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5569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伟大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中国政府今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国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同时,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摘编自韩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中国贡献》)

材料二

众所周知,粮食供应链是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关键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还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持续增强,使得我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供应链虽然在应对重大风险方面显示由了较强韧性,但也存在农业基础设范建设滞后、种业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缺乏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短板和不足有待解决。对此,必须立足国内,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能力,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有效链接、有效运转,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

(摘编自刘慧《确保粮食供应不掉链子》)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食品浪费总量达到9.31亿吨,其中家庭消费占61%,零售环节占13%,加工等其他食品服务环节占26%。

粮食损失和消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非洲和南亚等经济落后地区粮食损失浪费主要发生在收获和储备环节,如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地区农户储备环节的损失最高达到30%。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消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即餐桌上的浪费、如美国每年大约21%的食物在家庭日常消费中被浪费,每个美国人浪费的食物约124千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粮食损失浪费水平较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粮食损失浪费超过6%。如按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计算,当年损失浪费的粮食总量高达803亿斤,接近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摘编自刘慧《节粮减损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粮食问题的困扰,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7年保持丰收,果菜茶肉蛋鱼产量居全球之首,人均粮食占有其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已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C.中国不仅自己实现粮食增收增产,还积极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在多个领域向多个国家推广技术,促进增产,惠及农户。
D.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组成的粮食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产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我国正努力建设一条稳定安全,抗逆协同的粮食供应链,它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B.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种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粮食进口来源,积极争夺国际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等。
C.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即9.31亿吨,其中家庭浪费的粮食最多。
D.粮食损失和浪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浪费多发生在消费环节、而经济落后地区多在收获和储备环节。
3.怎样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客观存在是非虚构写作的两个要素。文学是文本存在的美学形式,不难理解。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无论是大的历史事件,还是细微的生活枝末,对应到具体的对象,其实都是琐碎、凌乱、纷杂,是无数的线头和层层叠叠的暧昧、模糊、不确定,是一地鸡毛一地鸡毛怎么成为文学文本?重点是写作者的主观介入方式。无论是非虚构写作,还是虚构写作,对于人类的精神和心灵的探索,是写作发生的本义。写作者的主观介入毋庸质疑,关键是怎么介入。

②虚构写作的对象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主体介入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结构。非虚构写作的对象是相对客观的,主体介入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和表达,主要方式是样本调查,由此认识和判断现实与历史的真相。在文本构建过程上,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基本共性是写客观世界发生过的事和人。这个写实,一定是有一个具体的关注对象,通常表现为一个事件或一个人、一群人。通过调查和研究,剖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动机,解释命运变迁的偶然和必然,可以是顺时针叙事,也可以倒叙。非虚构文本最终能够还原、再现和记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创作主体介入的侧面是什么,选择调查的样本是哪些。

③非虚构写作无论选择从哪个侧面介入,对于人性和人情的探研始终是笔墨的重点。理由很简单,事件或事实的发生主体是人,日常化生活中人是细节实施的主体就不用说了,重大事件或一些事故中,尽管有时表现为制度、机构、技术、经验、成果等物象,但是人的具体行为和人的情感走向,最终生发并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写作是对人性和人情奥秘进行剥丝抽茧的还原,这个还原的过程也是从一个侧面还原事件或事实。

(节选自刘琼《从非虚构写作勃发看文学的漫溢》)

材料二

(一)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要反映在文献中。那什么是文献上的真相呢?最终,她用卡夫卡的话给出了答案: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

[注释]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书写了震撼全球读者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二)

不知为什么,医生确诊他们是煤气中毒,谁也没提核辐射的事。城里停满军车,所有道路都被封锁了。到处都是士兵。火车全部停运。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我担心,明天怎么去村里给他买新鲜牛奶?没人提核辐射的事。所有的军人都戴着防毒面具……市民还在从商店里购买面包、敞口的袋装糖,馅饼就放再托盘里……像平常一样。只是……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

——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之妻

不,别怕,我不会哭……我已经忘记怎么哭了。我想说话……有的时候,我憋得难受,难以忍受,我想说服自己:我什么也不记得了。我有一个朋友,她几乎要发疯了……我们的丈夫是同一年去世的,他们都去过切尔诺贝利。她打算再婚,她想忘记,想关上这扇门,打开那边的门……跟另一个男人走……不,不,我理解她。我知道,必须活下去……她还有孩子……

——瓦莲京娜·季莫菲耶夫娜·阿帕纳谢科耶维奇,清理人的妻子

现代派……后现代主义……半夜急诊呼叫我。我开车赶到医院……一个母亲跪在床边——她的孩子快死了。我听到了她的哭诉:儿子呀,如果非得这样的话,也等到夏天再走吧。夏天暖和,四处开花,土地软和。可现在是冬天……至少等到春天……

您会这样写吗?

我不想用他们的不幸来做交易,发表一番哲学议论。我应该闪到一旁。而我却不能……我每天都听到他们在讲什么……他们怎么抱怨和哭泣……善良的人们……你想知道真相吗?请坐在我身边,记下来吧……

这样的书谁也不会读……

最好别再骚扰我们了……我们还在这里生活……

——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博格丹克维奇,农村卫生员

我一直在住院……

我疼得要命……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受不了了。你最好杀了我!

——阿寥沙·别利斯基,九岁

(以上选自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1.根据材料二推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采访方式最恰当的一项(     
A.集体访谈B.问卷调查C.拍照摄像D.录音笔记录
2.以下对两则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     
A.依据材料一,“非虚构”写作能全面记录、再现、还原事件真相
B.依据材料一,“非虚构”写作有非常大的文学生长空间
C.依据材料二,作者更关注个人记忆、缺乏支撑全书的整体逻辑
D.依据材料二,作者只记录事实,没做任何文学上的处理和加工
3.材料二中“真相”一词,在材料一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运用材料一中关于“文学”与“客观存在”的观点,对材料二的写作方式加以评析。
2024-01-15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1.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2022-01-31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19-01-22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