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一模 2022-04-12 1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作农业从起源到形成历经数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开始定居并耕种稻,标志着稻作农耕的出现;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耕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标志着稻作农业社会正式形成。

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发生在距今1万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稻,并由此出现了相应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与耕作行为相适应的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起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属于这一阶段的相关遗址,如湖南的彭头山遗址,浙江的跨湖桥遗址、河南的贾湖遗址等。在这些遗址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水稻遗存。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遗址都出土了野生的动物遗骸和植物遗存。例如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鱼骨,以及鹿、牛、兔等野生动物遗骸,还发现了菱角、莲藕、栎果等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量化分析显示,与采集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相比,出土的水稻遗存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换句话说,当时的社会经济主体仍然是采集渔猎,水稻种植仅仅是辅助性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在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距今7000至6000年间仍处在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这个阶段的考古遗址数量较多,其中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最具代表性。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数量惊人的水稻遗存,也包括大量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菱角、莲子、栎果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田螺山遗址几个储藏坑内集中出土的栎果。栎果脱除工艺复杂,口感差,不易消化,人类如果能够收获足够的稻谷,就没有必要采集栎果为食。大量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特别是栎果储藏坑的发现说明:虽然稻作农业生产在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收获的稻谷不足以养活村落居民,仍然需要通过采集获取野生植物资源。

直到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考古发现显示,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曾发生了一次人口大幅增长。在人类发展史中,人口增长速度受到基本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制约,如果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口突然大幅增长,一般都与基本生活资料获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密切相关。所以,良渚文化时期人口增长的现象应与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只有依靠相对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的大量人口的生存。考古还发现了一座宏伟的良渚古城。说明当时能够常年征调大量劳动力从事与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无关的建筑劳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仅需要部分成员从事稻作农耕就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中国稻作农业历经数千年演变,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因而,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起源的过程可以看出,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赵志军《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一脉相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贾湖文化时期,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主,水稻种植为辅。
B.田螺山文化时的先民大量食用野生植物,是因为稻谷产量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需求。
C.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高,因而有富余的劳动力去修建良渚古城。
D.良渚文化时期,人口大幅增长,使稻作农业取代采集渔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概述,然后对稻作农业从起源到形成的演变过程逐一论述,脉络清晰。
B.文章语言准确,如“一定数量的水稻遗存”“数量惊人的水稻遗存”各臻其妙。
C.文章以稻作农业的起源为角度论述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体现了独特的视角。
D.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以相关遗址的考古发现来佐证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骤然性变革,而是渐变性的,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B.彭头山等文化标志着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起源,而良渚文化则标志着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正式形成。
C.河姆渡文化处在稻作农业形成时期,相比于稻谷,野生植物依然是先民更为重要的食物资源。
D.如果没有稻作农业的发源就没有中华古代文明,稻作农业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2022-04-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图1 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图2 2011—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偌大的屋顶平台没有闲置,而是安装了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走进位于浙江温州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能看到不少这样的科技应用新场景,让人近距离感受工业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绿色转型的创新成果。这套建设在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近4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能给园区省下27万多元电费。

在浙江,日照时数等能源资源并没有太大优势,部分企业率先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多能互补以及户用光伏、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像正泰集团在乐清海涂上建起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每年能发电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还能在光伏板下、盐碱地里成功引种“海水稻”,试种茭白、莲藕等农产品。有业内人士感叹,在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下,新能源正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这既是巨大考验,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需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企业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感知更灵敏。2021年7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已有越来越多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过程中,找到商机,尝到甜头。温州近年来通过“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产业数字化提升等行动,让制造业变得更“智慧”,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

(摘编自江南《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材料三: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对碳排放定价,以欧盟为例,其碳排放成本已经达到30欧元/吨二氧化碳。欧盟即将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工业体系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即将面临碳关税壁垒,“中国制造”若不实现零碳转型,贸易出口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竞争力。

碳中和发展战略将创造出新的市场。我国在新能源这一朝阳产业中已迸发出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太阳能、风电、储能所需组件因“中国制造”,其成本呈现指数级下降趋势,新兴市场蓄势待发。同时,威胁能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开采运输成本上升等问题正使化石能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碳中和发展是一场能源革命、产业变革,其中涉及新能源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一系列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时,全社会预计将向零碳产业投资8.5万亿元。其中将有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研发;而这些投资预计将拉动14万亿产值、创造10.9万亿GDP,为零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能。

