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53808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经过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从20世纪末到当下又形成了众多的美学学派。

徐碧辉研究员认为,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由此,徐碧辉提出了她的实践生存论美学,这是从历史本体到心理本体,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的为个体立命的审美。

潘知常教授在1985年《美学何处去》的文章中,提出了生命美学的概念。此后逐渐形成了生命美学的理论。生命美学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一个由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组成的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生命美学强调美者优存”“我审美故我在的命题,以此区别于其他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封孝伦教授也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命题,形成了他的生命美学理论。

生命美学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强调生命的本体地位,呼唤个体意识的觉醒,倡导信仰救赎的理想。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被当代中国美学界所关注。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美学以人的生态审美观念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确立新的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这一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美者自美,因人而显;生态审美,生生不息。生态美学从传统认识论发展成为唯物实践存在论,打破了以往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美学的兴起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转向生态整体主义,完成人的诗意的栖居

随着文艺学领域倡导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展开,《文艺争鸣》此后连续推出关于生活美学讨论的专辑,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热点问题。生活美学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努力发掘生活世界中的美学特征,提升日常生活的审美品格,力求让当代人过上幸福美丽的生活,这被认为是美学的新突破。生活美学也与当代中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历史大势相匹配,希望人人都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以美的生活去提升好的生活

中国美学不同学派的出现和相互之间的论争,说明中国气派的美学摆脱了唯西方独尊西方美学本土化的局面,进入了方兴未艾的中国美学世界化的百年中国美学创新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张伟《百年中国美学的当代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碧辉认为哲学从“人活着”出发。涉及伦理学的“为什么活”,最终将走向美学的“活得怎样”。
B.潘教授的生命美学认为生命活动中必然有审美活动的伴随,审美活动能给生命以享受和提升。
C.生态美学的兴起是“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胜出,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生命美学是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生态美学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体现出生态美学的优越性。
B.文章主体部分按与生活的关系,逐层递进地介绍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美学学派。
C.文章着重阐释了当下众多的美学流派并存以及相互之间论争的意义与价值。
D.文章既有对不同学者流派观点的转述与阐释也有自身观点的呈现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美学不满足于“好的生活”,将文艺学导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发掘日常生活美学特征,提升审美品格。
B.生命美学强调“我审美故我在”,呼唤个体意识觉醒的生命需求,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
C.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的发言和本文生态美学所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
D.中国美学不同学派的出现和相互间论争,标志着“中国美学世界化”拉开序幕,中国美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30年来错综复杂的              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A B 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C 和灵魂的D 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 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的信条,撕出了侍萍的性格,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来的精神。

1.“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B.拟人C.夸张D.移就
2.选文第一段两个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血缘关系,恨爱纠葛B.暧昧关系,阶级矛盾
C.家庭不和,父子冲突D.劳资冲突,恨爱凌辱
3.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40字内)
4.剧中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中,展示了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鲁侍萍:A________ B________ 周朴园:C________ D________
5.侍萍撕了周朴园的支票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什么样的感情?(20字内)
6.请结合课文,对鲁侍萍的形象作简要概括。(50字内)
7.本段文字末尾,剧评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这一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下文,填写这些方框里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10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5.文章从                    →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                      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
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2016-11-18更新 | 5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周的天命观念,大凡是指上天对周王之命,即赋予周王的政治统治权力,不关系个人的寿命;诸侯以下则不得与天命。春秋时代由于天子对天命的垄断被打破,天子以下的人们才能与天命发生关联。从此,天命的观念才从政治权力的信仰依据扩展到社会性的个人寿命,而个人生命来源于祖先的信仰遂有转移皈依到天帝的趋势。如西周晚期宗周钟铭文云:“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其所保者是王位而已。所谓“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帝者,天下所适也。”反映的就是天命信仰的仪式化实质。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德配天地”的德,就是顺从“天”的政行,是善政、美德。所以,这个“德”还是同姓或同宗人所共有的东西。因此,传递于祖孙之间、父子之间的“德”,实际上就是关系到家族的政治势力,具体的来说就是世为王官的职守和权力。祖德与己德的联系,祖考的职守和自己权位的传承,二者是并行一体的。而具此“德”之君子,必然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子,是天命的表现形态、制度化形态、理性化组织形态。由此可见,这个“德”是一种信仰与权力的整合形式,是“民”与“神”的双重体现,也是神人关系的双重整合以及在此整合构成之中的权力渗透。具备此“德”者,上足以配天、敬天,下足以忠信于人鬼之间,足以君临天下为天子,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的圣人。

天命信仰于是具备了人间的德行,“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因此问世。“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人间德行上配于天,这就是“以德配天”,或者是敬天以德。把道德属性按照人间的权力需要赋予了天神,使“德行”成为天意神性中最重要的构成。同时,对于社会伦理的强调也提高到宗教的高度,是神性对于人性的赋予。而权力的拥有者如果能够“修德”而“保民”,则成为能否邀获天命、把自己包装成为天人关系的中介或成为天命体现者的决定因素。   

这个信仰原型,在于它并不是源自于西方基督教上帝信仰那样的至上神崇拜方式,而是一个普遍主义(天)的特殊信仰(命)方式,并以其普遍的特殊主义方式将普遍的赋予改变成为个人精神的非常禀赋,以特殊主义的方式来表达普遍主义的内涵。同样是上天的命令,接受者可为个人,也可以是个人的身份,甚至是以其个人的身份在其接受天命之后转变为国家的生命即现实权力的合法性。

这说明,儒家的天命信仰,并非来自个人的创造,而是赋予人们行为、作用、制度、符号以及物质客体的一种神圣品质,因为它们被认为与“终极的”、“根本的”、“主宰一切的”产生秩序的权力紧密联系。它不仅仅是那些具有超凡特质的权威及其血统能够产生神圣的感召力,而且也是社会中的一系列行动模式、角色、制度、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客观物质,由于人们相信它们与终极的、决定秩序的神圣力量相关联,所以是同样具有宗教一般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特质,以至于这“……神圣信仰是以强制性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它们的力量更多地只是来自对报应的尊重,而非对它的畏惧”。

(摘编自《儒教“天命”观念及其信仰方式——兼论儒教信仰的当代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晚期的宗周钟铭文说明那时的天命观念中不包含有个人寿命的内涵。
B.“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的诞生是源于人间的德行中具备了天命信仰。
C.现实权力的合法性是指个人或以个人身份接受上天的命令后而拥有的权力。
D.天命信仰是个人赋予“天”一种神圣品质,并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宗教信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天命观念内涵变化的时间与原因,并举例论证西周的天命观念。
B.文章由“天”及“人”,着重从“人”方面论述了“德配天地”中“德”的含义。
C.文章将天命信仰与上帝信仰作对比,突出“天命惟德”对权力拥有者的重要性。
D.文章结尾部分论述了天命信仰是一种神圣品质,以及它与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天子对天命的垄断没有被打破,那么天命的观念就不会扩展到个人的寿命。
B.“德配天地”的“德”是善政、美德;因此,“德”还关系到家族的政治势力。
C.“天命惟德”的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是神性与人性之间相互赋予的关系。
D.神圣信仰的力量不是来自人们对它的畏惧,而是更多地来自对报应的尊重。
2019-04-12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