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54694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有些不同的文化要素,虽然似乎相反,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如果仅取其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就会陷于偏失,引起不良的后果。

古代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不重视法治;法家则专重法治,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价值。事实上,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对的。但孟子对于法还是重视不够。韩非强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韩非子·奸劫弑臣》),宣称: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韩非子·难势》)。事实上德与法是相辅相成的,贤与势更非不相容。

文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愈丰富就愈繁荣,万紫千红胜过孤芳自赏。

但是也有一些文化要素,各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能脱离原来的系统,不可能勉强地拼凑在一起。清初王夫之曾论古今的不同说: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封建也,学校也,乡举里选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矣。(《读通鉴论》卷三)

王船山的议论确实精湛。古今的差别如此,中外的差别亦有类似的情况。

例如清末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企图把三纲五常的旧伦理与近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事实上君主专制和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的。

那么,不同的民族文化只有各自独立,或者只有全盘西化才是出路吗?这又不然。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扬长补短,历史上不乏实例。保持自己的良好基础,学习先进文化的最新成就,以促进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有些文化要素彼此不能相离,有些则是可以相离的。

我们进行实际考察,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有许多是并行不悖,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举例来说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各自具有自己的系统。西方医学已经发达到非常精密的程度,超迈前古。但是中医的一些优点仍为西医所不具备。中国医学确有实效。中医的一些理论至今仍令人感到神秘难解,可能只有进一步运用最新科学才能予以明确的诠释。中西医结合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都有其独具的特色。西方绘画、西方音乐、西方建筑也都是应该学习的,但能够否认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的独特价值吗?关于音乐,有些人称中国音乐为民族音乐,似乎西方音乐才是音乐的正宗,这种民族自卑的作风,还是半殖民地的遗风。现代西方建筑采取了现代技术,确有古代中国不能及之处,但是建筑的民族形式仍有可取的优点。

我们必须慎重考察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以及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从某一系统中选取一定的要素,应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准则。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黑格尔哲学是一个相当严密的系统,而马克思、恩格斯却看出黑格尔哲学系统与其方法的矛盾,在批判其哲学系统的同时却剥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往往如此;一切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必然能够脱离其原来所在的系统而独立存在;一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成果也必然是并行不悖、彼此相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我们要排除一切浅见与偏向,努力创造光辉灿烂内容丰富的新中国文化。

(张岱年《文化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文化要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不重视法治,法家则专重法治,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价值,是因为二者都只看到文化要素之间不相容的关系,而忽视了其相辅相成的作用。
B.王夫之说:“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孤行则踬矣。”作者认为其议论确实精湛,准确地论述了古今文化要素的差别。
C.由于有些文化要素彼此是可以相离的,这为我们在保持自己的良好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最新成就以促进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东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各自的特色,这说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是并行不悖的,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些是表面相反而实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如果仅取其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就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B.清末企图把三纲五常的旧伦理与近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做法的失败,说明有一些文化要素是不能脱离原来的系统的,不可能勉强地拼凑在一起。
C.虽然中医的一些理论至今令人感到神秘难解,但中医的一些优点仍为西医所不具备,中西医可以相得益彰,其结合的前景十分光明。
D.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他们看出了黑格尔哲学系统与其方法的矛盾,在批判其哲学系统的同时剥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3.请结合全文,概括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几种关系。
21-22高三上·浙江绍兴·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说话权,也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够主导舆论的走向。如今的社会,话语权通常由媒体控制。媒体主导着舆论的走向,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有关话语权争夺的历史,在将文学争斗转变为政治争斗时,话语权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史进一步演绎的关键。中国古代文学受到话语权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能够从文学史的政治和伦理批评中看到,这些文学中所描绘的社会要素都会受到话语权的影响。今天,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仍能看到儒家思想的身影。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认同。孔子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支持儒家学说,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但其学说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在秦始皇时期受到过焚书坑儒的重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之后儒学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忠、孝、诚等都是来源于儒家学说的。儒家思想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就是要对君主表示绝对的服从,这其实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的重要体现。

