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1 题号:153808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一天

刘玉栋

风声没有了。车灯灭了。很快,周围便静下来。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马全睁开眼睛。四周还是黑漆漆一片,他像伸懒腰似的举起两只胳膊,庆幸的是,两手还是好好的。接着他又扭动一下身子,除了轻微的酸痛外,似乎没受什么损伤。

马全很丧气,这个早晨从一睁开眼睛,就怪得很。马全站在水沟里,盯着白花花的冰面和歪在水里的三马子,突然觉得很委屈。多少年了,天天披星戴月,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为了一分钱,也能争个脸红脖子粗。从一大早,把满满的一车菜推进那个黑洞洞的菜市场,到傍晚时,再推着空车从里面走出来。这么多年,说句夸张的话,连太阳都看不见了,当然,更感受不到那暖烘烘的阳光了。

不行,得好好地活上一天。马全自言自语。

事情一旦决定,浑身便轻松起来,马全拍打一番身上的泥土,转身爬上柏油马路,他回头瞅一眼躺在黑暗的河水里的三马子,想,你就老老实实躺在这里吧。

马全伸手拦住一辆出租车。他上车的时候,那司机满脸狐疑,盯了他半天。看什么,卖菜的就不能打出租车了?马全心里想,不过,这司机的目光还是让他非常兴奋,他挥挥手说:去凤都。

马全有些飘飘然,他抚摸着车窗光滑的玻璃,觉得出租车的确比他的三马子要强一万倍,舒服、温暖、亲切。透过车窗,马全盯着外面的车水马龙芸芸众生,猛地产生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像是飘在空中向下看似的。

凤都楼的桌椅板凳也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上的都是大红的火漆,古色古香,光鉴照人。坐在上面,那是一种享受。马全这才注意到他穿的这身衣服是多么扎眼。油渍麻花的黄大衣上还沾着没有干透的泥巴,一双破皮鞋龇牙咧嘴的,真是难看极了。这时候,一个胖乎乎老头坐在了马全对面。这个老头面色红润,头发稀疏,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里面衬衣的领子雪白,看上去干净体面。

老头吃得非常讲究,只见他把蒸包放入口中,合上嘴唇,微闭双眼,牙齿轻轻蠕动,真是细嚼慢咽。他一睁眼,发现对面马全正盯着他,便笑了。老头喝一口黑米粥,抬头说道:人生在世,吃玩二字,像我这把年纪,就更没有出息了。但吃也好玩也罢,不管干什么,都得咂摸出个滋味来,你狼吞虎咽,这笼小玩艺儿,眨眼就下肚了。你还是不知道它的滋味,那等于没吃过呀,你说是不是?

马全觉得老头说得有道理,于是学着老头的样子,夹一个蒸包放进口里,慢慢地嚼,果然,香鲜滑软、麻酥甜咸……各种各样的滋味便在口中化开了。

老头说:小伙子进城来找事做?

马全说:我是卖菜的。

老头嘿嘿笑了,说:卖菜的来凤都楼吃早饭,这可是第一次听说,要不是亲眼见到,打死我也不信。

马全的脸又红了。他想跟老头说说今天早晨他碰到的这些事儿。可最终,马全什么都没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再抬起头来的时候,那个老头已经没有了。连那古朴的凤都楼也像一团云似的飘走了。

此时,马全正提着一身新衣服和一双新皮鞋,站在天河池的更衣室里。

马全想舒舒服服地泡个澡,顺便换一身新衣服,既然想好好地活一天,那就要活出个样子来。虽然这身衣服花去了他批发蔬菜用的大部分钱,但他没有心疼。

自从天凉下来后,马全就没再洗过澡,即使是天不冷的时候洗澡,也是在家里烧壶开水,拧着毛巾擦擦身子。像这样泡澡堂子,在马全三十年的人生当中,没有几次。

马全微闭眼,嘘嘘地喷着热气,正舒服着,猛地觉得头顶上有个人影在晃动,便睁开眼。果然,有个人正朝着他笑。那小伙子手里的擦澡巾只在他背上轻轻一蹭,他便觉得如同被揭去一层脏皮儿,轻松许多。

