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153807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其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中的极微小的植物生命。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隐蔽在那儿,并消化掉针叶的内部组织。当螨虫完成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后,针叶就只留下一个空外壳了。在对付大量的枯枝败叶方面真正令人惊异的工作是属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虫。它们浸软和消化了树叶,并促使分解的物质与表层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了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前,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达尔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在运输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英亩数吨重。与此同时,含在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达尔文的计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寸地加厚土壤层,并能在十年期间使原来的土层加厚一半。然而这并不是它们所做的一切。它们的洞穴使土壤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消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节选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创造了土壤,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没有生命物质,土壤只不过是死亡和贫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形体大小、数量均不一样,但它们的总重量却差不多。
C.如果没有固氮细菌,植物将无法得到氮素,这体现出固氮细菌在循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D.螨类与原始昆虫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能帮助除掉枯枝败叶,促进森林地面碎屑转化为土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藻类使动植物腐烂还原为无机质,然后使矿物质发生转移以便植物吸收,这表明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
B.蚯蚓不停地搬运土壤,将叶子和草中的有机质拖入土穴,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肥沃,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最重要。
C.“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语言形象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文章先总说提出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说土壤的变化过程,最后总结较大生物对土壤的作用,采用“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
3.为说明土壤里“活的有机体”积极参与土壤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分析。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获得的航天实验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这种小虫子能在太空的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10天之久!
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光子一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光子一M3”飞船在距离地球表面258千米的高空绕地球运行,其主要任务是搭载一些生物进行太空实验。科学家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在太空严苛环境下的生物反应。
科学家认为,如果要选择地球动物到太空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缓步类动物当是首选。科学家选择了两种水熊虫——大黄水熊虫和小斑水熊虫——进入太空舱,接受为期10天的暴露在辐射、真空和低温下的考验。结果,虽然所有的大黄水熊虫和大部分小斑水熊虫未能经受住考验,“献身”茫茫太空之中,但仍然有10%的小斑水熊虫存活了下来,尽管它们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
其实,对于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来说,太空的真空和低温也许算不了什么,它们真正受不了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000倍!
紫外线含有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晒伤和皮肤癌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大黄水熊虫死亡。在完全开放的太空,紫外线还可以轻易地破坏生物体的染色体,导致生物不育。
让科学家喜出望外的是,小斑水熊虫在结束太空之旅后仍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产下了一些水熊虫宝宝。这也让他们困惑不解:小斑水熊虫为何在受到太空强烈辐射之后仍然可以生儿育女?
由于缺乏实验数据,科学家不知道在此次太空之旅中,太阳辐射对小斑水熊虫的伤害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修复这些伤害的。他们猜测,同某些耐辐射的细菌一样,水熊虫肯定也拥有其独特的细胞修复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能够揭示水熊虫抗辐射之谜,那么抗辐射的药物和技术装备将会有大的发展,人类有望告别皮肤癌和辐射不育症的困扰,并能有效抵御在太空旅行中的辐射骚扰。
水熊虫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有科学家认为这与它们的身体可自动进行脱水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家发现,水熊虫在自行脱水后,身体体积可比正常情况下缩小一半,同时,它的腿也会收缩,从而进入一种静止的蛰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水熊虫可撑过各种极端条件。
来自“光子一M3”飞船的研究成果还为那些支持外星生命的科学家提供了新的证据——水熊虫的坚强经历表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星球也可能有生命存在。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水熊虫”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在太空的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少数小斑水熊虫竟然能生存10天之久。
B.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其死亡。
C.小斑水熊虫拥有独特的细胞修复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
D.小斑水熊虫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这可能与它们的身体可自动进行脱水有很大的关系。
2.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科学家们利用航天实验数据对此进行了证实。
B.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要选择地球动物到太空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缓步类动物一定是不二选择。
C.紫外线是一种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人们被晒伤或患皮肤癌就是由紫外线造成的。
D.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并不怕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它们最怕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超强的紫外线辐射。
3.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小斑水熊虫,这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的,现在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B.因为紫外线可以轻易地破坏生物体的染色体,导致生物不育,因此孕妇最好呆在室内,不要轻易在阳光下活动。
C.将身体体积尽可能缩小,甚至停止一切生物活动,进入蛰伏状态,这是某些动物熬过极端条件的方法。
D.水熊虫的坚强经历表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星球也有生命存在,甚至有外星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2016-11-18更新 | 6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起。宇宙如何而来?这显然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问题,但现在看来,它确实有个发端。有些科学家将这称为大爆炸。不妨把这想象成一次光和物质(包含后来最终成为恒星和星系的亮物质以及一直未被人看见的暗物质)的大迸发。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都始于一个温度达数万亿度的点,然后一切分崩离析,开始膨胀。

