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3-30 3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经过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从20世纪末到当下又形成了众多的美学学派。

徐碧辉研究员认为,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由此,徐碧辉提出了她的实践生存论美学,这是从历史本体到心理本体,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的为个体立命的审美。

潘知常教授在1985年《美学何处去》的文章中,提出了生命美学的概念。此后逐渐形成了生命美学的理论。生命美学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一个由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组成的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生命美学强调美者优存”“我审美故我在的命题,以此区别于其他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封孝伦教授也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命题,形成了他的生命美学理论。

生命美学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强调生命的本体地位,呼唤个体意识的觉醒,倡导信仰救赎的理想。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被当代中国美学界所关注。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美学以人的生态审美观念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确立新的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这一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美者自美,因人而显;生态审美,生生不息。生态美学从传统认识论发展成为唯物实践存在论,打破了以往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美学的兴起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转向生态整体主义,完成人的诗意的栖居

随着文艺学领域倡导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展开,《文艺争鸣》此后连续推出关于生活美学讨论的专辑,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热点问题。生活美学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努力发掘生活世界中的美学特征,提升日常生活的审美品格,力求让当代人过上幸福美丽的生活,这被认为是美学的新突破。生活美学也与当代中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历史大势相匹配,希望人人都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以美的生活去提升好的生活

中国美学不同学派的出现和相互之间的论争,说明中国气派的美学摆脱了唯西方独尊西方美学本土化的局面,进入了方兴未艾的中国美学世界化的百年中国美学创新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张伟《百年中国美学的当代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碧辉认为哲学从“人活着”出发。涉及伦理学的“为什么活”,最终将走向美学的“活得怎样”。
B.潘教授的生命美学认为生命活动中必然有审美活动的伴随,审美活动能给生命以享受和提升。
C.生态美学的兴起是“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胜出,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生命美学是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生态美学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体现出生态美学的优越性。
B.文章主体部分按与生活的关系,逐层递进地介绍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美学学派。
C.文章着重阐释了当下众多的美学流派并存以及相互之间论争的意义与价值。
D.文章既有对不同学者流派观点的转述与阐释也有自身观点的呈现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美学不满足于“好的生活”,将文艺学导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发掘日常生活美学特征,提升审美品格。
B.生命美学强调“我审美故我在”,呼唤个体意识觉醒的生命需求,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
C.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的发言和本文生态美学所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
D.中国美学不同学派的出现和相互间论争,标志着“中国美学世界化”拉开序幕,中国美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既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二)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时查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这一基本国情,摸清人力资源结构信息,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什么意义》,2020年9月)

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2020年总和生育率1.3:低生育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快速回升。宁吉喆说,生育政策调整成效积极。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从生育孩次看,2014至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宁吉喆说,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2021年5月)

材料四

从以往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净增人口467万人;2020年,全国净增人口204万人;而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只有48万,比2020年净增人口减少156万。网友据此分析认为,如果按此速度减少,2022年新增人口可能就负增长了。如此差强人意的人口增长情况也在社会面引发热议。

出生人口走低是否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缩小或者消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我们现在的出生人口下降,实际上在0—14岁少儿人口这块比例还会继续下降,同时我们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迅速。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期,但是这个窗口期即将关闭。未来我们要把结构红利转为更长久的质量红利,我们要充分挖掘人口中的老年人口、女性人口,要把人口红利中的老年红利和性别红利充分实现出来。

(摘编自搜狐网《我国已经陷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国家卫健委回应热点关切》,2022年2月)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稳定增加,人口总量增速持续放缓。
B.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文盲率继续降低,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C.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劳动力人口减少明显,比重下降。
D.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准确掌握我国人口状况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人口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B.像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随着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的转变,加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直接导致我国2020年总和生育率偏低。
C.“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可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D.2020年全国净增人口204万人,2021年净增人口48万;网友据此推算2022年我国新增人口将有可能出现负增长,2021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峰值。
6.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哪些人口问题值得关注?
2022-03-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一天

刘玉栋

风声没有了。车灯灭了。很快,周围便静下来。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马全睁开眼睛。四周还是黑漆漆一片,他像伸懒腰似的举起两只胳膊,庆幸的是,两手还是好好的。接着他又扭动一下身子,除了轻微的酸痛外,似乎没受什么损伤。

