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5 题号:151122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

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今天,很多通俗文学领域的优秀作家作品汇集于此。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完全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D.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3.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
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有着现实的依据。
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现实联系。
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技术,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
D.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三要素”,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之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标准很可能忽略一些文明。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
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
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
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
2021-12-23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某种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方言的创作,进而促进方言的传承发展,应是当下新的探索方向。
B.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C.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D.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其在传播时存在被娱乐化的现象,比如一些方言梗矮化方言,忽视地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B.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C.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他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D.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C.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D.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一时火遍全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在网络平台走红。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全国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以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

2023-03-18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还在之上。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神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B.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引用《论语》首章内容,引出“乐感文化”这个概念。又进一步从分析“悦”“乐”的内涵和关系中去理解“乐感文化”的特征。
B.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分析了“乐感文化”的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并且呼吁人们要重视“乐感文化”的研究。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以人为本,相信人自身的力量,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的人性追寻,需要和“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阅读下面二则语言材料,结合材料二分别谈谈你对其含有的“乐感文化”的认识。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2023-11-1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