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3 题号:15090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96年4月6日,在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奏响,激情演绎的会歌大获成功,效果震撼。然而,在此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各国的东道主都希望能自行组织专家创作会歌,会歌一直都没有采用统一的形式。直到1958年召开的第5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才最终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运会官方会歌,在1960年第八届期间谷冬奥会上,《奥林匹克圣歌》首次作为官方会歌出现,并从此成为奥运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人们熟悉的奥运五环标志,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于1913年设计完成的。在次年的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正式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所有国家的参赛运动员以公正、坦诚的精神在比赛中相见。

不过,在以后的15年间,奥运会会徽依然是各举办国彰显自身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自留地”,奥运五环始终未被作为奥运会会徽的“标配”来使用。直到1928年,在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上,奥运五环标志首次出现在了海报形式的会徽设计当中,自此之后的历届冬奥会会徽上,五环标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奥运五环标志的加持下,自由发挥的冬奥会会徽更加独特鲜明,成为每一届权威而吸晴的形象标志。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现代感扑面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会徽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有图像或绘制元素的会徽,索契的国际域名以十分艺术的方式直接放到会徽上,而域名下方的年份标识“2014”在巧妙的设计下,恍若索契域名的水中倒影,与“真身”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与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珠联璧合、开创性的完全数字化,将网络域名作为代表举办地的文化特征嵌入会徽,索契冬奥会会徽浓烈的数字时代气息震撼了每一个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则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则将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在具有动感和力度的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其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紧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临近的脚步,我们期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放飞青春与梦想!

(改编自黄玉迎《冬奥开启五环标志入会徽历史》)

材料二:

由于没有夏奥会项目普及性强,长期以来,冬奥会的关注度一直不够高,只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尤其一些创新举措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推出后,为夏奥会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2年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上,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的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开始出现;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进行,夏奥会实行这一规定是从8年后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的;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环节,随后,同年举行的慕尼黑夏奥会开始实行;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时,第一次由两位运动员点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也借鉴了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2004年雅典夏奥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开幕式上已有类似场景,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罢了。

在早期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并没有文艺演出这一形式,除奏乐环节外,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仪式的程序化。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上,1100多名儿童表演了团体操,他们在场内组成美丽的图案,向世界宣扬冬季运动的魅力和奥运传承精神。这个时候,文艺演出早已不再是仪式的陪衬,而是冬奥会乃至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角,每届大型“秀”都伴随了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期待。

(摘编自贾晓燕《夏奥开幕式很多创意来自冬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刚开始并没有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官方会歌。
B.奥运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直到1914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这与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间并不同步。
C.从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开始,五环成为了奥运会会徽的“标配”,但会徽依旧可以设计出自己的特色。
D.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旗,这对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夏奥会而言,冬奥会的传播范围有限,参加人数不多,其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
B.冬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夏奥会开幕式上有不少创意都来自冬奥会。
C.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艺演出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重要性超过了程序化仪式。
D.进入新世纪之后,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还开始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
3.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的说法中,与材料内容相冲突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燃料是丙烷气体,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体现了环保办奥运的理念。
B.北京冬奥会会徽下方的“BEIJING”印鉴设计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与会徽整体风格相统一。
C.北京冬奥会配套建设了±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为奥运首创。
D.北京冬奥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对鸟巢进行改建,这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
4.会旗、会徽和会歌是奥运仪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内涵丰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请概括当代奥运会的这些通用元素成为官方“标配”的过程。
5.一群国际交流生来北京光明中学交流,其中有人对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内涵不太了解,作为光明中学的学生,你将如何讲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的历史久远漫长,先民在长达万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是为我们今天所言之农业遗产。

