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486806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侈于后世,不于万物,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其死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通四夷九州也,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墨者,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邓陵子之,俱诵《墨经》,倍谲不同,相谓别墨。

墨翟之意则是,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取材于《庄子·天下》)


【注】①大循:太甚。②觳(què):瘠薄,贫瘠。③橐耜(tuósì):这里泛指劳动工具。④九杂天下之川:杂汇诸条河流,使它们一起流入大河。⑤相里勤:与下文的邓陵子均为研习墨家学说的学者。⑥倍谲:指各方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于万物                            靡:浪费。
B.墨子泛爱兼利而               非:反对。
C.其生也                                勤:劳苦。
D.邓陵子之                            属:属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命曰《节用》∥使后世墨者
B.其死薄∥其去王远矣
C.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行则非也
D.决江河通四夷九州也∥俱诵《墨经》,倍谲不同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翟闻其风而说之
墨翟听说这种风气就去批评它
B.未败墨子道
这并没有影响墨子学说的推行
C.是果类乎
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
D.沐甚雨,栉疾风
骤雨淋身,强风梳发
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清,亭亭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艸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 “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品格三方面写出莲花的“君子”性。
B.文章以“君子”喻莲,表明作者对高洁道德情操的追求。
C.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D.文章借景抒情,直接表达情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结合选文,联系现实,写出你对当今时代应做怎样的“君子”的看法。
2022-09-24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奏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乘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镇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指幼儿失去母亲。《孟子·梁惠王》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用于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孤苦,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仕途多舛。韩愈反感宪宗供奉佛骨,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处死,众人求情,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前往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当时世人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2022-01-23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能于无用,商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赀产,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漏卮。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取材于王安石《风俗》)


【注】①僭:超越本分。渎:轻慢。②趋末之民:指商人。③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④押:规矩,法度。押,同“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为                                        制:遏制
B.短褐未尽                                        完:完整
C.工者能于无用                                 矜:怜悯
D.江海不能漏卮                                 实:使……充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在正风俗而已       浩浩如冯虚御风
B.商通货于难得       屈原,名平
C.贫者耻其不          而半山居雾带然
D.而又纠罚困辱       既自以心形役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
B.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
所以京城是风俗的重要机构
C.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
因此所用物品没有破旧就被人毁弃
D.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防微杜渐是容易的,到酿成大祸时再挽救就很困难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俗端正,能让百姓发生好的转变,还能让国家变得强盛。
B.作者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国运兴盛,百姓富足,风俗淳厚。
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现特异的样式,其他地方很快就会仿制。
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将精力用于种田时,就不会再挨饿。
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样论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
2023-01-05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