(摘编自朱晓明《抓住碳中和发展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从大局出发,全面考虑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B.2011—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明显;2019年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幅趋缓,这说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已进入瓶颈期。
C.2011—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却逐年上升,2020年突破了100万亿元,这说明减排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D.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化,煤炭消费占比下降明显:2011年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了70%,而2020年则下降为56.8%。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一些企业克服了日照时数等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探索农光互补等多种模式,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B.温州的实践证明,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
C.碳中和发展引发的能源革命,使化石能源已经完全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随之兴起的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将会蓬勃发展。
D.我国在国家层面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欧盟等经济体对碳排放进行定价调控,各国对碳排放目标各异,处理方式也不同。
6.实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2022-04-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远行

徐贵祥

警卫营二连连长马直这几天一直琢磨一件事情,跑的决心是不会动摇了,问题是怎么个跑法,跑到哪里去,是向解放军投降还是回家种地,是带枪投诚还是带人投诚……还没想明白,就接到了廖峰军长的“美差”:让他护卫李秉章副军长到三十里铺寻找一七九师。

警卫营官兵都知道,李秉章副军长是抗战名将,是当年沧浪关战役东线敢死团团长,他最传奇的是太行山黄虎岭战斗,当时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但是湛德州鬼子声称没有接到命令,拒不投降。李副军长指挥一七九师以及警卫营对敌进行包抄,战斗打到白热化,李副军长亲率一个团从敌后攀岩穿插,同火速赶来的八路军协同作战,将鬼子的援军包围在不到三公里远的桃花峡谷,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全歼日军近八千人。

那个时候,部队士气多高啊,可是,鬼子投降了,如今是和解放军作战,部队已不像部队了。

第二天麻麻亮,马直带人向李副军长副官曹强报到。曹强见马直身后只有三十多号人,皱起眉头问,怎么就这么点人?你这个破队伍,靠什么保护李副军长?楚参谋长跟我讲,警卫营二连最有战斗力,连长马直脑子好使,没想到就这三十几个叫花子,怎么保护好长官啊?

正说着话,李副军长从帐篷里走出来,看看马直和身后的兵,看看帐篷外面的两匹瘦马,走到马直身边,摸摸他后背,掂掂他背包,然后指着背包旁边的干粮袋问,这是什么?

马直大声回答,报告长官,是豆饼,我们的粮食。

李副军长说,哦,豆饼,很好。

他又走到一个瘦小的士兵面前,问他,多大了?小兵立正回答,报告长官,十七了。

他拍了拍小士兵的肩膀,侧脸对曹强说,走吧。

曹强指着前方一个村庄说,姚家潼,目前还有我军的一个营,从那里进入孙岗,再往前二十里,就是一七九师六天前的防地。

李副军长看着晨光里的村庄,点点头说,好,很好。

从驻地出发,走的是大路。

马直很想知道,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军长让李副军长带队寻找一七九师,李副军长本人怎么想。马直揣测,李副军长肯定知道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七九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就算一七九师还在,那也一定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让一个副军长带领这么小一支队伍去寻找,简直就是肉包子打狗。

快到姚家潼了,马直让排长带一个班进村侦察,同驻守那里的营联系。不一会儿,排长回来说,村里压根儿就没有部队,连老百姓都很少见到。

马直心下明白,那个营要么跑了,要么投诚了。下面的路怎么走,谁心里都没有数。

曹强把情况报告给李副军长。李副军长说,很好,人没了,路还在,接着往前走。

曹强命令,启用电台,搜索信号。

电台兵忙乎一阵,满头大汗,哭丧着脸说,啥也没有,没有本部队任何信号,连军部也静默了。

曹强的脸刷地变了、跑去跟李副军长报告,军部电台静默了,军部转移了?不告诉我们接头地点,就算我们找到一七九师,也联系不,上啊……这不是把我们扔了吗?

李副军长笑笑说,别想那么多,各司其职吧。

眼看就到姚家潼村口了,李副军长站住了,回头看了看马直说,马连长,让你的弟兄们都围过来,我来说两句。

李副军长站在队伍中央,举起一只手臂说,弟兄们……

李副军长的声音洪亮,中气很足,好像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四十多人的队伍,而是千军万马,而是万水千山。李副军长说,弟兄们,大势所趋,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将军,我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你们……放下枪你们就是农民,没有必要跟我一起送死。

队伍一片静默。

李副军长说,那好,不着急,任何时候,随时随地。

马直跟在李副军长的身后,马直有很多想法,他想到了李副军长的过去,也想到了他的将来。

五灵战役发生时,国共的关系时好时坏。在五灵战役中,八路军独当一面,保证了国民党军队侧翼的安全。那次李副军长左胸中弹,军部发来电报,就近送入路军医院抢教。马直带队把人送到设在薛集的八路军医院,几个医生察看了李副军长的伤势,认为风险很大,一旦手术失败,怕被诬陷八路军谋害抗日英雄。关键时刻,一个名叫东方静的女医生挺身而出,说救人要紧。就是她在马灯下做了半夜手术,出来时晕倒在地,被送进急救室。

