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4 题号:152149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上令封德弊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B.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C.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D.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我国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负责驳正政令之违失。
B.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其统治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C.日昃,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在13点至15点这个区间,约下午二时。
D.五品,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五品”即第五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主之忧不是来自外面,而是源于自身;他认为赋役繁重会导致百姓愁苦,国家危急,政权不保。
B.唐太宗反对“一言堂”,对军政大事,他申明旧制,认为中书舍人应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有“省审”“驳正”的程序。
C.房玄龄等认为,隋文帝虽然品性不仁厚,但勤于政事,与重要官员论事时间长,不厌其烦,是励精图治的君主。
D.在用人方面,魏征与唐太宗的理念不同。魏征认为天下未定时,用人唯才;天下平定时,应选用德才兼备的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5.唐太宗认为自己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孽孽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䐨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孽孽:勤勉不懈的样子。⑦䐨率:拉弓的标准。⑧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以下对选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D.孟子旨在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侥幸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平时有步骤、有条理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2.以下对选段(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严词以对,他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冲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3.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教与学?
2022-07-0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丹荆卿为计             洎牧谗诛
B.赵尝五战                其势弱
C.斯用兵效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C.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并国二十B.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C.覆之以掌,虚若无物D.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4)下列说法,不符合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2022-06-25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取材于《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取材于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吏舍厕中鼠不洁                           食:食物
B.今万乘方争时,游者                    主:掌管
C.秦王乃斯为长史                              拜:任命
D.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携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诟莫大卑贱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B.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恰逢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郑国被发觉。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现在却抛弃百姓把钱财给敌国,拒绝宾客让他们帮诸侯成就霸业。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武器,给盗贼提供粮食”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B.在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不久后,秦国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将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
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下令废除驱逐客卿的诏令,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天下。
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并与诸侯结怨。
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说说李斯是如何劝说秦王“除逐客之令”的。
2023-01-07更新 | 3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