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55066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图1 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图2 2011—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偌大的屋顶平台没有闲置,而是安装了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走进位于浙江温州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能看到不少这样的科技应用新场景,让人近距离感受工业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绿色转型的创新成果。这套建设在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近4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能给园区省下27万多元电费。

在浙江,日照时数等能源资源并没有太大优势,部分企业率先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多能互补以及户用光伏、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像正泰集团在乐清海涂上建起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每年能发电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还能在光伏板下、盐碱地里成功引种“海水稻”,试种茭白、莲藕等农产品。有业内人士感叹,在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下,新能源正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这既是巨大考验,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需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企业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感知更灵敏。2021年7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已有越来越多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过程中,找到商机,尝到甜头。温州近年来通过“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产业数字化提升等行动,让制造业变得更“智慧”,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

(摘编自江南《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材料三: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对碳排放定价,以欧盟为例,其碳排放成本已经达到30欧元/吨二氧化碳。欧盟即将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工业体系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即将面临碳关税壁垒,“中国制造”若不实现零碳转型,贸易出口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竞争力。

碳中和发展战略将创造出新的市场。我国在新能源这一朝阳产业中已迸发出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太阳能、风电、储能所需组件因“中国制造”,其成本呈现指数级下降趋势,新兴市场蓄势待发。同时,威胁能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开采运输成本上升等问题正使化石能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碳中和发展是一场能源革命、产业变革,其中涉及新能源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一系列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时,全社会预计将向零碳产业投资8.5万亿元。其中将有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研发;而这些投资预计将拉动14万亿产值、创造10.9万亿GDP,为零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能。

(摘编自朱晓明《抓住碳中和发展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从大局出发,全面考虑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B.2011—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明显;2019年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幅趋缓,这说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已进入瓶颈期。
C.2011—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却逐年上升,2020年突破了100万亿元,这说明减排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D.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化,煤炭消费占比下降明显:2011年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了70%,而2020年则下降为56.8%。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一些企业克服了日照时数等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探索农光互补等多种模式,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B.温州的实践证明,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
C.碳中和发展引发的能源革命,使化石能源已经完全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随之兴起的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将会蓬勃发展。
D.我国在国家层面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欧盟等经济体对碳排放进行定价调控,各国对碳排放目标各异,处理方式也不同。
3.实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

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刷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28日)

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影响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3.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0-01-01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粮食和农业问题?凤凰网财经《危机对话》近日采访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对子粮荒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荒,但是的确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

凤凰网财经:目前来看,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是应该坚守。过去几年一直有很多讨论,也有不少人反对18亿亩耕地红线。

袁隆平: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一个国策。必须要保,我不知道这个耕地红线有的人说不要保是什么理由,我搞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肯定得要保呀,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个基本的东西怎么能不保呢?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决保护,不能突破。保不了,耕地就会越来越成问题,没耕地哪来粮食呢?

凤凰网财经:之前很多反对的人,有的是单纯的从经济效益考虑的,但是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也在开始反思,因为比如说发生这样全球性的大疫情,或者说将来出现其他大的危机的话,别人也不愿意出口给你粮食。

袁隆平:(危机时)根本就不要去想进口的事,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大问题。粮食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平时我们到农村基层去调研时,看到很多原来的良田被开发成别的项目了,这个东西是很痛心的。农田被占用,甚至荒芜了,被荒芜肯定更不行了

凤凰网财经:这次疫情对您团队的研究工作,对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您有什么要呼吁的?

袁隆平:控制疫情很重要,但是粮食生产也很重要。一手抓疫情一手抓生产,这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研究出的水稻品种是要接地气的,种子要送到农民手中。前段时间,疫情较重的时候,我们跟下面联系,会听到下面说还在疫情防控中,精力还没办法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可是粮食生产这个事情确确实实要提早去布置,你要去整地,调种子,要去布置很多示范的方案,不能说是明天播种了,今天才来提。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就会发现当地还在那里集中防疫,他们的注意力还没有到种粮上面来。你刚才说要提醒一下,这样的现象是必须要提醒一下的。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袁隆平:现代农业要机械化、电气化,还有智能化。从管理方面讲,它不是单家独户,土地可以流转,集中统一起来,搞规模化、搞合作社;从经营方面讲,经营要有层次,粮食生产出来,要销售得出去;经营也要现代化,现在可由企业、公司来运作。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起码有一个标志是机械化,机械化肯定是省人工的,他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所以更多的农业人口,将来会城镇化。我以前提过,农业要发展,必须要现代化,而且也要艺术化。你要吸引人家来看,对于年轻人要让他们看到农村的美好。

凤凰网财经:我看到您提到一个妇老农业的现象,这种状况应该怎么改变?

