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1 题号:155066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远行

徐贵祥

警卫营二连连长马直这几天一直琢磨一件事情,跑的决心是不会动摇了,问题是怎么个跑法,跑到哪里去,是向解放军投降还是回家种地,是带枪投诚还是带人投诚……还没想明白,就接到了廖峰军长的“美差”:让他护卫李秉章副军长到三十里铺寻找一七九师。

警卫营官兵都知道,李秉章副军长是抗战名将,是当年沧浪关战役东线敢死团团长,他最传奇的是太行山黄虎岭战斗,当时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但是湛德州鬼子声称没有接到命令,拒不投降。李副军长指挥一七九师以及警卫营对敌进行包抄,战斗打到白热化,李副军长亲率一个团从敌后攀岩穿插,同火速赶来的八路军协同作战,将鬼子的援军包围在不到三公里远的桃花峡谷,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全歼日军近八千人。

那个时候,部队士气多高啊,可是,鬼子投降了,如今是和解放军作战,部队已不像部队了。

第二天麻麻亮,马直带人向李副军长副官曹强报到。曹强见马直身后只有三十多号人,皱起眉头问,怎么就这么点人?你这个破队伍,靠什么保护李副军长?楚参谋长跟我讲,警卫营二连最有战斗力,连长马直脑子好使,没想到就这三十几个叫花子,怎么保护好长官啊?

正说着话,李副军长从帐篷里走出来,看看马直和身后的兵,看看帐篷外面的两匹瘦马,走到马直身边,摸摸他后背,掂掂他背包,然后指着背包旁边的干粮袋问,这是什么?

马直大声回答,报告长官,是豆饼,我们的粮食。

李副军长说,哦,豆饼,很好。

他又走到一个瘦小的士兵面前,问他,多大了?小兵立正回答,报告长官,十七了。

他拍了拍小士兵的肩膀,侧脸对曹强说,走吧。

曹强指着前方一个村庄说,姚家潼,目前还有我军的一个营,从那里进入孙岗,再往前二十里,就是一七九师六天前的防地。

李副军长看着晨光里的村庄,点点头说,好,很好。

从驻地出发,走的是大路。

马直很想知道,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军长让李副军长带队寻找一七九师,李副军长本人怎么想。马直揣测,李副军长肯定知道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七九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就算一七九师还在,那也一定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让一个副军长带领这么小一支队伍去寻找,简直就是肉包子打狗。

快到姚家潼了,马直让排长带一个班进村侦察,同驻守那里的营联系。不一会儿,排长回来说,村里压根儿就没有部队,连老百姓都很少见到。

马直心下明白,那个营要么跑了,要么投诚了。下面的路怎么走,谁心里都没有数。

曹强把情况报告给李副军长。李副军长说,很好,人没了,路还在,接着往前走。

曹强命令,启用电台,搜索信号。

电台兵忙乎一阵,满头大汗,哭丧着脸说,啥也没有,没有本部队任何信号,连军部也静默了。

曹强的脸刷地变了、跑去跟李副军长报告,军部电台静默了,军部转移了?不告诉我们接头地点,就算我们找到一七九师,也联系不,上啊……这不是把我们扔了吗?

李副军长笑笑说,别想那么多,各司其职吧。

眼看就到姚家潼村口了,李副军长站住了,回头看了看马直说,马连长,让你的弟兄们都围过来,我来说两句。

李副军长站在队伍中央,举起一只手臂说,弟兄们……

李副军长的声音洪亮,中气很足,好像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四十多人的队伍,而是千军万马,而是万水千山。李副军长说,弟兄们,大势所趋,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将军,我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你们……放下枪你们就是农民,没有必要跟我一起送死。

队伍一片静默。

李副军长说,那好,不着急,任何时候,随时随地。

马直跟在李副军长的身后,马直有很多想法,他想到了李副军长的过去,也想到了他的将来。

五灵战役发生时,国共的关系时好时坏。在五灵战役中,八路军独当一面,保证了国民党军队侧翼的安全。那次李副军长左胸中弹,军部发来电报,就近送入路军医院抢教。马直带队把人送到设在薛集的八路军医院,几个医生察看了李副军长的伤势,认为风险很大,一旦手术失败,怕被诬陷八路军谋害抗日英雄。关键时刻,一个名叫东方静的女医生挺身而出,说救人要紧。就是她在马灯下做了半夜手术,出来时晕倒在地,被送进急救室。

生死一搏,李副军长和东方静都活过来了,当时军部派人送了十头奶牛,以示感谢。哪里想到,半年不到,国共合作破裂,在一次“剿共”行动中,军部秘密偷袭八路军后方基地,等李副军长策马赶到战场时,东方静和几十名医护人员已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震惊朝野的“薛集惨案”。执行任务的那个团是李副军长一手带大的部队,廖峰之所以派这个团做这种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就是为了斩断李副军长和八路军的瓜葛。马直亲眼看到闻讯赶来的李副军长泪流满面,仰天长啸,那一声“我是罪人”的呼喊,在马直心里久久回荡。

此刻,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马直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李副军长要坚持走到三十里铺,走到他的目的地——那是他的墓地。这是李副军长交代的。

