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83 题号:152351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                  吾为其无用而培
B.知止后有定             不仁,如礼何
C.欲齐家者               恕乎
D.小人闲居不善          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
C.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7.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21-22高二上·天津·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泽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飞阁流丹,下无地 临:靠近
C.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云销雨 霁:雨过天晴
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则不逊,俭则                       固:鄙陋,寒酸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再:再次
C.远罪                                     丰:使……足
D.不可遍                                     数:列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慈子逆                                 风飘飘吹衣
B.君子寡欲则不役                  不拘时,学于余
C.人莫                                     外无期功强近
D.聊举数人训汝                           秦亦不城予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     )
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
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2021-01-19更新 | 2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好事者取去,强之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存乎其间。且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④,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④庄栗:威严挺拔。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                                殇:未长成而夭折
B.幸而不破折                           得:能够
C.则疑其有存乎其间                 数:数量
D.余之爱之,非爱其似山          徒:只,仅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漂沉汨没湍沙之间                         其势弱
B.则好事者取去                                身死国灭,天下笑
C.强之为山                                      不赂者赂者丧
D.且孽而不殇                                   与尔三天,尔无忘乃父之志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5.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2020-02-10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