量对应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目及古今的视野,只有这样,历史在其手中才会被赋予厚重感,拿出的作品才会具备应有高度。

作家艺术家不一定都要成为史学家,但多读一点历史是必要的。对历史一无所知,或者历史知识支离破碎,正确历史观就无从树立。只有真正走进历史深处,了解历史的宏大和壮阔,才会从心底升腾起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摘编自张江《文艺创作要树立正确历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正确的历史观因而成为所有文艺创作的主旨。
B.历史教科书往往展现历史线性、理性、中性的一面,文艺家再现历史的方式却与其不尽相同。
C.小历史无法写出大气象,文艺创作者对个体、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关切,只能体现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中。
D.作家艺术家多读一点历史,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历史知识,而是为了培育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强调历史题材、历史语境、历史观念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从而阐明了文艺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比较了历史著作与文艺作品创作的不同,借以突出作品温度和民胞物与精神对于文艺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C.文章列举《三国演义》的例证,是为了证明作家只有把握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才能创作出不朽经典。
D.文章指出英雄人物固然有其庸常的一面,但更具有超越庸常的特质与力量,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辩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想要还原历史、达成历史真实,就必须走进历史深处,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B.具体表现某个历史刻度的丰富内容,呈现出生命的温度,是《黄河大合唱》成为时代前进号角的一个重要原因。
C.为贪图好看、有趣而放弃对作品厚重历史感和思想性的追求,这种不良倾向终将危及历史题材创作本身。
D.文学艺术的具象化表现方式非常适合“小历史”,只是这类写作者未必需要胸怀天下的格局和目及古今的视野。
2021-03-07更新 | 2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