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155882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审美认知有历史传统,也难以离开现实影响。自孔孟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特有的精神文明。传统的审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自然不知不觉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山林的幽深、河流的蜿蜒、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促进了审美欣赏和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审美素养就离不开美育,琴棋书画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相由心生体现审美内生性。创作得失的关键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会有怎样的创作。决定,无论是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实现共振。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对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即是证明。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总之,传统审美的感知强调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获得审美价值。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产生了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情调。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注重内涵的审美习惯,失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许多人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改变传统语言的好笑,审美沦为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乃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

(摘编自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人们通过凝视和体悟可以感受自然之美。
B.修习琴棋书画是美育活动,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在审美时实现对等感知。
C.美能直达人心,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
D.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审美认知发生改变,喜好形式亮眼的艺术而忽略作品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人的审美认知,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聚焦“对牛弹琴”“悠然神会”等词语,阐释了中国传统审美认知的四个主张。
C.文章列举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审美现象,并在与传统审美的对照中流露出反思意识。
D.文章末尾引用“采菊东篱下”等诗句,表明如今只有书册中还留存着传统的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往往与劳动相结合,可见劳动与审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把握好劳动与静观体味的关系。
B.“相由心生”强调作品的内涵决定其品相,这与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揭示的审美规律一致。
C.“感同身受”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法,只有具备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D.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态势,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缺失,审美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审美品位变得庸俗。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年初,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引发收视热潮。电视剧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的生活。不久前,中国国家话剧院根据季字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铁流东进》上演,从一个通信兵的成长、转化、觉醒,进而奔赴战场,折射出新四军坦荡爱民的真诚情义和英勇救国的热血豪情,同样受到观众热捧。电视剧、话剧的热播热演,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翻开当代文艺发展史,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而成的风景,可谓是璀璨夺目,蔚为大观。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从改编自陈彦小说的电视剧《装台》到改编自周大新小说的电影《安魂》,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构成了人们对中国文艺的美好记忆。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爽点”,瞬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统计显示,在2018年、2019年的309个热播影视剧中,来自网络文学改编的就有65个,特别是在热度最高的100部影视剧中,网络文学改编的就有42个。而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另一边,严肃文学遭受冷遇,改编数量和传播热度急剧下降。近几年,只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少数几部作品激起了收视和口碑的浪花。究其原因,一方面,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注重语言文字的韵致美感,而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强势快速推进。比如,小说《长恨歌》第一章就没有任何情节,全部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情,这是小说成功很重要的特色。影视改编主要汲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重视叙事和情节,而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被转译。正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柳德米拉·乌利兹卡娅所说,文学作品越出色,就越难找到相一致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时代更偏重快节奏、浅阅读,情节快速推进、故事线条清晰成为影视剧刚需,在视频平台,倍速观看已成为人们观剧标配,这是严肃文学无法满足的。网络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影视剧所需的各种故事和情节,或是惊险离奇,或是甜蜜美好,或是神话玄幻,或是权谋争斗,精彩纷呈,取之不尽,所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也是“你情我愿”,正成磅礴之势。

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莱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在《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洞察民族的历史命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抉择,体味时代变迁下人的命运的起伏变动;在《装台》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头,捕捉日常烟火中的人性之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繁花》《北上》《这边风景》等小说已先后宣布将被改编成电视剧,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史诗剧目不断涌现!

(摘编自刘江伟《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作品的语言很难被改编、转译,是导致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遭受冷遇的原因之一。
B.作家要有正确的创作观,不能无视人民的真实生活,要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C.《白鹿原》《装台》等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具有史诗的纵深、精神的宽度等特质。
D.雷达认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少的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电视剧《人世间》、话剧《铁流东进》受热捧的现象入手,略作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B.第二段列举多部改编自名家名作的影视剧,阐明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发展成就斐然。
C.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发展状况。
D.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将影视剧比作美食大餐,把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比作其中的主菜大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兼美的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独具价值,所以其作为影视改编的母本文学才是唯一选择,众望所归。
B.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既得益于其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等特点,也与视觉时代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有关。
C.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等,因此,无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强势快速的推进。
D.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两者的影视剧改编正成磅礴之势,但我们仍缺少史诗剧目。
2023-02-23更新 | 2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创作的陌生化表现在语言的变形、繁复、艰涩、层次冗杂、奇特等方面。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创作客体进行审美观照后,将主体审美意识进行符号化转换的行为过程。诗歌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主观情绪的,诗歌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诗歌又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用它来呼吸和生存,也因它成熟而美丽,因此当代朦胧诗诗人舒婷说“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敏感)和把握是致命的”。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语言,其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变形、繁复、晦涩、离奇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我们审美的难度,延长读者审美的时间,来求得诗意的真知灼见。而客观事实又表明,任何“反语言”的诗歌在诗歌的长河中终究是扎不住根的,是要被泥沙冲走的。晦涩的语言会阻碍人们的审美,即使“偶然得之”也不会使读者喜爱,会削弱读者的期待。

诗歌的陌生化要做到自然,不能则意去追求,任何事物到达极致都会向它的反方向发展。要准确而适当地做到陌生化,对读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受是有帮助的。新世纪的诗人们不妨在此方面探索,但不要重蹈现代诗派和朦诗派的覆辙。

