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48653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楼

孙犁

玉柳庄炮楼,高有五丈,全是卧板砖灌石灰垒起。紧靠炮楼外面,有几间平房,一间是伪军营房。平房外才是沟墙、障碍。进入里面要经过一个吊桥。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不敢轻易下来。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眼红,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给送点东西上来。

十四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

街上有的人念说:“鬼子不敢下来就算了,又去招引他干什么?”

柳老新和小星先走一步。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来送礼,心里高兴的很,鬼子把吊桥放下来,鬼子獭尾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搜查一遍,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为什么好久不来送东西?”

柳老新说:“不是我不来送,是八路军活动的要紧,送也送不到啊!”

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便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队长,今天进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果然好肥鸡,忍不住脸上笑容。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看梨好吃不好吃,尝尝月饼,再看看葡萄甜不甜。鬼子们狼吞虎咽,嘴角上说话:“好,好吃,甜,香!”

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点声音。

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平房。这时柳老新在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把獭尾捉住,我保你们安全。谁反抗谁倒霉!”

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机松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这时就听见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一走,街上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众人一哄就围了上去。

“这不是俺家二小吗?”

“嘿呀,你可长的高多了,这衣裳是发的吗?”

这些青年子弟,抗战开始就参加八路军,已几年不回家来了,现在爹娘、叔伯、妻子、姐妹一见,问长问短。柳英华笑着说:“叔叔大伯、婶子大娘们,我们这是去打仗,回来再说吧。”

队伍已出村,人们跟在后面,都说:“走,去看咱们的子弟兵打鬼子去。”队伍从道沟里向炮楼包围过去,鬼子獭尾窜出来,观阵的正着急,埋伏的子弟兵,一枪把他打死,人们一齐拍手叫好。

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在祠堂门前广场上开庆祝会。五年前,柳英华率领全村二十个青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这片广场,抢秋时,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豆秸、棒子。三个月前,炮楼上的鬼子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来,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广场旁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母亲整天在家哭泣。

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家里人都恋恋不舍,可也不好打扰他们。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月亮转到西北角,半夜后的清凉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

英华也靠在一边,但他没有睡,他望着天空,忽然小星跑到他的身边小声说:“英华哥,俺嫂子想和你说句话,就在那池子边上。”

英华走过去,女人说:“你也不回家去看看!”

英华看见自己的女人,又黄又瘦,心里一酸,忍着眼泪说:“你看我能离开吗?”

女人呜咽着说:“爹和小俊就是在这池子里死的呀!我看你像忘了他们一样。”说罢就痛哭起来。

英华说:“我心里难过,我把眼泪往肚子里吞,我好好执行上级的命令去消灭鬼子!”

正说着,侦察员回来报告情况,英华对女人说:“回家去吧!不要净啼哭!自己身子要紧。我不能多照顾你们,我已经托付了老新叔,有什么困难就和他说。”

女人赶紧抹着眼泪转身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十四夜里,一队便衣进入村里”这一情节为后面柳老新等人捣毁鬼子炮楼的内容埋下伏笔。
B.机智灵活的柳老新虽然表面是鬼子的“维持村长”,但仍心怀家国大义,带领村民与子弟兵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消灭敌人。
C.从全文看,“子弟兵出现在村里并受到乡亲热情接待”这一情节是倒叙,交待了前文“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的缘由。
D.柳英华的妻子识大体,在听闻侦察员报告后,她怕影响丈夫及部队的行动,便立马收敛悲情,遵从丈夫的安排。
2.从柳英华与其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3.孙犁的抗战小说富有“舒缓朴质的诗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11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把自己伪装起来,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说明她虽然机灵,但是有勇无谋。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因此这两个人物略显呆板,缺乏生机。
D.小说倒数第八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3.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2022-12-08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鞋的故事

孙犁

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的。上小学时,是叔母做的,叔母的针线活好,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她的针线也是很好的。自从我到大城市读书,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从抗日战争起,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

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又远,没有办法。

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是会做针线的,但她里里外外很忙,我不好求她。有一年,她的小妹妹从老家来了。听说是要结婚,到这里置办陪送。柳嫂和我说了不少这个小妹妹的故事。她家很穷苦。她这个小妹妹叫小书绫,在家时,姐姐带小妹妹去浇地,一浇浇到天黑。地里有一座坟,坟头上有很大的狐狸洞,棺木的一端露在外面,白天看着都害怕。天一黑,小书绫就紧抓着姐姐的后衣襟,姐姐走一步,她就跟一步,闹着回家。弄得姐姐没法干活儿。

现在大了,小书绫却很有心计。婆家是自己找的,订婚以前,她还亲自到婆家私访过一次。订婚以后,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她吃带砂子的饭,一个月也不过挣二十元。

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质朴聪明,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我说:“你妹妹结婚,我想送她一些礼物。请你把这点钱带给她,看她还缺什么,叫她自己去买吧!”