马全像一条大鱼似的,趴在一张窄窄的钉着皮革垫子的小床上。

哇,这位大哥,你身上这么长一条新疤呀。

马全觉得不对,别说新疤,旧疤也没一块儿,他背上从来就没有受过伤。

于是马全说:你看错了,那肯定不是伤疤。

怎么会不是?那小伙子叹一口气说,不过也没什么,你看我身上,大大小小的多少块疤。

我原来可不是给人擦澡的,我下煤窑,在井下掏煤。不过,有一次瓦斯爆炸,我和工友们被埋在井下,那一次,一下子就死了三十多个,那个黑心矿主,不但没受到惩罚,每个人两万块钱就把我们这些人的父母妻儿打发了。我看到那些父母妻子接钱时抖动的手和脸上的表情,一下子绝望了,也许你不信,好多人不是因为痛苦和伤心手才抖动,是因为看到那些钱,激动的兴奋的。

马全哆嗦了一下。他想,该回家了,老婆儿子还在家里等着他,自己的三马子还躺在河沟里呢。对了,三马子会不会让人拖走了?要是那样可就坏了,我明天还要接着卖菜呢。想到这里,马全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

也许是酒喝多了,马全的脑子有些迷糊,身子轻得不行,老是想要飘起来。马全一个劲儿地想让自己的脚步落在地上,可是不行。后来,马全还是飘了起来。马全飘过城市的公园时,看到孩子们坐着过山车,急速地旋转着,发出哇哇的幸福满意的笑声。

马全的身子越飘越高,真是飞起来了,于是,他干脆便做成鸟状,两手上下忽闪着,像鸟的翅膀。马全终于飞到了小马庄的上空,他在自家的屋脊上停下来。让他高兴的是,他那辆三马子果然呆在院子里。这样,他就放下心来。但让他奇怪的是,他家的院子里非常热闹,孩子们玩着闹着;大人们进进出出,表情严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儿?马全心里一急,便从屋脊上跳下来。他的身子还是那么轻,落地时,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马全往屋里一瞅,他看到老婆和儿子正跪在地上哭,他们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他看到躺在门板上的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穿的衣服竟然跟自己身上穿的一模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主人公马全的心理描写开篇,为读者制造悬念,引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马全“城市一日游”情节的展开创设了基础。
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马全这位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如以老头的吃相与马全形成对比,间接讽刺了城市人生活的奢侈。
C.小说多处使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使荒诞的情节合乎情理,如马全身上新添的疤痕,既呼应了开头的翻车,也与结尾相照应。
D.作者以轻盈的笔调记叙菜贩子马全梦想的城市生活的短暂体验,表达了底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使小说沉重而不压抑。
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评论称这篇小说杂糅了客观现实与作家的想象力,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

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地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街上的汉子也借这个机会撞一撞她们。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鸡上埘的时候,比这里更西也是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服饰和生活的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如由和爸爸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再看赛灯会;但她的心理并未发生变化。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D.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两人对爱的付出方式都能被对方理解。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D.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3.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
4.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
2022-11-05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心被困

郑在欢

(1)几天的雨之后,小区里的猫都饿坏了。几个常喂猫的在猫食盆前相遇,有带罐头的,有带牛奶的。那个几乎每天都来的女人带着一块抹布。大家夸她心细,把各色食物倒进干净的餐具里。不一会儿,那头母三花,这一带的霸王,闻着味过来,开始猛吃罐头,猛舔牛奶。一只奶猫,应该是她的孩子,被迫等在一边,细声叫着。

(2)“这个母的太霸道了,不吃完就不许别人吃。”

(3)“她今年生了几胎?有三胎吧。孩子全不见了。”

(4)“没三胎也有两胎,她最多管小猫一两个月,然后就各顾各的了。”

(5)“倒像个美国种。”

(6)大家笑笑,散了。

(7)往大堂走的时候,那个女人站住了,她说你们听。大家往她听的方向听,保安室的另一边,有一只奶猫的叫声,是从地下传出来的。

(8)“是在下水道里吧。”

(9)“是。”

(10)“应该是躲雨跑进去的。”

(11)“那怎么办?”

