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51501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具有同等地位,共同贯穿于儒家理论体系之中。
B.我们一般认为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则善端已不存,与禽兽无异。
C.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是家族的叛徒,社会的罪人。
D.丧祭之礼不是宗教,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丧祭之礼的内涵和今天的丧祭之礼是一脉相承的。
B.作者在对传统丧祭之礼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转换今天的丧礼文化观念的问题。
C.文章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
D.文章既肯定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需重新审视今天的丧葬制度的问题,体现出作者的辩证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的说法有失武断。
B.庄敬的丧祭仪式并非宗教,它让家族成员产生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C.丧祭之礼是不断变化的礼制体系,人们通过化礼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一切丧葬礼仪都必须与时俱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等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有删改)

材料二:

(数据来源:《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有删改)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二图表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国民的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增长不明显,其中图书阅读时长有增长,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均有下降。
B.与上年相比,2016年我国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减少。
C.2016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时长比上年有所提升,方式不同,但都说明我国国民对阅读变得更加重视了。
D.2016年我国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长比上网、图书阅读增加的多,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B.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C.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D.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得到年轻人认可,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
3.你认为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才能收获更多?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2023-04-12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一般把兴起于“五四”新文学时期、绵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视为中国乡土文学肇始。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尽管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周作人强调民族特色和地区差异;茅盾主张写出“对命运的挣扎”;鲁迅以流寓在外的知识分子视角,把乡愁和关于现代性、国民性的思考交给乡土文学来表达;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呈现乡村的温暖和善良;等等。作家们对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善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也映照出作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思索。

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而且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对乡土的观照从自在的文化形态变成自为的历更过程,同时他们完全没有停留在思想上,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张裕民、程仁,《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郭全海等农民形象的出现,以及他们不断觉悟和成长的历程,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人物生存状态,而是成为作家与时代的纽带,与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共振、共鸣。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变革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仅能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投向了人的思想、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新时期的乡土小说更专注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专注于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写作视角也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和主体性探究,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实践着他们对现实、对历史进行思考的责任。

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始直至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乡土文学所蕴藏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景观,以及它在流行文化中形成的投射都是中国乡土文学在新时代的流变。事实上,近年来乡村发展早已经突破了科学种田、进城务工、乡镇企业发展等传统书写,土地流转政策、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成为当下反映农村社会新气象的时代切口,而拥有了IP转化引擎的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沉淀,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更加便捷、题材种类更加丰富、传播形态更加多样的文学类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大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念的选择和实现,用真实灵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

(摘编自王文静《乡土文学的启示和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虽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都以表现淳朴善良的人性美为主题。
B.改革开放后,乡土文学更专注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
C.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发展,已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最便捷、题材种类最丰富的文学类型。
D.近年以来,乡土文学创作为了追求时代性而关注乡村振兴、农民对价值理念的选择和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乡土文学与现实紧密相连。
B.文章开头以周作人、茅盾、鲁迅、沈从文的创作说明当时乡土文学的成就和不同特点。
C.第二段举出几个具体农民形象,阐明他们是用文学的方式成为乡土巨变中的“行动者”。
D.路遥和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中写作视角发生转向,反映出乡土文学审美焦点发生了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乡土文学表达的是对乡愁和关于现代性、国民性的思考,因此对于土地的情感、审视甚至批判更具张力。
B.20世纪40年代以后,从文坛上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创作可以看出,这些作家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
C.乡土文学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和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因此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
D.随着时代发展,乡土文学创作展现出新的趋势,探索流行文化与乡土题材的融合成为创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
2023-03-25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对中医出土文献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我国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更有利于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出土文献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医出土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竹简、木简、木牍以及缣帛,其中简和牍的区别主要在于为细长条形,可写一或两行字,常用绳子编联;则为宽大片状,可写多行文字。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为五书合为一卷的帛书,《十问》《合阴阳》为两书合为一卷的竹简,《杂禁方》为木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主要为医方,则由七十八枚竹简和十四块木牍构成。可以说,这些出土的中医简帛、简牍文献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简牍制作工艺、书法艺术价值,向世界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献、文字水平,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医学面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医出土文献展现中国原创力量。中医思想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如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在论述身体观中直接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引入,并结合了中医学对身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身体观,即是一种气化的身体、数术的身体、中和的身体、比喻的身体、结构的身体。以气化身体观来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起点,被先秦诸子用来阐释或实践各家的理论工夫,如老子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的浩然正气等。作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现,简帛医书也常用进行身体论述,主要体现在化生”“筑形”“决死三个方面。除传统天人合一外,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医简出现通天思想,这是中医学的原创,以通天的生命认识为核心,将人体的呼吸、五行、五脏、五色、经脉等贯通连属,成为中医诊法理论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

中医出土文献守卫中华民族健康。中医出土文献主要以医方”“医经为主,这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基本相符,根据现代学科分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临床各科的治疗等。临床各科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骨伤科、肛肠科、传染病等,充分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已经应对各科疾病,并积累了大量的医方,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它们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总结,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卫者。

中医药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医学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逐步揭开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学面貌,无论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还是其中蕴藏的(思想文化)和(医学技术)的价值,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也在继承和创新中,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传统文化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和“牍”的主要区别在于形状上的不同,都有文化与文物方面的双重价值。
B.中医思想文化以“气”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体现了鲜明的中医学特色。
C.学科分类上,中医出土文献与《汉书·艺文志》吻合,与现代学科分类一致。
D.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中医医学文化必然会愈发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别“简”和“牍”,是为了论证“牍”因为字数多而比“简”更重要。
B.文章引用老子和孟子关于“气”的理论,能更好地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分述部分的内容在逻辑上则形成层进式关系。
D.文章末段既点题,又回应首段,再次强调中医出土文献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认清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是坚定我们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之一。
B.中医出土文献载体本身有研究价值,其制作工艺与书法价值尤其值得研究。
C.“通天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补充,前者构成中医诊疗体系的思想基础。
D.为了应对时代需要,以中医学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加以创新。
2021-12-01更新 | 3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