柳嫂客气了几句,接受了我的馈赠。过了一个月,书绫的嫁妆操办好了,在回去的前一天,柳嫂把她带了来。

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像农村的多数女孩子一样,她的额头上,过早地有了几条不太明显的皱纹。她脸面清秀,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好斜视,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

我对她表示欢迎,并叫柳嫂去买一些菜,招待她吃饭。

小书绫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的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你给了我那么多钱。”她安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说,“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

“怎么帮不了?”我笑着说,“以后我去到你那里,你能不给我做顿饭吃?”

“我给你做什么吃呀?”女孩子斜视了我一眼。

“你可以给我做一碗面条。”我说。

我看出,女孩子已经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了身上。

她低头撩了撩衣襟说:“我把你给我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

我忽然想起鞋的事,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鞋呢?”

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

告别的时候,她的姐姐帮她穿好大衣,箍好围巾,理好鬓发。在灯光之下,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给我留下了容光照人、不可逼视的印象。

这时女孩子突然问她姐姐:“我能向他要一张照片吗?”我高兴地找了一张放大的近照送给她。

过春节时,柳嫂回了一趟老家,带回来她妹妹给我做的鞋。

她一边打开包,一边说:“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工夫哩。你快穿穿试试。”

我喜出望外,可惜鞋做得太小了。我懊悔地说:

“我少了一句话,告诉她往大里做就好了。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

“我拿到街上,叫人家给拍打拍打,也许可以穿”柳嫂说。拍打以后,勉强能穿了。谁知穿了不到两天,一个大脚趾就淤了血。我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

我很珍重这双鞋。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是很重的情意。

我还是没有合适的鞋穿。这两年柳嫂不断听到小书绫的消息:她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还是拼命织席,准备盖新房。柳嫂说:

“要不,就再叫小书绫给你做一双,这次告诉她做大些就是了。”

我说:“人家有孩子,很忙,不要再去麻烦了。”

柳嫂为人慷慨,好大喜功,终于买了鞋面,写了信,寄去了。

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

柳嫂又说:“小书绫过日子内心好强,她男人整天出去贩卖东西。听我母亲说,这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边看着孩子,一针一线给你做成的哩。眼下,就是在农村,也少有人再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

她说的都是真情。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也就消失了。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也许是永存的吧。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我”有心弄一双“家做鞋”,但又不好向柳嫂开口,自然引出下文柳嫂的小妹妹小书绫到来的故事。
B.文中先通过柳嫂之口侧面交待小书绫的情况,又从外貌、语言、动作等角度正面刻画了小书绫的形象。
C.文中写小书绫“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表现出其内心的矛盾,既想帮“我”做鞋但又担心做得不合脚。
D.文中没有用很直接的语言揭示文章的主题,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巧作寄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开头两段叙述“家做鞋”的往事有何用意?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文章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感情。
2024-02-29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分析鉴赏题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很爱照相的。抗战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于是保留了学生形象的相片,也就成了危险品。我参加了抗日,保存在家里的照片,我的妻,就都把它放进灶火膛里烧了。
我岳父家有一张我的照片,因为岳父去世,家里都是妇孺,没人知道外面的事,没有从墙上摘下来。叫日本鬼子看到,非要找相片上的人不可;家里找不到,在街上遇到一个和我容貌相仿的青年,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个半死,经村里人左说右说,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是抗战胜利以后,我刚刚到家,妻对我讲的一段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她说:“你在外头,我们想你。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里不能呆,不管到哪里去飞吧!”
1981年编辑文集,苦于没有早期的照片,李湘洲同志提供了他在一九四六年给我照的一张。我戴的毡帽系延安发给。棉袄则是到家以后,妻为我赶制的。时值严冬,我穿上这件新做的棉衣,觉得很暖和,和家人也算是团聚一起了。
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妻亡故已有十年,今观此照,还隐约可以看见她的针线,她在深夜小油灯下,为我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
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入侵敌寇的残暴,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所度过的艰难岁月。(1981年12月)
1.文中第三段中的“不敢想”表达了妻子怎样的情感?
2.文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
3.两张“旧照”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有什么作用?
2016-11-17更新 | 8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