马全很丧气,这个早晨从一睁开眼睛,就怪得很。马全站在水沟里,盯着白花花的冰面和歪在水里的三马子,突然觉得很委屈。多少年了,天天披星戴月,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为了一分钱,也能争个脸红脖子粗。从一大早,把满满的一车菜推进那个黑洞洞的菜市场,到傍晚时,再推着空车从里面走出来。这么多年,说句夸张的话,连太阳都看不见了,当然,更感受不到那暖烘烘的阳光了。

不行,得好好地活上一天。马全自言自语。

事情一旦决定,浑身便轻松起来,马全拍打一番身上的泥土,转身爬上柏油马路,他回头瞅一眼躺在黑暗的河水里的三马子,想,你就老老实实躺在这里吧。

马全伸手拦住一辆出租车。他上车的时候,那司机满脸狐疑,盯了他半天。看什么,卖菜的就不能打出租车了?马全心里想,不过,这司机的目光还是让他非常兴奋,他挥挥手说:去凤都。

马全有些飘飘然,他抚摸着车窗光滑的玻璃,觉得出租车的确比他的三马子要强一万倍,舒服、温暖、亲切。透过车窗,马全盯着外面的车水马龙芸芸众生,猛地产生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像是飘在空中向下看似的。

凤都楼的桌椅板凳也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上的都是大红的火漆,古色古香,光鉴照人。坐在上面,那是一种享受。马全这才注意到他穿的这身衣服是多么扎眼。油渍麻花的黄大衣上还沾着没有干透的泥巴,一双破皮鞋龇牙咧嘴的,真是难看极了。这时候,一个胖乎乎老头坐在了马全对面。这个老头面色红润,头发稀疏,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里面衬衣的领子雪白,看上去干净体面。

老头吃得非常讲究,只见他把蒸包放入口中,合上嘴唇,微闭双眼,牙齿轻轻蠕动,真是细嚼慢咽。他一睁眼,发现对面马全正盯着他,便笑了。老头喝一口黑米粥,抬头说道:人生在世,吃玩二字,像我这把年纪,就更没有出息了。但吃也好玩也罢,不管干什么,都得咂摸出个滋味来,你狼吞虎咽,这笼小玩艺儿,眨眼就下肚了。你还是不知道它的滋味,那等于没吃过呀,你说是不是?

马全觉得老头说得有道理,于是学着老头的样子,夹一个蒸包放进口里,慢慢地嚼,果然,香鲜滑软、麻酥甜咸……各种各样的滋味便在口中化开了。

老头说:小伙子进城来找事做?

马全说:我是卖菜的。

老头嘿嘿笑了,说:卖菜的来凤都楼吃早饭,这可是第一次听说,要不是亲眼见到,打死我也不信。

马全的脸又红了。他想跟老头说说今天早晨他碰到的这些事儿。可最终,马全什么都没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再抬起头来的时候,那个老头已经没有了。连那古朴的凤都楼也像一团云似的飘走了。

此时,马全正提着一身新衣服和一双新皮鞋,站在天河池的更衣室里。

马全想舒舒服服地泡个澡,顺便换一身新衣服,既然想好好地活一天,那就要活出个样子来。虽然这身衣服花去了他批发蔬菜用的大部分钱,但他没有心疼。

自从天凉下来后,马全就没再洗过澡,即使是天不冷的时候洗澡,也是在家里烧壶开水,拧着毛巾擦擦身子。像这样泡澡堂子,在马全三十年的人生当中,没有几次。

马全微闭眼,嘘嘘地喷着热气,正舒服着,猛地觉得头顶上有个人影在晃动,便睁开眼。果然,有个人正朝着他笑。那小伙子手里的擦澡巾只在他背上轻轻一蹭,他便觉得如同被揭去一层脏皮儿,轻松许多。