先秦各学派都希望拥有话语权。从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也能够清晰地知道先秦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学说和思想,都是希望能为君主服务,能够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比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依法治国,尽管其思想存在差异性,但是他们都具有同样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拥有话语权而进行争夺。实践证明,学派在拥有话语权之后,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并将自己提出的治国思想进行实践。

儒家思想在汉代时期得到重用,儒家思想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因此儒家学派也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体现出了权威性。中国古代文学还具有非常强大的政治教化功能,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能够意识到政权的维护以及统治地位的长久延续,必须要对国民进行思想上的统一,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举措就是教育。另一方面,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并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关于,孔子提倡克已复礼,也就是说要克制约束自己。这些道德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比如司马迁《史记》这一著作的编写正是受到了儒家话语权的影响,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坚定不移维护儒家话语权立场的,所以他在作品中对墨家思想具有较大的抵触,而更加遵从儒家思想与文化。当然,从这些方面也可以证明,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一定的话语权。

我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的争论和传承,基本上都是以话语权为主要的方向,所以话语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维度。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中,儒家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十分深远,儒家学派话语权是存在变动的,而这样的变动对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米慧杰《基于儒家话语权以及我国古代文学史有关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一般能够主导舆论的走向。当前话语权通常由媒体控制,媒体的舆论主导着人们的生活。
B.儒家学派对话语权的获得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C.尽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治国的思想存在不同,但他们都渴望得到话语权,因为他们想将治国思想进行实践。
D.中国古代文学史存在着话语权争夺,儒家学派话语权的变动对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语权的内涵说起,引出儒家话语权。并阐述了儒家话语权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影响。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阐述了儒家思想由不被认同到具有影响力的发展过程。
C.文章举司马迁《史记》的例子,论证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一定的话语权。
D.文章运用“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基本上”等限定词语来表述,体现出论述语言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能看到儒家思想的身影,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受到了儒家话语权的影响。
B.儒家主张“忠君”,对君主表示绝对的服从,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带有政治色彩。
C.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强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通过教育来对国民进行思想上的统一。
D.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认为人人都应该做到,这些道德标准初步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022-06-0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阐释与建构

耿文婷

我所说的阐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训诂释义。训诂释义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专门的术业。这也是阐释的前提,阐释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真正的阐释是在原典的理解与解释中生发出新义,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是通过对“四书”的阐释来表达他的思想体系的。阐释又是与建构并行不悖的。在阐释中建构,这是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治学方法。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就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的阐释来建构其理论学说的。张晶的美学研究,也是以阐释和建构并行的方法进行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文献多半处于自在状态,对于某一范畴,人们往往并不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而是直接运用。尽管其基本的内涵是相近的,但每一位文论家使用时的语境及含义往往有很大差异。张晶的《神思:艺术的精灵》一书颇为鲜明地体现出阐释与建构并行的方法论特征。他在其他研究者对于“神思”的阐释基础上,加以辨析并提出自己的界定,认为“神思”是艺术创作思维的根本范畴,包含了想象、灵感构思等多种思维元素。

阐释与建构,可以是一体两面的。遍观中国思想史、美学史,“通”与“变”之间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实现的。没有建构的阐释,是缺少思想归趋的;而不是建立在阐释基础上的建构,则是缺少根基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代的一些美学、文艺学研究名著,如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等,都是阐释与建构互动的产物。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美学理论不可能不借鉴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系统,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中国美学又有数千年的文艺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何才能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资源?所谓“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路径何在?我以为,阐释与建构的辩证运用,应该是值得倡导的思维方式。

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有所谓“失语症”之说,后来又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讨论,在我看来,也许这都是来自学界内部的一种焦虑。当代的学界有很多时新的话语,对传统的文论和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古代文论或美学似乎大多数情形下都是在自说自话,而缺乏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力。读张晶的美学论著,他在谈论古代美学的话题时,总使人感到现实的关切;而在建构具有美学普遍价值的问题时,又使人感到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其实,在当代,经过二十世纪哲学美学的长足发展,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丰富的美学蕴含,还有从其中可以生长的新的理论要素,才能更充分地得以发显。