(节选自子墨《浅谈新诗语言创作的陌生化》,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2.诗歌创作的陌生化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什么?它造成了哪些影响?
3.诗人在运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时,应注意哪问题?
2018-04-18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已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是非无定、进退失据、秩序崩溃、祸乱连绵,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他由“人之所缺”想到“人之所需”,执着于“为人求本”。孔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材料二:

儒家的君子人格尽管失去了它原来意义上的历史价值,但是它所阐发的深层意蕴则可以经创造性诠释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这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犹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具体继承和抽象继承,不变的是抽象继承,变化的是具体继承。“孝”在传统社会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在当代“孝”仍然是做人的第一德行,这就是抽象继承,即对“孝”的深层原则的肯定、继承和弘扬。但具体的行孝的行为有愚忠愚孝,有以孝装潢门面为谋取权威的伪善行为,则是应该彻底摒除的。

孔子把人格分为圣人、君子和小人,圣人是完美人格,孔子说他自己都没有见过。儒家的君子人格讲责任、义务和担当,强调内修,以达到人格完善。而当代社会要求正义、讲求群体利益的满足或实现,这就要求人们要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中去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今天我们的要务是要培养真正的公民个体,讲求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使得每一公民都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能够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公民,然后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君子。用林安播的话来说,要使君子儒学转化为公民儒学,再生发新的“公民君子”。在这里,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人格的完善,而是整个社会要完善,不是要牺牲小我完善大我,而是要在珍视小我、实现小我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完善每一个小我——成为当代公民。

(摘编自邵龙宝《古代家训在当代的转换原则》。

材料三:

①“君子”和“圣人”主要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值得赞赏”的道德境界。②从人格追求的角度看,君子和圣人的统一,体现的主要是传统社会的人格目标。③就现代社会而言,需要关注的可能是君子与公民之间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所追求的人格形态也应该与时俱进。④作为现代人格的一个方面,君子本身也需要取得现代的形态,这种现代意义的人格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⑤从人格的实质方面来说,现代形态的君子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英雄或模范。⑥事实上,现在一再倡导学习英雄模范、争做英雄模范,这种人格典范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看作是现代形态下的君子形态。⑦从形式层面看,君子本来就有注重“文”(由野而文)的特点,这种形式规定也需要与现代礼仪规范的要求相一致,人们经常提及的所谓绅士风度,就与近代西方的绅士人格(“gentleman”)相关。⑧绅士的起源或可追溯到早先的贵族,但作为一种人格的形式象征,则与近代的社会变迁相联系。⑨随着历史向现代的逐渐变迁,近代以来西方的行事的方式,也注重于合乎不同的礼仪规范,由此形成了形式层面上人格的某些特点,如行为得体雅致,举止彬彬有礼,为人谦和有节、富有教养,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现代文明化行为方式的某种符号。⑩如果说,英雄模范等等道德楷模所体现的人格特点,主要从实质层面赋予君子人格以新的内涵,那么,合乎现代意义上的礼仪规范,则更多地从形式的层面赋予了君子人格以现代的形态,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现代形态的君子和广义上的公民,应走向内在的结合,作为两者统一的人格,既表现为君子化的公民,亦即具有道德意识的公民,也呈现为公民化的君子,亦即具有法理意识的君子。以上两重品格,同时赋予现代的人格形态以具体的规定。一方面,上述视域中的人格体现了社会的底线要求,表现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它又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呈现为理想的道德人格。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现了现代社会应当追求的人格形态,即:既合乎社会的基本文明规范,又坚持理想的道德追求。较之公民,现代形态的君子又呈现出理想化的人格形态,构成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懈地追求而不断达到的目标和境界。要而言之,现代社会的人格目标,应趋向于具有现代形态的君子与广义公民的统一,其具体的内涵则体现为合格的现代社会成员与理想的道德人格之间的交融。

(摘编自杨国荣《君子人格: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语在部分先秦典籍中侧重强调社会身份的崇高,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君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被打磨成为文化符号。
B.孔子认为世上够得上圣人标准的人很少,而多为君子和小人,他主张通过内修来实现道德的自我提升,从而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
C.继承君子人格要坚持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变是指后人赋予“君子人格”的时代精神和内容,不变是指“君子人格”的名称和说法。
D.君子人格不仅要求道德高尚,而且要求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君子讲究风度,文而不野,这一点与西方崇尚的绅士人格相关。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中做人的德行的一项是(     
A.善B.孝C.义D.信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儒家君子”和“公民君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君子强调个人的责任、义务和担当,公民君子则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B.儒家君子追求传统的情义、道义和正义,公民君子则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C.儒家君子是人格完美的圣人,公民君子则是以公民儒学造就的当代合格公民。
D.儒家君子强调自我修炼,公民君子则是在追求社会完善的同时实现人格完善。
4.下面关于材料三第一段的结构层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概括阐述君子人格的历史内涵。
B.③~⑨讲君子人格的现代新的内涵。
C.⑩讲君子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D.在③~⑨中,③④与⑤~⑨是并列关系。
5.请根据文本的相关观点,分析下面这位青年的人格缺陷。

某青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能够遵纪守法,较好地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但对工作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有同事家中发生灾祸,单位人人捐款,就他一毛不拔。有人批评他缺少同情心,他说:“人各有志,不要对我搞道德绑架。”

2024-02-28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