马全像一条大鱼似的,趴在一张窄窄的钉着皮革垫子的小床上。

哇,这位大哥,你身上这么长一条新疤呀。

马全觉得不对,别说新疤,旧疤也没一块儿,他背上从来就没有受过伤。

于是马全说:你看错了,那肯定不是伤疤。

怎么会不是?那小伙子叹一口气说,不过也没什么,你看我身上,大大小小的多少块疤。

我原来可不是给人擦澡的,我下煤窑,在井下掏煤。不过,有一次瓦斯爆炸,我和工友们被埋在井下,那一次,一下子就死了三十多个,那个黑心矿主,不但没受到惩罚,每个人两万块钱就把我们这些人的父母妻儿打发了。我看到那些父母妻子接钱时抖动的手和脸上的表情,一下子绝望了,也许你不信,好多人不是因为痛苦和伤心手才抖动,是因为看到那些钱,激动的兴奋的。

马全哆嗦了一下。他想,该回家了,老婆儿子还在家里等着他,自己的三马子还躺在河沟里呢。对了,三马子会不会让人拖走了?要是那样可就坏了,我明天还要接着卖菜呢。想到这里,马全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

也许是酒喝多了,马全的脑子有些迷糊,身子轻得不行,老是想要飘起来。马全一个劲儿地想让自己的脚步落在地上,可是不行。后来,马全还是飘了起来。马全飘过城市的公园时,看到孩子们坐着过山车,急速地旋转着,发出哇哇的幸福满意的笑声。

马全的身子越飘越高,真是飞起来了,于是,他干脆便做成鸟状,两手上下忽闪着,像鸟的翅膀。马全终于飞到了小马庄的上空,他在自家的屋脊上停下来。让他高兴的是,他那辆三马子果然呆在院子里。这样,他就放下心来。但让他奇怪的是,他家的院子里非常热闹,孩子们玩着闹着;大人们进进出出,表情严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儿?马全心里一急,便从屋脊上跳下来。他的身子还是那么轻,落地时,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马全往屋里一瞅,他看到老婆和儿子正跪在地上哭,他们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他看到躺在门板上的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穿的衣服竟然跟自己身上穿的一模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主人公马全的心理描写开篇,为读者制造悬念,引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马全“城市一日游”情节的展开创设了基础。
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马全这位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如以老头的吃相与马全形成对比,间接讽刺了城市人生活的奢侈。
C.小说多处使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使荒诞的情节合乎情理,如马全身上新添的疤痕,既呼应了开头的翻车,也与结尾相照应。
D.作者以轻盈的笔调记叙菜贩子马全梦想的城市生活的短暂体验,表达了底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使小说沉重而不压抑。
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称这篇小说杂糅了客观现实与作家的想象力,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二年冬,成汉主李势大赦境内,改年嘉宁。势骄淫,不恤国事,加以饥馑,四境之内,遂至萧条。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江夏相袁乔劝之曰:今为天下之患者,胡、蜀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势无道,臣民不附,且恃其险远,不修战备。宜以精卒轻赍疾趋,比其觉之,我已出其险要。可一战擒也。胡闻我万里远征,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有侵轶,缘江诸军足以拒守,必无忧也。温从之。十一月辛未,温帅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汉,拜即行。委安西长史范汪以留事,加抚督梁州之四郡诸军事,使袁乔帅二千人为前锋。三年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琦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模。议者欲分为两军,异道俱进,以分汉兵之势。袁乔曰:今悬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则大功可立,不胜则噍类无遗。当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温从之。留参军孙盛、周楚将赢兵守辎重,温自将步卒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坚众自溃。势悉众出战于笮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汉人惶惧,无复斗志。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寻舆棺面缚诣军门,温解缚、焚棺,送势及宗室于建康;引汉司空谯献之等以为参佐,举贤旌善,蜀人悦之。温留成都三十日,振旅还江陵。李势至建康,封归义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注】①蜀: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割据政权成汉。因成汉立国于古蜀地界,所以也被称为“蜀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
B.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
C.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
D.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东晋年号。年号纪年法是用古代帝王在位期间所取年号来纪年的方式。
B.表,臣僚向皇帝陈述事情所用之文,如论谏、劝请、推荐、庆贺等均可用之。
C.长史,多为幕僚性质官员,但也有能独立行使职权的,如班超曾任的将兵长史。
D.从兄,堂兄。“从”指宗族关系中仅次于至亲的亲属,比如堂兄弟、表兄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二年,桓温采用江夏相袁乔提出的“宜先攻弱”的策略,率领益州刺史,南郡太守征讨相比处于弱势的成汉。
B.桓温的军队抵达青衣后,成汉国主李势命令众将领领兵迎战。所有将领都在长江以南设下了伏兵等待东晋军队。
C.桓温军队抵达彭模后,有人建议把军队分为两支,分道前进,以便分散成汉军队的势力,桓温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D.笮桥一战,桓温前锋初战不利,士兵想撤退,但擂鼓手误击战鼓命士兵进攻,袁乔督军与成汉军激战,打败了成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以精卒轻赍疾趋,比其觉之,我已出其险要。
(2)寻舆棺面缚诣军门,温解缚、焚棺,送势及宗室于建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兵间有歌舞者