农业遗产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它对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一,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农业遗产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第三,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对我国农业遗产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简要来说可做好以下方面。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这种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节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学与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挖掘示范基地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摘编自卢勇《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这些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吕氏春秋·观表》中说:“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稻植株分菜;鱼鸭吞吃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和稻飞虱等害虫,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鱼鸭排泄在水田中的粪便又给水稻施加了有机肥料,培肥了土壤,实现了“地可使肥”,减少了人们中耕锄草、除虫和施肥的投入,可谓一举多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些都是说明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北方旱作农业系统,还是南方水田农业系统。农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翻地覆土、灵活轻便的曲辕犁,一器多用的条播机——耧车,利用自然水力的水碓、水轮、水碾、水磨,还有替代牛耕的踏犁、防旱保墒锄草用的漏锄、省力的秧马、整地的耙和耖等等。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进程,这些传统农具终将成为历史,进入展室,但是,其中蕴藏的中国人的智慧却渗透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系统,农业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方面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
B.农业遗产与传统农耕文化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物质载体和当代呈现,其中蕴含着后者的精髓。
C.由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学与文化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D.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土地利用形式能有效改造和利用本不宜耕种的土地,体现出高超的农耕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业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而文化的提升又对农业生产实践产生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B.目前,我国农业遗产数量居全球之首,还推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C.稻鱼鸭共生模式可有效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等,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D.虽然传统农具终会成为历史,但其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A.明朝建立后重视农业生产,下令各地种植棉花、水稻,以解决军队穿衣和吃饭问题。
B.发明于汉代的风扇车,利用非自然风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被誉为世界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C.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等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
D.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依山势而建,实现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我国农业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31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简要概括。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2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21130日清晨,经过约6.5小时的飞行后,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进驻“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与早早守在“家门口”等待他们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热情相拥。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标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新的高度。

十七年后再上太空的费俊龙、坚守二十四年终于梦圆九天的邓清明、为首飞艰苦训练十二年的张陆,这一平均年龄最大、但飞行本领一直保持“青春状态”的乘组,终于一飞冲天,出征太空。

执着追梦,方能圆梦。此次“圆梦”乘组执行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他们将见证“太空之家”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个人对理想的拼搏坚守融入国家逐梦苍穹的宏伟蓝图,铺展出中国载人航天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航天梦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我们最终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星空浩瀚无比令人神往,探索永无止境令人期待。空间站建成后,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入全球合作新时代,或将有不同国家的航天员和科学项目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让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

梦想引领航向,征程未有穷期。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已在研制中,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将要实施,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相信,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必将迈得更稳更远。

(摘编自温竞华、宋晨《胜利会师空间站探索宇宙新征程》)

材料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勉励航天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多次亲临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员亲切通话,会见航天参研参试队伍,发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动员令,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航天强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天问一号”迈出行星际探测第一步,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到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接续实施,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形成“箭、弹、星、船、器”完整体系,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不断刷新的中国航天高度,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实践证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既是对我国尖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斗精神……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孕育的深厚博大的精神,不仅激励一代代航天人继续走好攀登科技高峰、建设航天强国新长征,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理应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对此,必须坚持创新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航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航天自主发展能力和安全发展能力,打造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

中国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必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何娟《建设航天强国,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五号乘组平均年龄最大、但飞行本领一直保持“青春状态”,这正展现了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引领作用。
B.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太空会师”,不仅标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新的高度,也是我国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
C.神舟十五号乘组执行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成之后,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D.在国际战略博弈中,航天技术创新将作为重要战场,那么我国航天工程进行全球合作,是为了吸取其他国家的航天技术优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航天梦对于航天事业的引领作用,但是两则材料采用的角度不同。
B.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等科技专项的接续实施,充分体现了航天人对习主席动员令的落实。
C.航天事业的不断壮大,激励着航天人走好建设航天强国新长征,也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D.因为航天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所以必须坚持创新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捷龙三号以一箭十四星方式首飞成功,实现了从海上冷发射到热发射的跨越。
B.多年前,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被拒,如今,17国申请入驻天宫空间站。
C.刘洋以坚韧冷静的精神完成严苛的航天员训练,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
D.长征二F型火箭,是中国目前唯一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有“神箭”美誉。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3-07-1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