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49369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其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是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3.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谁?

王家范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这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

③他在突出改革的紧迫感时,疾呼“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中的同僚。但当具体磋商实施方案时,他便显得比较稳重,强调“(新法)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④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例如“免役法”(或称“雇役法”)的推行就非常慎重。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在这里,经济的客观法则是至高无上的。

⑤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仍不可逆转的正是“免役法”。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因而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⑥“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但是深究起来,问题就很多。

⑦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虽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这也就是“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他的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思想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新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⑧王安石具有进步倾向的经济见解绝大多数都产生在四十一岁之前。他四十余年生活在基层,历任地方官员廿余载,深知国情,久谙民俗。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

⑨地位的变化,从政方向的变化,使王安石当政主持改革大局后,实施方针与他原有的经济思想发生极大的偏差。这自然也有怪不得他的地方。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他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前者必须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两次罢相)。

⑩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感叹:“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看来这时,他是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词语“皮相之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提出“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的观点,并在后文中用“免役法”和“青苗法”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两个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A.“免役法”得以成功推行,是因为讨论制订历时三年,非常慎重。
B.王安石本人自始至终都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
C.王安石与神宗之间有过很多意见分歧,但他们最终都能达成一致。
D.“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因为它违背经济原理,不利社会进步。
4.对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否定了对王安石的责难,将主要矛盾放在了神宗的身上。
B.这句话引发思考,让人们明白神宗的主观立场对王安石的影响。
C.这句话肯定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还是正确开明、能符合实际的。
D.这句话暗示了王安石实施方针上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1-05-14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由汉字书写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汉字在它的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汉字文化圈。
C.统一的汉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统一的局面。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作品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能表音,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B.日本先直接学汉字,在公元720年用文言文写下了《古事记》,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书写日语。
C.因为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D.谚文字母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还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稳定的形、义使汉字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让人们能够进行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内部结构。因为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
2017-03-14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家张载之志堪称具有崇高的学术担当,然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方法注定了理学家们没有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虽有学术担当,也不乏人文情怀,却没有科学精神。比如,理学家们将“天地”解释为尊卑等级关系,宇宙万物也都有尊卑等级,如天冠地履、星空列阵、大雁成行、羊羔跪乳等都反映尊卑等级,然后依据“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符合“自然之理”。这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了“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古代文明却从鼎盛走向衰落。在应对民族内争或外敌入侵方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欲望、能力和进程都受到四书之学的严重抑制。当西欧的精英们致力于创新文化、发展科学、变革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却把“为往圣继绝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当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灵丹妙药,大大延误了中国的发展。当下,有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一些研究成果在形式逻辑上经不起分析,至于历史逻辑、辩证逻辑就更谈不上了。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素养,一些观点明显简单化,一些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可见,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多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校一直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道德的培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教育、国学教育,而没有把培养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那就会出现很多偏差。

就立人而言,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德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德。科学素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一个能将实事求是精神融入灵魂、植入骨髓的人,一般而言其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和其他素养也不会差。因此,我们不能将培养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情怀对立起来,二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某些科学素养其实就是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科学素养是培养人文情怀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必然包含人文情怀教育的成分,也是可以立德的。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重视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强化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科学教育搞好了、科学素养提升了,人们才能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只有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是名副其实、根深蒂固的。

(摘编自张分田《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天地万物存在等级关系并以此阐释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是理学弊端的体现。
B.理学之弊不仅造成“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而且还阻碍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进步。
C.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对立统一,而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
D.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解决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忽视科学精神的问题。
B.第二段将中西方精英们进行比较,论证了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的危害。
C.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述,既有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也有对当下治学的分析。
D.第四段着重论述培养科学素养对于立德的重要性,分析逐步推进,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家张载未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志向,缺乏科学精神是其根本原因。
B.一个人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意味着他已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C.学校应当加强道德、国学教育,同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精神放在首位。
D.就中国当下教育而言,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0-06-28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