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491259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有很多捣衣诗。人们读这些捣衣诗,常感到疑惑:古人何以都在夜间捣衣,所捣之“衣”究为何物,如何捣?……八十年代,学界首次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捣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槌来捶打。但有人说捣衣是“捣帛缝制寒衣”,有人说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有人说捣衣是“脱胶处理”等等,最后没有结论,仍是个悬案。后来又有人认为“捣衣实际就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捣衣诗明明写着捣的是帛、练、纨、素(不包括棉)等丝织品,因而这个说法,仍值得商榷。

捣衣,《文选》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乐府诗集》注曰:“益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可见捣衣即捣帛或捣素,是裁制寒衣之前的一道工序。那么,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丝胶在缫丝时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会有一部分黏附在丝素上,这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也就是说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的丝帛,需用木杵在砧上反复捶捣,一是使丝帛上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二是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掼经”(又名“别丝光”)作用相似,可使生丝和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丝、帛经捶捣后还要洗净,所以捣衣多于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制衣用的有些丝织品,有的还经过了染色。因染料中酸的化学作用和曝晒,晒干后的丝织物又变得粗糙而多皱褶,因而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柔软平整。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捣的原因。

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

我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日兴夜寐操持家务,白天少有闲暇,纺绩、缝纫多在夜晚。《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她们每日夜间三三两两相伴劳作,不仅多得十五个劳动日,而且还节省了燎火之费。这成了古代一种民俗。

(取材于《文史知识》)

1.下列对“捣衣”的理解,合乎本文作者认识的一项是(     
A.浣洗衣服的方法。
B.丝帛的脱胶与软化。
C.裁制寒衣的工序。
D.捣软麻布以制冬衣。
2.下面《捣衣图》,不能印证下列文献记载的一项是(     

A.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
B.直舂曰“捣”。
C.两女子对立。
D.执一杵如舂米然。
3.“材料一”结尾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话,对这段引文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说明捣衣是妇女合作的一种劳动。
C.说明捣衣是类似舂米的一种劳动。
D.说明捣衣在夜间集体进行的原因。
4.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妇女在夜间捣衣是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B.丝帛捶捣后还要浣净,所以捣衣地点多在河滨庭院。
C.捣衣与丝帛浸沤后脱胶有关,也与染色后捣软有关。
D.捣衣的方法是:将丝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复捶捣。

【材料二】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

5.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都认为“衣”不包括棉织品。
B.都认为“捣衣”由妇女完成。
C.对夜间“捣衣”的认识相近。
D.对“捣衣”作用的认识相同。
6.“材料一”第一段叙述对“捣衣”认识,有一句所指正是“材料二”的观点。请摘写出这一句。
7.写出“材料一”所引文献中与“材料二”划线句相对应的一句。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溯史学史,可以看到史学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传统史料的数字化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其中,文字书写与近代印刷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也应运而生。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随着数码电子设备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时代在变迁,信息存储的设备和格式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加之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删除、破坏、篡改和散佚,许多私人信息、官方文件和电子设备可能还设有加密保护。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和工具,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历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研究的学问,因此人们常常把历史比作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作为对话参与者之一的历史学家,通常站在其身处的时代,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展开相应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学科的独特视角,也促使我们思考与展望历史学的前沿趋势和未来前景。历史学者应该抓住时代机遇,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都成为历史学研究进步发展的动力。
B.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古老的历史学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数字转向”也是其中的一个新变化。
C.自19世纪,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已比较严格缜密,这主要体现在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上。
D.史学研究所遇到的数字化后海量的史料已超出人类自然阅读能力范围的问题,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原生的数字史料的大量出现,是判断历史学“数字转向”的依据。
B.文章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阐述了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必然性。
C.文章在陈述观点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谨。
D.经过充分论证,作者建议要提前思考历史学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说明历史学的发展难免会遇到困难。
B.收集、整理和考证的史料范围不断扩大,表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要从文字拓展到文字之外的形式。
C.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研究者恐不符发展要求,最好有“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学术基本功。
D.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2021-11-2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空”是静,是虑,“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C.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D.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C.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D.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B.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C.空灵类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D.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2021-07-15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批评的历史几乎跟戏剧本身一样久远,它在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戏剧批评的对象,首先是上演剧目。每有新戏上演,或旧戏重排,往往跟着一大堆评论发表。 很多戏在每轮演出过后,往往都要根据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做些调整与改进。许多经典剧目都 是在批评家和观众的千锤百炼下,经过一改再改才形成的。如曹禺的《雷雨》,最初发表时本来有序幕和尾声,但极少被导演采用,批评家也普遍认为它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评力量,因而在后来作者自编的各种版本中就都被删除了。但剧作家、导演、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应该择善而从,切不可盲从。《茶馆》首演于 1958 年,最后以沈处长的三个“好”字结束,而到了1963 年在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多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全剧以“红大专”收束,改变了原作的情调和主题,直到“文革”后夏淳重排时才改正过来。

戏剧批评也是观众交流欣赏体会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是说戏剧批评是理性的分析,而欣赏则是感性的。感性经验既鲜活生动,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个人局限性,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主观偏见。观众不仅要看戏,还应该读评论,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会发现许多意想 不到的东西。如“反右派”运动之后,田汉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次年郭沫若出版《蔡文姬》,写的是一个女诗人“归汉”的故事,歌颂了曹操文治 武功。表面看起来,两个戏各具特色,是由于导演的关系,后者的舞台艺术还超过了前者。但是,如果联系到两位作者的品性和他们在反右中的经历,恐怕就分出个思想高下来了。所以,我们需要读读有关评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批评能够澄清思想、解除疑惑,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

戏剧批评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创作和演出,一边连着读者与观众,两头都得熟悉,但却不属于任何一方。它是一项独立的认识活动,其使命是在艺术跟生活的结合处发现人,发现美。别林斯基说:“批评渊源于一个希腊字‘判断’,意思是‘做出判断’;因而批评就是‘判断’。”判断什么?当然是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批评家对现实的认识。 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总是跟它所判断的现象相适应的,因此,它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鉴于此,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仍然是独立自主、不溢美、不阿世、实事求是的戏剧批评。

(节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批评家普遍认为曹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因而在后来一些版本的作品中,序幕和尾声都被删除了。
B.在夏淳等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一改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安排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并以“红大专”收束整个作品。
C.《关汉卿》塑造了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蔡文姬》写的是女诗人“归汉”的故事,两者各具特色,没有比较的价值。
D.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戏剧批评”就是判断,是批评家依据对现实的认识而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进行判断。
2.下列对文中“戏剧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批评的历史和戏剧一样久远,它以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为基础,能够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
B.不是所有的戏剧批评都是正确的,有的甚至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切不可盲从。
C.观众有必要去读读有关的戏剧批评,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偏见,得出一些比较深刻的结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D.戏剧批评连接着创作和演出、观众与演员,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虽要熟悉两头,但它绝不附属于任何一方,是一项独立的认知活动。
2020-05-20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