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51481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借人性议题曲折展开他对国民毛病的教治方案,这和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旗展开国民性批判其实有着极大的相似处(这也是沈从文受到鲁迅影响的一个最明显的反映)。鲁迅以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鲁迅曾提到过国民性改造的三大命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沈从文的国民毛病的诊断方案几乎完全包含了鲁迅所思考的国民性改造的三大命题,从《中国人的病》一文来看,沈从文对人之为的权利的强调是建立在他对民族国家公民责任、义务的体认上。沈从文还认为,国民对个人正当权利的争取、对个人义务的承担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最为基本的自救之道,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各方面共同努力,用一种新方法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使人人乐于为国家尽义务,且使每人皆可以有机会得到一个‘人’的各种权利。要求‘人权’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它实在是一切现代文明的种子。文学作为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的一种新方法,它对于新国民新观念的塑造是通过鼓吹公民权利的确认、义务的承担,在人权的高度上肯定它对于国民人格提升的意义。

而在1935年写就的《尽责》一文,沈从文针对当时读经救国风气的浓厚的情况,反对用符咒般的来缚来麻醉人们的思想:……单纯提倡读经,经书不发生影响,则糟蹋国民精力,毫无代价。若发生影响,使全国人民尽成及格秀才,更挫折国民应付当前与未来环境的勇气。总而言之,从大处看,这时代实行读经即近于民族自杀。沈从文萦系于心的乃国家的强大、民族的进步,自然远离那种帝王神佛与臣仆信士的人生观的价值旨趣。在他看来,诸如读经之类皮相做派不但不能振奋民族精神,相反还会形成社会发展的禁锢,且不利于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国民软弱心理的克服正需借助于忍劳耐苦不在乎,对一切事皆死里求生的精神

由此出发,沈从文的的权利与义务的辨析也结合到他对乡土社会的这一美好传统的认识上,他开出的救国家同时救自己的简要药方要旨就是要激发国民对一切事皆死里求生的精神,诉诸国民的国家意识来达到乡土书写的不用之用,乡土书写的疗救功能因此就从国民毛病的救治方案的背景中显露出来。王德威指出:沈从文的写作其实响应了二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文化、政治局面,他的作品应被理解为‘五四’以后写实主义辩证的一端,而非例外。如果在写实主义辩证的一端来理解沈从文的乡土书写和牧歌情调的抒发,他对自然人性的推崇也可以看作新文学启蒙传统的另一种展开,是启蒙传统的组成部分。

自然人性提供的是有别于国民毛病的人性发展标准,如果形成坚持自然人性的共识,国民毛病的诊断就不至于失去可依参照的向度,于此,乡土文学还是能够完全纳入为人生的文学视域,并挺立着它的社会批判理念。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便不得不承认沈从文乡土书写自然人性的表达暗含意图明确的功利倾向。沈从文自己就说过:这功利若指的是可以使我们软弱的变成健康,坏的变好,不美的变美……功利也仍然还有些功利的好处。沈从文本人对这种文学的启蒙功利作用不绝对排斥,相反,他还有意赞同,有意从文学实践中维护,就是证明。

(摘编自刘涵之《小说新质与现代文艺高峰-以鲁迅、沈从文为中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和鲁迅相似,都有对人性的思考,直接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缺点,并提出自己对国民性的救治或改造方案。
B.沈从文反对“读经救国”的做法,他认为单纯提倡读经,不管发生影响与否,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威胁民族的未来。
C.沈从文乡土书写疗救功能的背景是“对乡土社会的这一美好传统的认识”,目的是达到乡土书写的不用之用。
D.自然人性提供的人性发展标准与“国民毛病”的人性发展标准一致,可以为“国民毛病”的诊断作参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鲁迅的话语和观点,概括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及改造的认识,并由此引出沈从文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内容。
B.文章举沈从文《中国人的病》一文,意在表明“人权”是人的正当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得到“人”的各种权利。
C.《尽责》一文阐述了沈从文对“国民毛病”的关注与思考,为下文论述其乡土文学“为人生”的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D.第四段引用王德威的话说明沈从文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表明他的作品属于写实主义辩证的一端,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鲁迅国民性改造的三大命题,沈从文乡土写作主要思考的是“它的病根何在”这一命题。
B.塑造“新国民”的新观念,人们除了要明晰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还要远离麻醉思想的行为。
C.“对一切事皆死里求生的精神”有利于克服国民软弱心理,让国民在救国家的同时也救自己。
D.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中蕴含社会批判理念,虽然有明确的功利倾向,但也有功利的好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

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

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

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季中扬 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
C.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
D.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
B.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C.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
D.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
B.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
C.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
D.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2023-01-07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所理解的“善”是这样的,善就是预示要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这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爱人”;这个字的字义用“人道”一语加以解释是有一点不相称的。爱人的习惯我们称为“善”,而其自然的倾向则被称为“性善”。这在德行以及精神的品格中是最伟大的。