袁隆平:我们搞科研下去做示范、推广的时候,年轻人中能够种田的人已经很少了,都是家里父辈种田,他们至少也是50多岁。现在青壮年很少去搞农业,都是老年人、妇女在务农,所以叫作“妇老农业”。这种情况,我是很担忧的。我觉得国家应该多考虑一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怎么提高的问题,我以前也做过提案,国家可以用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子粮价不会涨,通货不会膨胀,农民也有积极性。这个钱要直接补给种田的农民,而不是有土地的人。有田的人他不一定种,他是租给别人种的。

凤凰网财经:目前来看,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似乎还不够大,年轻人创业更多选择其他科技方向,农业这块少一点。

袁隆平:农业肯定是要投入的,农民的积极性要去提高,农业科技也存在一个投入的问题,转化的问题,就是你各种东西要配套。怎么能够方便科技人员发挥积极性,怎么出成果,怎么转化生产力。不同地方的地理条件不一样,比如湖南是以丘陵地带为主,机械化要打破丘陵的局限。在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就很好做,你像东北那边,这个完全就是机械化,一望无际,全部是机械化。

凤凰网财经:所以其实应该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投入,让丘陵地带或者其他不便的地方也能够更多使用机械。

袁隆平:那是的,有这样的科技研究,有这方面的院士,我们也听过农机方面的院士作过很多报告,做得非常好。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是关于农业的,政策上很重视,但最后可能还是要落实。

(摘编自《对话袁隆平:中国不会有粮荒,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要守》,《凤凰网》2020年5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是应该坚守的问题,袁隆平认为这是国家最基本的问题,不容置疑,必须坚守。
B.被问到农业发展的前景时,袁隆平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机械化、电气化和智能化,还要追求艺术化。
C.面对改变“妇老农业”现状的提问,袁隆平提出用国家高价征收,平价卖出的方法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被采纳。
D.关于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袁隆平表示还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能切实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网财经”聚焦粮食和农业问题,就是否会出现粮荒等热点问题采访袁隆平,体现了知名媒体肩负更多社会责任的特点
B.作为农业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袁隆平认为应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中央一号文件重视农业,但落实还不到位。
C.袁隆平认为抓生产与抓疫情同样重要;他还表示,不仅要关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还要关心农业科技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
D.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既是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在全球爆发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凤凰网”财经记者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深入下去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09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之鹰

储国强、翟永冠、白少波

世界屋脊,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多年来,无数次像雄鹰般飞越雪山,安全、及时传递党的治边稳藏号令和雪域儿女的心声,以热血和忠诚,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原副处长、新时代“红色传令兵”边巴。

2015年9月21日,边巴倒在执行任务的路上。

鹰击长空,魂归大地。

“党是伟大母亲,为党效力最光荣”

“我从小没了父亲,是党把我养大的。尽管当兵很苦,但如果能尽早为党做一些工作,苦点累点我也心甘情愿。”1981年,在拉萨中学,16岁的边巴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那年,学校接到通知,挑选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的学生去当兵。边巴果断地站了出来。

边巴的妻子卓嘎当时也在拉萨中学读书,两人是同班同学。卓嘎回忆:“他那时候是班长,学习积极上进,对同学很热情。现在一闭上眼睛,就是他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闪过的影子。”

入伍后,边巴为人忠厚老实,表现优秀,新兵训练结束后,成了各单位都想要的“香饽饽”,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提出去边防一线工作。

“按照你的条件,可以留在机关里面,生活条件好,成长进步也快,为什么要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战友们表示不解。

“祖国的边境需要有人守护。我既然来到了部队,就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党是伟大母亲,为党效力最光荣。”边巴坚定选择。

当时的边境一线,部队生活非常艰苦。边巴的战友说,那个时候没有像样的营房,战士们需要住在地窝子或者帐篷里;物资供应不充足,饿了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喝山上流下的雪水;冬天大雪封山,连续半年跟外界隔绝,只能与风雪为伴……

边巴是条硬汉。他带领战士们在高山峡谷中巡逻,风餐露宿在野兽毒虫出没的原始森林,有时一走就是四五天。强烈的紫外线,把他的脸皮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黑色的疤痕,永久留在了脸上。

此后,边巴又在西藏军区、拉萨曲水县人民武装部工作。转业后,被分配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总值班室。

退伍不褪色,边巴一直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军人优良作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边巴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组织决定将他调任到责任大、任务重的机要交通处工作。

“这个工作要频繁出差,反复上下高原身体会撑不住的!”“你两个小孩那么小,今后忙起来家里照顾得过来吗?”……

谁都知道,高原机要交通工作是苦差事。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边巴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兵,军人讲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不去谁去?”