生死一搏,李副军长和东方静都活过来了,当时军部派人送了十头奶牛,以示感谢。哪里想到,半年不到,国共合作破裂,在一次“剿共”行动中,军部秘密偷袭八路军后方基地,等李副军长策马赶到战场时,东方静和几十名医护人员已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震惊朝野的“薛集惨案”。执行任务的那个团是李副军长一手带大的部队,廖峰之所以派这个团做这种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就是为了斩断李副军长和八路军的瓜葛。马直亲眼看到闻讯赶来的李副军长泪流满面,仰天长啸,那一声“我是罪人”的呼喊,在马直心里久久回荡。

此刻,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马直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李副军长要坚持走到三十里铺,走到他的目的地——那是他的墓地。这是李副军长交代的。

马直眼窝一热,自己跟自己说,这么好的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交代警卫连连长马直想要逃跑的内心的活动,既设置了悬念,也暗示了当时国民党部队军心涣散的大背景。
B.警卫连兵力不足,姚家潼驻兵消失无踪,电台信号全无,面对这些困境,李副军长和副官曹强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C.李副军长在姚家潼村前的讲话,慷慨激昂,威震山河,鼓舞士气,点出了“将军远行”的目的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D.小说结尾有两处细节描写,“月光如水”的静景,“眼窝一热”的动作,暗示了马直的最终选择,也照应了故事开头。
8.小说最后说“这么好的……”李副军长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小说在叙事上非常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4-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雍,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取他尸支解以证。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巡按江西,黜贪墨吏五十七人,景泰二年提广东副使。大学士陈循荐为右金都御史,代杨宁巡抚江西。岁饥,奏免秋粮。劾奏宁王不法事,王府官皆得罪。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雍驰至南京,集诸将议方略。先是,编修丘小濬上书大学士李贤,言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欲宿兵大藤峡,扼其出入,蹂其禾稼,期一二年尽贼。贤善之,献于朝,诏录示诸将,诸将主其说。雍曰:“贼已蔓延数千里,而所至与战,是自敝也。当全师直捣大藤峡,南可援高、肇、雷、廉,北可断阳峒诸路。首尾相应,攻其腹心,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贼益奔突,郡邑益残,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十月至浔州,延问父老,皆曰:“峡,天险,不可攻,宜以计困。”雍曰:“峡延广六百余里,安能使困?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吾计决矣。”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十二月朔,雍等督诸军水陆并进,拥团牌登山,殊死战。连破石门、林峒、沙田、古营诸巢,焚其室庐积聚,贼皆奔溃。伐木开道直抵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贼复立栅数重凭高以拒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九年,致仕去。家居五年卒,年五十七。正德间,谥襄毅。

(《明史·韩雍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伐木开道/直抵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贼复立栅数重/凭高以拒/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
B.伐木开道/直抵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贼复立栅数重/凭高以拒/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
C.伐木开道/直抵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贼复立栅数重/凭高以拒/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
D.伐木开道/直抵横石塘及九层楼诸山/贼复立栅数重/凭高以拒/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谕,学官名,宋代开始设置,明代教谕负责文庙祭祀以及教育所属生员。
B.贪墨,指因贪污而受到惩罚,有时也专指攫取美女。“墨”有“不洁”之义。
C.郡邑,即郡和邑,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那下设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
D.正德,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膳夫父亲控告教谕谋杀自己的儿子,并肢解他人尸体作证,教谕无辜而服罪;韩雍根据行踪找到了膳夫,并把冤情当面告诉了教谕。
B.丘濬向大学士李贤提出驻军大藤峡、对盗贼进行围困的策略,韩雍并不认同,认为应该带兵直击盗贼巢穴,这一建议受到众人赞同。
C.进兵路上,数十个儒生、里长模样的人说愿意做向导,韩雍一眼识破他们是由盗贼伪装,后经审问果然如此,韩雍被贼人称为天神。
D.在十二月的剿贼战斗中,韩雍等人率领军队水陆并进,翻山越岭,直捣盗贼老巢;几番殊死战斗之后,盗贼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奏免秋粮。劾奏宁王不法事,王府官皆得罪。
(2)贤善之,献于朝,诏录示诸将,诸将主其说。
2022-04-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