马直眼窝一热,自己跟自己说,这么好的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交代警卫连连长马直想要逃跑的内心的活动,既设置了悬念,也暗示了当时国民党部队军心涣散的大背景。
B.警卫连兵力不足,姚家潼驻兵消失无踪,电台信号全无,面对这些困境,李副军长和副官曹强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C.李副军长在姚家潼村前的讲话,慷慨激昂,威震山河,鼓舞士气,点出了“将军远行”的目的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D.小说结尾有两处细节描写,“月光如水”的静景,“眼窝一热”的动作,暗示了马直的最终选择,也照应了故事开头。
2.小说最后说“这么好的……”李副军长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在叙事上非常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来年还种麦子 行吟水手
鹁咕咕一一咕。
鹁咕咕一一咕。
村后杂未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鸣叫。有经验的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不久会有大雨来临,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已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水该干了,就来到了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咳嗽一声,说娃吔,快起,吃了饭咱爷俩把南坡那一亩地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说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回来得迟,就由着他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通过手机,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他一起割麦子的。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的天这样的麦季,狗日的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几下门,说,来喜来喜采喜!来喜在满仓老汉一阵紧似一阵地敲打下,不情愿的穿上衣服开了门。他吧唧了一下嘴巴,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睡眼惺忪地说,不就是收割麦子吗?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我还以为地震了,弄得人连囫囵觉也睡不成。
满仓老汉说,来喜娃呀,你这次回来难道不是为了帮我收麦子?
来喜嘴里嗫嚅着,说还真让你给说中了。
满仓老汉一愣,说,那你回来干啥?吃饱了撵的?
来喜说,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替老板找几个工人。老板答应事成之后给我一千元辛苦费。
满仓老汉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一下儿子那张变得有些陌生的面孔,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个驹日的攀上了高技儿就忘了自个姓啥了?
来喜说,爹,我已经打算好了,你在家歇着吧,待会儿我去外面雇几个帮工,用不来多少工夫,就给你收拾得场光地净了。
满仓老汉说,屁话。我身子骨硬朗着哩,都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哪就那么矫贵了?
来喜说,花两个钱啥事都解决了,用得着费那劲吗?
满仓老汉神色肃穆起来,说啥胡话哩,来喜?庄稼人咋能自己不收割自家麦子呢?今年咱家的麦子是新品种,底肥下得足,又是一季的好雨水,长势比哪年都要好,子实饱满得很呢。
来喜轻描淡写地说,好是好,只是值不了几个钱。我在城里干上三天五天的,就能买一亩地的麦子哩。
满仓老汉青紫着一张脸,气愤地说,你个驹目的懒得收割就算了,我不相信没了鸡鸭鱼肉就办不成宴席!满仓老汉说着径直去了灶房,一阵锅碗瓢盆响过后走了出来。
满仓老汉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话,你个驹日的去吃你的钱吧。
满仓老汉走后,来喜胡乱洗了几把脸,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就到灶房找吃的。来喜揭开了锅盖,锅内一片白蒙蒙的水蒸气,看不清是什么饭菜。他用手扇了扇,顿时呆住了。锅里既没有碟子也没有碗,煮盼是一锅清水,水里面沉浮着几枚硬币。
来喜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来喜来到地头的时候,满仓老汉正在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收割着地里的麦子。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心,一片湿漉漉的斑驳痕迹,像负了深重的沧桑图案。
来喜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中悬着的那颗毒日头。毒辣辣的目击仿佛一盆熊熊燃烧的煤炭火,要将大地烤焦了去。.
来喜眼圈一红,轻轻叫了声爹。
满仓老汉抬起头,向来喜这边看了看,直起腰来,笑了,说,我就知道你娃迟早会来帮我割麦子的,但比我预料的时间早到了半个钟头。
来喜又轻轻叫了一声爹。满仓老汉不再回应,低了头继续挥镰割麦。一肚子的话全在镰刀上,唰唰脆响。
采喜捏着镰刀几乎是扑进麦子地的。
那些金黄的麦子在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锋利的镰刀下,欢叫着纷纷倒了下去。
爷儿俩直起腰来擦汗的当儿,满仓老汉的一头苍发在a光下一如蒙尘的银子,晃出了来喜两眼的泪。
来喜说,爹,咱来年还种麦子!
满仓老汉说,种。
来喜说,种了麦子我明年还帮你收割!
红彤彤的夕阳慢慢地向西山尖上撞去的时候,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背起了最后两捆麦子。
村子里有炊烟在袅袅飞升。
来喜说,爹,回呃。
满仓老汉说,回呃。
满仓老汉走在前面,儿子来喜走在后面。后来来喜就站住不动了。他看见父亲背上的麦子在夕阳里,闪射出一种神圣的金灿灿的光芒。他就一直那样站着,看着父亲和父亲背上的麦子一起溶进了满天云霞的黄昏。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三段,寥寥数语,写出了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的紧迫感,为满仓老汉这个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更为下文写满仓老汉与儿子来喜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B.第六段写儿子来喜主动回来让满仓老汉感动,运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C.第八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来喜对父亲催促他起床割麦不情愿的情态,表现了来喜对割麦一事的轻视。
D.这篇小说运用了抑扬手法来刻画来喜形象,来喜是当前我国在打工大潮的影响下因进城打工而遗弃农村的青年代表。

E.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读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2.试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
3.小说中来喜对待回家帮忙割麦一事有一个明显的态度变化,那么让来喜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7-03-14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ー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绵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地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九,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拨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子怕得发怔。

……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手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出沁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看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鸣咽起来。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单四嫂子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的身上。宝儿已从仅是她的儿子变成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这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所在。
B.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只能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C.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也抨击了那个黑暗的社会和冰冷的世界。
D.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类的天性。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关注和同情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其命运后作出的“哀其不幸”。
2.第二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简要概括单四嫂子这一人物形象。
2020-06-18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瓦斯科夫凯旋
【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
3.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2016-11-18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