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3 题号:153130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冯骥才先生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引发了100多位与会专家的共鸣。

如何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守住家园、留住乡愁,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课题。此次会议云集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国的100多位古村落保护专家。专家们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政府职责和行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村民立场和权益”等11个选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古村落是有生命的生产生活场所和传统社区,因此古村落保护必须兼顾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至2010年间,全国少了90万个古村,每天有80到90个古村正在消亡。”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冯骥才先生在2006年率领有识之士发表了呼吁保护古村落的《西塘宣言》。十年后,他在故乡宁波发出了“唤起村民文化自觉”的呼吁。冯骥才在演讲中指出,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是解决古村空巢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古村首先是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不能被粗陋的“蝗虫式”旅游开发侵蚀了历史的原真性。

(摘编自《冯骥才回乡把脉古村保护》)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在这个进程中,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居住着4000多万人,延及陕、甘、宁、晋、豫五省(区)的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是首当其冲的一种。

黄土窑洞古村落在中国保存了几千年,凝结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人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温度在10℃~22℃,相对湿度在30%~75%。黄土是绝好的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太阳晒不透——夏天不热,寒气侵不入——冬天不冷。再从窑洞室内的湿度来看,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高寒地区,但窑洞覆土涵养的水分经下渗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30%-75%,甚至可以保持在35%-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其温度、湿度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完全可以达到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窑洞的保温隔热从根本上说,是节约了能源。面对能源危机的严酷现实,窑洞的节能效应已在建筑学家、环保专家与公众三者之间达成了共识。

(摘编自郭冰庐《传统窑洞古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意义》)

材料三:

浙江松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县城。2018年11月8日,一批外国专家学者走进松阳。这支近60人的团队,来自17个国家。他们穿梭于白墙黑瓦间,用脚步丈量中国古村落。

松阳还保留着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100多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五。过去几年,松阳提出“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下来,松阳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通过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民众自发保护古建筑。

蔡宅村村民蔡秀叙因此受益。她们村新建的豆腐工坊,由著名设计师设计,集油豆腐加工和游客参观、体验为一体,她每月收入有1万余元。而整个蔡宅村油豆腐的年产量,将近30万斤。这不是个例。相关负责人说,老屋的修复,提升了松阳村民对其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自觉,还带动了乡土工匠的回归及传统手艺的恢复。

“农村的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松阳以文化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建设。”在德国 Aedes建筑论坛总监汉斯—尤尔根·科莫瑞尔看来,松阳的实践不仅对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17国专家学者探访浙江古村落:数年间焕发活力令人不可思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村落保护既要关注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关注村民的生活风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B.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窑洞古村落就是首当其冲的一种。
C.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效应显著的特点,曾作为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传统民居而广泛存在。
D.松阳政府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专家来松阳取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在《西塘宣言》中,呼吁“唤起村民文化自觉”,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以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B.冯骥才先生认为,古村落是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不应该进行旅游开发,以免侵蚀其历史的原真性。
C.松阳政府对古村落保护的探索,与冯骥才保护古村落的理念遥相呼应,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借鉴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三以具体的数字、生动的事例展示了我国在保护传统古村落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
3.请结合材料,从个体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如何保护古村落。
2021-07-15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具有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的“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等考古资料,是学者认定该区域为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的依据。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可以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就要注重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虽在设计上着意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很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还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传统冰雪文化所具有的淡化文字记载,注重身体演绎的特点,让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
D.地方政府通过冰雪发展地方经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发展关键,如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民俗馆等。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国人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D.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论述类文章经常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
2022-04-02更新 | 2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但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等方面着力甚少。要靠大部头的创作才能奠定文学史地位,文学界在这一点上似乎形成了共识,为此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把细节定位为细枝末节,忽略细节,认为文学细节有瑕疵也是无伤大局的小错误。

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细节的雷同是想象力贫困和创造力匮乏的体现。这些年在婚恋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中,夫妻感情破裂时常会围绕着结婚照演戏,或凝视或拌打,像傀儡一样做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反应。按理说,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

不应回避的是,某些细节在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也会反复出现。表明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作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和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构成正向的关联,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语言既是细节,也决定整部作品的品质。语言的粗糙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语言泥沙俱下。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文学语言的同质化必然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个性化的文学语言是建构文学性的基础。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发扬工匠精神。有些写作者对文学和语言都缺乏必要的敬畏感,总是以赶任务的方式紧跟潮流,敷衍了事。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执着坚韧的专注品质,模范的工匠们精益求精,一生做好一件事,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力争做到完美和极致,把打造精品作为人生目标。有艺术雄心的作家应该写得慢一点,写得少一点,写得精细一点。我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因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而成为文化积累。

(摘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

材料二: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无非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何无数作家还在饶有兴致地写,无数读者还会津津有味地品?这是因为,虽然事非新事,但不同的人遭遇相同的事,却有不同的感受、反应和表现。因此,就文学来说,精彩全在过程的褶皱处。而作家的本事,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如何将褶皱中的奥妙巧妙地展示给人看。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读者的心神好像被施了魔法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写不好细节的作家,哪怕思想再深刻,也不能算是个好作家。

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

细节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作家往往将众多人物放进同一个场合里对照来写。《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把全场逗得开怀大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一群年轻小姐、公子、贵妇人大笑起来,他们的姿态、声音、动作、神情各个不同,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

细节引发读者参与感。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曾说,“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他,全在乎细节之刻画,正是种种细节,体现出它“在场”的状态,“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感性之物的方式存在”,应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从而进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反思、超越、升华。

总之,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

(摘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忽略了细节,指出写作要重视文学细节的打磨。
B.材料一以这些年婚恋题材小说与影视剧为例,论证了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会有自己的角度。
C.材料二认为,判断一个作家好坏的标准是他能否写好细节,至于思想深刻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D.材料二认为,文学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有可能是因为作品通篇是笼统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头作品才能奠定在文学史的地位已成共识,这让作者热衷长篇小说创作。
B.作品中的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高,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往往也高,反之亦然。
C.作家创作时不应该只追求速度,还应该精细打磨文学语言,避免同质化倾向。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发扬工匠精神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质量,创作出精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注重破立结合,让论证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有说服力。
B.材料一尾段运用排比,突出作家应有的态度,增强论证气势。
C.材料二以设问开篇,运用类比论证法论证,并提出中心论点。
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主要观点得以凸显。
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选取一个角度鉴赏下面文字的妙处。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5.校文学社举办文学创作论坛活动,请结合材料以“让细节重回文学作品”为主题,简要地向与会的文学新秀们提四点建议。
2024-02-20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