就这样,边巴再次作出人生选择。

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机要交通工作关乎党和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时刻充满危险和挑战。只有勇担使命、不怕牺牲,耐得住寂寞和辛劳,心细如发、一丝不苟,才能完成好每一次任务,做到零差错。”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得到无限延伸”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边巴心中学习的榜样。

“孔繁森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还要不断努力。”边巴说。

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英雄精神的追随。

2015年9月18日,边巴接到前往四川执行押运的任务。

和往常一样,他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即刻出发。在完成工作准备返回拉萨时,边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0岁。

“安全、准确、及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秘密,确保党和国家政令畅通”是机要交通员的核心职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边巴忠实履行了职责,光荣完成了使命。

雄鹰折翼,壮士无归,雪山垂泪!

“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谁能想到永远回不来了呢。”卓嘎泪如雨下。

边巴有着极强的家庭责任心。他愧疚对家人亏欠太多,只要在家,尽力弥补:为女儿、儿子做豆瓣鱼、糖醋排骨,为岳父洗澡……

“他父母去世早,对待我父母比亲儿子还孝顺。”卓嘎说。

边巴的离去,给家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

“他是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卓嘎说。

边巴牺牲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一个常年相伴的斜挎包,里面装着笔记本、速效救心丸和证件。

按照藏族传统习俗,一般不会保留逝者的遗物,但边巴这个包一直放在他们家最显眼的位置。边巴的儿子达瓦云旦说,这个包里装着父亲的信仰和忠诚。

如今,这位藏族小伙子也成为一名边防军人,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守护着父亲守护过的神圣国土。

“父亲教育我,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得到无限延伸。”达瓦云旦说,“他用亲身经历教育我,一心为党,忠心不二;完成使命,不惜生命。”

边巴牺牲后,西藏机要交通部门组织开展“向边巴同志学习,做无愧于时代的‘党的红色传令兵’活动”。边巴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竭诚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精研业务的进取精神,深深教育、感动了所有人。

“边巴是一名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传令兵’,他用一次次奔波,让西藏各族儿女的心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一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传。”边巴的同事说。

一位在边巴牺牲后加入机要交通队伍的年轻人,在学习笔记上写道:“初心的召唤让人热血沸腾,家国的情怀让人触达灵魂,信仰的光芒让人敬仰泪目……”

精神火炬,永照后人。

(摘编自《高原之鹰————追记“红色传令兵”边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在工作中能耐得住寂寞和辛劳,心细如发、一丝不苟,虽知是“苦差事”,但选择依然坚定。
B.边巴自小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立下为党做事的志愿,他的儿子达瓦云旦也同父亲一样,每一次人生选择,都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
C.虽然边巴对国对家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但工作令他长期在外,他自觉对家人亏欠太多,所以只要在家,就会想办法尽力去弥补。
D.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边巴忠实履行了职责,光荣完成了使命,“他是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可见妻子对他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全文以记叙为主,适当采用了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B.文章以“高原之鹰”为题,歌颂了边巴在西藏无私奉献、满腔热忱,一心为公,忠于职守,有着如雄鹰般守护着高原,热爱着高原的高尚情怀。
C.有关部门开展的“向边巴同志学习,做无愧于时代的‘党的红色传令兵’活动”,感动了所有人,启迪更多人学习边巴公而忘私的精神。
D.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得到无限延伸。边巴用生命践行了信念,用亲身经历教育、影响了自己的儿子,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来表现“信仰的光芒让人敬仰泪目”的一项是(       
A.“我从小没了父亲,是党把我养大的。尽管当兵很苦,但如果能尽早为党做一些工作,苦点累点我也心甘情愿。”
B.他愧疚对家人亏欠太多,只要在家,尽力弥补:为女儿、儿子做豆瓣鱼、糖醋排骨,为岳父洗澡……
C.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边巴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兵,军人讲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不去谁去?”
D.“孔繁森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还要不断努力。”边巴说。边巴用生命完成了对英雄精神的追随。
4.本篇人物通讯在行文安排上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5.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边巴的形象?边巴精神有何重要意义?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2-27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