(12)大家撅着屁股勘查地面,把叫声锁定在保安室的墙根与门廊的柱子之间。那一片铺着花岗石板,没有排水槽,离下水道的井盖也有一段距离。路过的人被吸引,也停下来看,听到猫的叫声,也撅着屁股找。

(13)“砖头下面是什么?”

(14)“能打开吗?”

(15)“它叫得好可怜。”

(16)“把砖撬开?”

(17)“怎么撬啊?”

(18)带抹布的女人找来保安,保安又找来物业。穿西装的物业经理查看了地面,说撬开石板是很大的工作量。

(19)“没个几千块下不来。”

(20)“得几千?”

(21)“不好说。”

(22)“那不能就让它在里面吧。”

(23)物业经理摊摊手,说,“我们没有这个经费。”

(24)众人默然。

(25)一个老太太说,“没事儿,它能爬进去就还能爬出来。”

(26)大家都看向老太太,像是能从她脸上看到答案。

(27)“那先等等看吧。”

(28)大家散了。有几个常在廊下闲聊的人还在那儿,包括带抹布的女人。只是她不闲聊。

(29)那之后,路过的人都会过去听听。到傍晚,我出去散步,也拐过去听了听。孩子们都放学了,聚在廊下玩,骑车的,打球的,追逐的,或者什么都不干就是干嚎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猫叫声很微弱。我撅着屁股听的时候,有两个小女孩也趴过来。

(30)“叔叔,它是不是饿了?”

(31)“叔叔,它不会死吧?"

(32)我脑中浮现的答案是可能会,但似乎不太适合说给小孩子听。我像个傻瓜一样被她们问住了。还好一个老太太解了围,她可能是其中一个女孩的奶奶,她说,“它能爬进去就能爬出来的。”

(33)第二天下午,我午睡起来,快五点了。刚泡了茶坐下准备写点东西,突然记起有个事情需要提交一张要求蛮多的证件照。我关上电脑穿好衣服出门。路过保安室的时候,看到有两个女人正蹲在地上使劲。我走过去,看到其中一个是带抹布的女人,另一个女人抱着狗。

(35)带抹布的女人手里没有抹布,正拿着一个铁铲撬地上的花岗石板。石板紧紧相连,之间的缝隙刚好能把铁铲插进去。她撬松了石板,但是没办法伸一根手指进去将其掀开来。

(36)见她徒劳无功,抱狗的女人说我来吧。她们交换了铁铲和狗,但还是徒劳。

(37)她们额头冒了汗,无措地四下看了看。我被看到了,于是蹲下说,我来吧。

(38)我用铁铲敲了敲周围的石板,并没有听到中空的响声。接着撬已经松动的那块石板,效果跟她们也是一样,撬起又滑落,撬起又滑落。我穿的多了点,也冒了汗。我还等着去拍照,正考虑怎么把铁铲还给她们,这时候注意到有一行石板中间用很窄的石条补了缝儿。转而去撬石条,两下就开了。拿出石条,下面是土,顺着石条的空隙掀开石板,下面也是土。

(39)我站起来,擦了擦汗,说,“地是实的。”

(400她们两个也都黯然了。

(41)我把铁铲递给抱狗的女人——此刻她的狗被带抹布的女人抱着。她接过去,手指碰到了我的手,温暖且柔和。

(42)我把石条塞回去,用脚踩实。猫还在叫,就在脚下那块地方。

(43)“那怎么办呢?”带抹布的女人抱着狗说。

(44)“没事儿,它能爬进去就一定能爬出来。”一个老太太说。

(45)没人说话。我因为还要拍照,就先走了。

(46)花十五块钱拍的照片被否决了。第三天,我去更远的地方拍照,顺带散步。这张照片花了五十,被采用了。我还临时起意拍了张黑白艺术照,一共花了一百七十九。修图的时候,老板娘说我像韩国人。

(47)“不像段亦宏吗?”

(48)“也像。”

(49)“像肖央吗?”

(50)“哪个肖央?”