(节选自《读书》2019年第10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阐释与建构是许多学者采用的一种治学方法,这些学者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
B.阐释不同于训诂,但是训诂是阐释的前提,阐释应建立在训诂释义的基础上,否则,建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阐释与建构含义不同,却又互相依存,并行不悖,阐释必须在对原典解释中生发出新义,阐释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D.阐释与建构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思想史、美学史中的“通”与“变”大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的互动实现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多半处在自在状态,它的许多范畴需要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
B.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辩证地运用阐释与建构是主要途径。
C.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曾经有过所谓“失语症”之说,这是来自学界内部的焦虑,是一种自说自话的表现。
D.阐释必须关切现实问题,而建构又必须具有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这样才有可能生长新的理论要素。
3.借鉴本文的观点,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6分)
2020-03-16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情、言、声、义成为诗歌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元素和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诗词中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性情是诗词作品内在的灵魂、流动的血液和鲜活的生命。诗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无不饱含浓厚、深沉、真挚的感情。《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质问与谴责,《离骚》中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和忧虑国事的悲愤与缠绵,都很典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早发白帝城》、杜甫《春望》、孟郊《游子吟》……无一不是以浓厚的情感震撼读者的心灵。

诗歌语言是最精粹精美、最富表现力和最富智慧的语言。在措辞炼字上下足了功夫,从而形成了精美的诗歌艺术奇观。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语言不仅生动鲜活、形象鲜明,而且凝练简洁、精警有力,让人回味无穷。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如同巨幅水墨画,境界宏大开阔,用字凝重有力。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名篇、佳句迭出。宋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清照以“绿肥红瘦”(《如梦令》)描绘雨后海棠,用“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将眼前菊花的形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消瘦进行对比,既生动新颖又力透纸背。

中国古典诗词彰显了诗词艺术的形式美。格律诗歌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在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特点,句式简短,格律稳定,使作品既富有浓厚的音乐元素和强烈的语言韵律,又富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充沛情感。如杜甫《绝句》、苏轼《饮湖上初请雨后》、李清照《声声慢》等,历来受到人们的激赏。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在这种诗歌理论的引导下,蕴藉含蓄、深厚委婉、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由此既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给读者创造了内容理解和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更是意味隽永深长,赋予了更丰富更鲜活的思想内容。

诗词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创新出奇则是文学创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诗词以情、景、事、理、意、趣为主要创作元素,创造出情感深厚充沛、形象鲜明生动的优美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贺知章《咏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作品的奇特想象无不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新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果说意境多是通过画面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境界则更多的体现在思想与艺术达到的高度上。纵观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诗歌国手、创作大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他们无不将自己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的思索,对人与自然的思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道路的思索等等融入诗篇,使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大气魄和思想深邃、启悟智慧的大境界,也展示着作者的博大胸怀与开阔视野。

(摘编自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的境界与品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白居易说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从情、言、声、义四个方面概括诗歌的创作元素和品评标准。
B.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以此结构全文,并依次加以论述。
C.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无不饱含浓厚、深沉、真挚的感情,无不以浓厚的情感震撼读者的心灵。
D.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措辞炼字上下足了功夫,“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受到词学界的高度评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使至塞上》等作品如同巨幅水墨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B.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质问与谴责体现了《诗经》的性情,而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和忧虑国事的悲愤与缠绵则表达了《离骚》的性情。
C.格律诗既富有浓厚的音乐元素和强烈的语言韵律,又富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充沛感情,彰显了古诗艺术的形式美。
D.秉持“温柔敦厚”这一诗词创作的艺术原则和基本要求,蕴藉含蓄、深厚委婉、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分别点明了李杜诗歌的巨大影响。
B.王维《山居秋暝》、贺知章《咏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作品既有作者奇特的想象,又传达出鲜明、优美的意境。
C.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境界则更多体现在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所达到的高度上。
D.屈原、杜甫、陆游等大家,将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道路的思索融入诗篇,从而使其诗作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大气魄和启悟智慧的大境界。
2016-12-13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