这个伟大发现要部分归功于科学家埃德温·哈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加州南部的威尔逊山上,他利用一部一百英寸口径的望远镜研究夜空,试图确定我们的银河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一个星系。结果他不仅发现了宇宙中遍布各式各样的星系,而且他还确认了这些星系都在相互远离。在哈勃工作的基础上,现在科学家已经认识到,整个可观宇宙曾经比一颗沙粒还小,它从一个小点经过数十亿年的猛烈膨胀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宇宙是由膨胀而来的。

然而,我们的宇宙中还存在另一种基本的作用力:将事物吸引到一起的力,我们称之为引力。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引力将一些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星系和恒星。膨胀与坍缩,这两种相对的动态过程在宇宙的诞生之初起着主导作用。宇宙的膨胀使得物质从发端时的小点相互远离,引力则使这些物质重新聚集到一起。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发端至今,一直被这两种相对且富有创造性的动态过程塑造。

这个双重的过程与生命的呼吸和血液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的肺部起伏翕张,我们的心脏跳动舒缩。借助这些基本的运动,我们才得以存在。可以说,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宇宙这种翕张的韵律。那么我们的一吸一呼、一舒一缩是时刻在反映我们宇宙大尺度上的动态过程吗?但有一点我们至少是确定的,正是由于宇宙的这一大,生命和人类才得以出现,得以现在能在宇宙里面呼吸。

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内,宇宙生成了夸克和轻子等基本粒子,紧接着夸克结合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在一片黏稠的等离子体中漫无目的地游荡。这时的宇宙几乎没有什么结构存在。这些量子之间会相互碰撞,发生互动,然后又分解开来,继续在瞬间与不同的伙伴碰撞上百万次。

但现有的早期宇宙的数学模型告诉我们,即便只是在大爆炸之后几分钟后,更多的结构就已经开始出现。基本粒子之间开始形成稳定的关系。一个中子可能会与一个质子发生互动,并且它们不再分解开来,而是从此结合在了一起。起初,这些新的结合体很快会被其他粒子撞裂破坏。但随着宇宙继续膨胀和冷却,这些原始的双合体和三合体开始得以保留下来。

宇宙正是在这样的结合和分解当中,不断演化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共同体。而这些简单的原子核就是最早一批存在于基本粒子当中的复杂共同体。不过有趣的是,所有的关系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便在这样的量子层次上也是如此。一个中子不是简单就能与一个质子相结合。为了相结合,中子和质子都不得不进行一番转变。它们各自丧失了部分质量,而这些质量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进了宇宙。以前可有谁能想象到这一点?谁能猜得到,创造一个量子共同体会要求粒子贡献出部分质量或者其创造会伴随着光的产生?

所以即便在诞生之初,我们的宇宙也是在不断创造关系。当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想象出与此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讨论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宇宙,其中的粒子相互孤立,之间不存在相结合的关系。这样的一个宇宙将是一盘散沙,有的只是相互之间完全独立的不可计数的粒子。但在我们的可观宇宙中,各式各样的结合比比皆是。即便在诞生之初,宇宙就产生出了简单的原子核,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大量的质量转变成了光。随着中子和质子聚变成第一批原子核,整个宇宙便充溢着这种新的辐射。总之,这样的结合处于物质的核心,也是一切的关键。