仇远

边城未定苦无谋,年少金多绝不忧。

野战已酣红帕首,涂歌犹醉锦缠头。

蛾贪银烛那知死,月恋金尊不照愁。

亦欲避秦高隐去,桃花源上觅渔舟。


【注】①仇远:宋末元初杭州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战争吃紧,但城中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B.颔联紧承上文,将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与当权者的醉生梦死形成鲜明的对比。
C.颈联对仗工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城中人歌舞升平的画面。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洗练,化用典故来曲尽情怀。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一句借众人之口引出南朝宋武帝刘裕,而极赞其当年功业的比喻句是“______”。
(3)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写出三峡春冬时节水之秀美。
2022-03-2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每到春节,最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醇厚味道就是年味儿。正因如此,传递年味儿、营造年味儿、惦记年味儿,是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也反应着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

春节期间,国博开设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观众______于喜乐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喝到嫦娥奔月拉花的咖啡、吃到大盂鼎模样的雪糕。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______,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体验。如果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主场,那么春节文创就是与现代生活______的市场。今年是农历虎年,上海博物馆开发出虎年岁岁平安帆布包、虎运青松挂毯等文创产品;安徽博物院推出虎年创意折叠红包以及龙虎纹鼓座摆件等新春特色文创……这些别出心裁的文创年货,包含虎虎生威的寓意、吉祥如意的期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中进行现代表达。

新春佳节,是日常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文化积淀的精彩纷呈。(     )。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却丝毫不减;铺张浪费的______渐渐消失,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春节新的打开方式,既有文化的张力,也有时代的活力,共同烹制年的味道、诠释年的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徜徉             不期而至             休戚相关             恶习
B.流连             不期而至             息息相关             恶习
C.徜徉             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陋习
D.流连             不期而遇             休戚相关             陋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许年的味道不断变化,始终如一的是年的意义
B.年的味道或许不断变化,但年的意义始终如一
C.或许年的意义始终如一,但年的味道不断变化
D.不断变化的或许是年的意义,但年的味道始终如一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如此,营造年味儿、惦记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B.正因如此,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反应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也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
C.正因如此,营造年味儿、惦记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应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D.正因如此,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2月4日晚的鸟巢灯光璀璨。开幕式上,冬奥会旗随着6名旗手进入鸟巢体育场,在距离地面45米的空中,主火炬执行机构开始运转,6根管线缓缓下垂。地面中心台的盖子滑开,露出一片藏在地下的雪花。最先接通的两条线是电缆和网线,雪花的电路供应从地下切换到天上,主火炬有了神经。随后是两根氢气管插接成功,氢燃料供应正常,主火炬有了大动脉。最后,两根威亚钢索将这片雪花拉起,主火炬凌空起舞。直播镜头里,一片雪花飘到鸟巢体育馆中心,地面上的大雪花从平面翻转54度,正式登台亮相。随后,火炬手登上台阶,把手中的飞扬火炬插入这片雪花的中心。研制团队利用悬挂在威亚上的执行机构和地面装置的流畅配合,完成主火炬在40米高空的360度旋转,实现了的完美融合。

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这种点火方式让主火炬比以往节省了99.9%的能量,。张艺谋认为,奥运火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随着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他坚信以往熊熊大火的形态,,而北京冬奥会恰好抓住了机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用一段话简要概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点亮过程,字数不得超过80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

《人民日报》:该让孩子多玩一玩了。

苏翊鸣(冬奥运动员):希望我和谷爱凌明天的决赛都可以玩得开心。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新生活,给学弟学妹、家长或校长写一封信,谈谈你对“玩”的思考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4报告非连续性文本
7-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引语式材料  社会热点  “双减”话题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