(51)“筷子兄弟那个。”

(52)“哦哦,更像。”

(53)她开心地修好了照片。很漂亮,但感觉谁都不像了。

(54)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去保安室的墙根听了听,那里已经没了猫叫。

(55)“猫救出来了吗?”我问保安。

(56)“不知道。”保安老头说,“地不能撬。”

(57)“肯定是自己爬出来了。”一个老太太说。

(58)“也有可能死了。”我想,但我没有说。

(59)我去保安室的另一侧看了看,喂猫的两个盆子分别装了猫粮和牛奶。带抹布的女人站在那儿看着母三花进食。一只奶猫被迫等在一边,细声叫着。

(选自《青年作家》2023年第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铺着花岗石板,没有排水槽,离下水道的井盖也有一段距离”交代了小猫被困处的地面特点,暗示了此后众人营救小猫的困难。
B.文中人物没有具体姓名,作者用“女人”“老太太”“小女孩”等来指称人物,符合小说呈现的现实,体现了故事的普遍性、日常性。
C.“我被看到了,于是蹲下说,我来吧”一句,表明“我”当时虽然没有主动帮助营救小猫的想法,但一直有着心系小猫安危的善意。
D.在撬石板救援失败后,老太太说的“没事儿,它能爬进去就一定能爬出来”是安慰之辞,也是其不愿参与救援行动的冠冕说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母三花“猛吃罐头,猛舔牛奶”,两个“猛”字富有表现力,突出了母猫只顾自己的“霸王”特点。
B.营救小猫未果,作者便接着写“我”去拍照、修照片,这一节貌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中也有对世象的反映。
C.小说围绕营救小猫一事展开情节,各具面目的人物一一出场,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充分表现。
D.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语言冷静、克制,在这冷静克制的叙事中,作者的褒贬若隐若现,耐人寻味。
3.文末写被困小猫生死不明,并再次提及“一只小奶猫被迫等在一边,细声叫着”,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4.有人评论说“郑在欢的文字有一点讽刺,也有深切的温柔甚至温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2023-05-24更新 | 2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部队和群众是间隔开来的,好像是特为女孩留出的一条通道,她一溜儿小跑来到了台前。她很有自信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同时他认出了,女孩抱在胸前的是一张古琴,用锦锻琴意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女学生自告奋勇,由地来演奏一曲古琴,让“一号”首长颇费斟酌。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厚而不能仪,爱而不能令”,考虑到古代兵法有这句格言,齐竟实难接受这位古琴姑娘的提议。

可是,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呦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

“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齐竞忽然意识到,自顾和北平女学生吟诗论琴,把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了,他连忙示意让部队坐下,现场指挥立即发出口今:“请注意!全体一一坐下!”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姑娘席地坐在台口,盘起双腿,将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自古便是这样盘腿抚琴的,她取的是最为标准的一种弹奏姿势。

自然是由齐党担任了报幕员,他这才想起,不曾问过北平女学生姓名。

“我姓汪,叫汪可逾。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下面安静!下面安静;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位古琴艺术家汪可逾女士。大家看到了吗?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拨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团长看出,北平女学生从不曾在这样的野台子上表演过,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报出自己的演奏曲目来。

他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齐竞也略知一二。唐代化为《高山》《流水》两支乐曲,后经清人蜀派琴家张孔山改编,以大量滚、拂、绰、注等手法,作洋洋之水声,人称“七十二滚拂”。至今更一统天下,诸多名家几乎无一人不是尊张氏传谱《流水》来演奏的。齐竞心存疑惑,难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女琴童与众不同吗?

他问:“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

汪可逾加重语气回答:“不是《高山》,也不是《流水》,是《高山流水》!”

“这么说,你从来不伴《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

“是的,我只弹《高山流水》。”

“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

“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

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多人讲,‘七十二滚拂汹涌起伏,大气磅礴,构成了金曲最华丽最坚实的高潮,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呢?”

古琴女孩从容回答说:“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

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选自长篇小说《牵风记》第一章《隆隆地声中传来一曲(高山流水)》)

1.概括小说中女孩子的出场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简析女孩子的形象。
3.分析选文中古琴的作用。
4.探究选文结尾划线部分的意蕴。
2020-04-14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