“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追求权力的欲望会导致天神堕落;过度追求知识的欲望会导致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向善的倾向是在人性中印得很深的,怎样深法?就是如果这种倾向不发向人类,也要及于别的生物的。在这种“善”或“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成语:“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了。”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如果那样,就是易欺或柔弱了;易欺或柔弱是拘囚诚实的人的。上帝的例子给我们很真切的教训:“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然而他不降财富,也不叫荣誉和德能在所有的人上面平等地降临。平常的福利应该使大众共有,但是特殊的福利则应有选择。并且我们要小心,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

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在有些人,即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性不关心他人的福利的。恶性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而较深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灾难而繁荣,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疡,然而他们却正是制造大政客的材料;他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如果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如果他对别人的遭遇深表同情,那就好像他自己是疗愈他人的一剂良药,是受到切割的珍贵树种。如果他对别人的罪行宽恕不究,那就表明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伤害所不能及的。若是他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不重视他们的钱。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他有圣保罗的德行,如果他肯为了弟兄的解脱而甘愿遭受基督的诅咒的话,那么他这个人就很合乎天道,并与基督精神相符了。

(选自弗兰西斯·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

1.“我们要小心,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有什么深刻含意?
2.作者为什么引用意大利骂人的成语?
3.我国启蒙读本《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这与本文观点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0-12-08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日前表示,就现有证据来看,新冠病毒起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人为制造。这一郑重表态是对有关病毒起源阴谋论的有力回应。大疫当前,国际社会尤需科学的态度、抗疫的合力,任何将病毒政治化和甩锅、诿过的言行,都丝毫无助于疫情防控,只会造成更大灾难。

面对未知的病毒,首先要尊重科学,以科学战胜愚昧。新冠病毒溯源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需要听取科学和专业的意见,由科学家来回答,绝不应将其政治化。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不久前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后认为,新冠病毒棘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

新冠疫情是“天灾”,是未知病毒对人类发起的突然袭击。疫情汹涌来袭,世人都是受害者。某些鼓吹病毒源于实验室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受到有良知科学家们的一致驳斥。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

面对共同的敌人,尤其需要理性思维,用事实粉碎谣言。当前各方的共同焦点应该是事实,因此找到新冠病毒起源和来源非常关键,需要各国科学家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起源”与“来源”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起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是唯一的、最原始的。就现有证据来看,新冠病毒起源自动物。来源,指事物从哪里来,是事物产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可以有多个来源。“世卫组织欢迎各国科研人员努力寻找新冠病毒来源”,意味着新冠病毒“来源”尚未确定。因此,在病毒溯源这一科学难题破解之前,信口开河、妄下结论对各国抗击疫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制造恐慌和歧视。当前,全球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针对某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多国科学家强调,要警惕这些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

应对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各国同舟共济,以团结合作战胜疫魔。当前,疫情仍在蔓延,全球抗疫严峻形势不容乐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说,不要利用新冠病毒来攻击他人或者谋取政治利益,如此行径堪比“玩火”,非常危险。如果国际社会不能团结一致,“最糟糕的时刻还在后面”。

大疫当前,唯有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病最有力的武器。国际社会需要科学思维和尊重事实的精神,需要精诚合作携手抗疫。只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才能彻底战胜疫情。

(节选自杜白羽的《科学与团结才是抗疫的正确姿态》,2020 年4月新华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关于“新冠病毒起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人为制造”的郑重表态,对“病毒政治化和甩锅、诿过的言行”是一种反驳。
B.把病毒起源这一科学问题政治化,不是尊重科学的表现,而是一种政治阴谋。
C.“新冠病毒起源于动物”早已成为定论,目前“新冠病毒的来源”仍在调查之中。
D.全球防控新冠状病毒疫情形势很严峻,世卫组织总于事警告“病毒起源阴谋论”一一这种观点只能破坏国际社会的共同抗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着重分析了新冠状病毒的医学特点,进而阐述论证了对待新冠状病毒的态度和做法。
B.针对国际社会关于新冠状病毒的起源阴谋论,文本引用了世卫组织的表态以及国外研究机构和学术杂志的研究论断,做到了辩驳有理有据。
C.文本基于有关新冠状病毒不负责任的声音来进行论证,批评了这些声音的不科学、不理性、不团结,最后提出了如何面对新冠状病毒这一“共同的敌人”的期望。
D.文本立足于批评“新冠状病毒起源的阴谋论”,论证中做到了破立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B.新冠状病毒属于医学领域,所以面对医学领域的病毒,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C.在全世界防控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世卫组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呼吁各国共同防控疫情发展。
D.新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是全世界的“天灾”,而利用新冠病毒来攻击他人或者谋取政治利益的做法无疑将会是一种“人祸”。
2020-10-15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