(摘编自布莱恩·托马斯·斯怀默、玛丽·伊夫琳·塔克的《宇宙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源于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在一个数万亿度的温度发生的分离和膨胀,有些科学家将这称为大爆炸。
B.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中的星系在相互远离,这为科学家认识到整个可观宇宙是从一个小点膨胀而来的奠定了基础。
C.中子和质子结合时释放的全部质量会以光的形式进入宇宙,这一认识以前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是直至现在科学家才发现的。
D.宇宙一直被膨胀与坍缩这两种动态过程塑造。如果没有坍缩,宇宙中的物质会不断远离,而无法形成星系和恒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知道夸克、轻子、中子、质子都属于基本粒子,而原子核是中子和质子的结合物,是基本粒子当中的复杂共同体。
B.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准确、科学、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的诞生以及光的形成过程,如“游荡”“伙伴”等词,生动形象。
C.膨胀或坍缩的动态过程在宇宙的诞生之初起着主导作用。宇宙的膨胀使得物质从发端时的小点相互远离,引力则使这些物质重新聚集到起。
D.为了说明膨胀、坍缩对宇宙的重要性,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人的呼吸和血液运动作比较,使得说明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文中画线句子中“这样的结合”指的是什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结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022-01-26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我会被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家畜可能也是有感知能力的,但人类并没有因此不再屠宰它们。不过人们也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痛苦。如果死亡是瞬间的,比如你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那么蚊子遭受的痛苦可能会很小。而用放大镜点燃蚂蚁,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应该如何对待昆虫也值得关注。一些昆虫会传播一些致命的人类疾病,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这些昆虫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一些研究会切除昆虫的四肢,将它们埋进热的熔蜡中,再打开头囊露出大脑,将电极插进一些特定的部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麻醉昆虫的情况下完成。

有时候,我在和一些科学家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会反驳说还没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能证明昆虫可以感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但是考虑到我们已经了解一些昆虫也会有疼痛体验,反过来,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确定一个侵入性的实验手段是否真的不会造成痛苦?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及鉴定和开发出合适的昆虫麻醉剂。

在饲料和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昆虫数量规模要比实验室多得多。每年有超过亿万只的蟋蟀、黑蝇、黄粉虫和其他昆虫被杀死,而且这个行业还在迅速地扩张。昆虫养殖经常被吹捧为是传统畜牧业(如牛或者鸡)的友好替代品,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脊椎动物肉制品。昆虫养殖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不像牛和鸡那样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顾虑。一些昆虫养殖公司还会特意宣传昆虫缺少感知疼痛的能力。

这种宣扬明显是不正确的,尤其对于科学家已经在实验中测试过的一些昆虫物种。科学研究显示所有用来杀死养殖昆虫的方法——包括烘焙、蒸煮和微波加热,都有可能给昆虫带来强烈痛苦。实际上,昆虫养殖业中大部分的昆虫并没有用来代替人类对脊椎动物肉类的消费。相反,大多数被杀死的昆虫都被用于喂养其他供人类食用的动物,如鲑鱼或鸡。换句话说,昆虫养殖正在推动而不是取代传统畜牧业。

遗憾的是,从伦理上讲,素食主义者可能也需要担忧昆虫的状况。我们食用的植物中有很多也是昆虫喜欢的,它们会啃食植物的叶子、根、蔬菜和果实。为此,全球每年会用掉数百万吨的农药来杀死昆虫,以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杀虫剂会让无数昆虫经历持续几天的缓慢中毒后,最终死掉,而杀虫剂还可能杀死很多其他的动物。

植食性昆虫并不是杀虫剂的唯一受害者。目前已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会对蜜蜂造成不良反应。虽然,这种杀虫剂在花蜜和花粉中的实际浓度很低,不会直接杀死蜜蜂,但它们会影响蜜蜂的学习、导航、采集效率和繁殖成功率,进而严重影响野生蜜蜂的种群数量。我们应该对蜜蜂遭受的危害感到担忧,因为蜜蜂是益虫,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益处:它们能为我们的作物和花园里的花朵授粉。这也是应该禁止或至少严格限制杀虫剂使用的一个原因:这些杀虫剂有可能让蜜蜂和其他昆虫遭受巨大的痛苦。

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死其他生物,即使我们所处的行业决定了我们不会直接去杀害它们。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因此无论是在实验室、饲料和食品农场,还是在农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摘编自拉斯·奇卡特《昆虫的内心世界》,谭垦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的一些实验方法,有可能会给昆虫带来强烈的痛苦。
B.昆虫的加工不存在伦理道德的顾虑,这是昆虫养殖业与传统养殖业相比的最大优势。
C.养殖业中的昆虫大部分被加工成了其他动物的饲料,并未直接用于替代传统畜牧业。
D.杀虫剂在农业中的大规模应用,不只消灭掉了有害的昆虫,蜜蜂等益虫也深受其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是否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的假设,作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也强调不能有意增加它们的痛苦。
B.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能表明昆虫拥有疼痛体验,因此科学家还需要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C.相较于昆虫,人们更认可牛或鸡等家畜具有疼痛感知能力,并为食用这些肉类产生了巨大的伦理道德负担。
D.作者认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于其他生物,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人类不可避免地会用痛苦的方式杀死其他生物。
3.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人类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应如何尽到道德上的义务?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2024-05-22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